你是人间四月天原文断句(徽因与回音)

说起林徽因,世人莫不想起那段绚丽的民国往事。想当年,林徽因作为一代才女,留学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归国后,为祖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就在这美妙的青春年华,在人生春光明媚的岁月时分,她品味了世间那别样的感情。

你是人间四月天原文断句(徽因与回音)(1)

《别丢掉》是林徽因女士于1932年写下的一首诗,发表于1936年3月15日的《大公报·文艺》。后世根据诗人的轶事,普遍认为此诗与徐志摩有关。不多情,无诗人。尽管这段感情饱受争议,可能饱含着更多不为我们所知的隐秘。但在这首诗的怅惋情绪的感染下,在诗歌艺术魅力的散发之下,我们依旧能感受到那份如暗夜中隐隐开放的昙花一般的,向世人独特绽放的独有魅力。

你是人间四月天原文断句(徽因与回音)(2)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诗起于经过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此时时过境迁,美好的回忆都如远去的浮沫,在徐志摩罹难时分,曾经心近的人儿,是怎样的一番心情?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除却意象化的描写,淡化抒情化的表达,我们能得到通篇诗歌的意思:“别丢掉过往的热情;纵使曾经很渺茫,但确实有那份真;你问黑夜要曾今的话语,一定还会留有回音!”可把诗歌解构成三个部分进行理解。

你是人间四月天原文断句(徽因与回音)(3)

首先是一至四行: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诗人首先饱含情感抒情咏叹:请我欲寄诗的你呀,切莫丢掉,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热情。或许是我们彼此心尖尖的温热跳动,是那拨动心弦的激情与浪漫。这份热烈的情感,这份曾经共同情感的体味,你切莫忘记,莫丢掉!现如今回想来,只是,平淡归于水的“轻轻”。冲淡了曾经的浓烈,不禁让人更欲思发其中。但如今平静的落定,也不禁让我更超然地看待这过往。诗歌第一个部分,诗人首先急迫地想宣泄自己心声,急切地希望着“别丢掉”。“别丢掉”的渴盼,追忆着曾经那美好的回忆与热情。笔耕未辍,思绪飘飘,便又以淡然之心境温润写之。

你是人间四月天原文断句(徽因与回音)(4)

接下来,诗人写到: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诗人在自己幻化想象的意境之中,再次想到曾经你我相逢的,那山泉、那黑夜松林。这些地点是否是真实发生过故事,或者只是诗人触发情感枢纽的意境,我们不得而知。唯一能确定的是,诗人想让收到此诗的人“仍保存着那真”。这句就承载着诗人的主观愿望了。首先,要“保存着真”,必须有“真”在先。那么就确定了其间真正发生过的情感,或许是亲密的友情,或许是纯净的爱情。诗人没有否认之前的种种,而保存着着“真”。看“仍”这一字,便更能体察情感之深,留存之久。“你仍保存着那真”,相应的我似乎欲呼之而出的也是我隐藏在心里的言语——“我自然也仍保存着这真”。这是“我”们共同的回忆与秘语,是真真切切存在着的,希望“我”们都能好好珍藏。

你是人间四月天原文断句(徽因与回音)(5)

笔锋一转,诗人由联想转入现实: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以“梦似的挂起”为分界,可细分为两个部分,包含着该句的划为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有着更激荡的情感涌流。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有言:“诗艺的演进,若从情趣与意象的配合来看,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三步即是因景生情或因文生情”上部分诗行有中国古典起兴之痕迹。诗人回转现实情境,看见明晃晃,分明一模一样的“明月”与“隔山灯火”,那“漫天的星纷纷挂起”飘飘乎如置身梦境之中。只是你!那个曾经与我也在此番景致中畅游的你,如今身在何方?作为读者,我深切感受到了诗人此刻的凄婉断肠。在此景之中,真是让人好容易体会了一番物是人非。在这怅惋的夜晚,美丽而脆弱如梦境的景致如何不能使我哀伤!

你是人间四月天原文断句(徽因与回音)(6)

而下半首,诗人的情感开始由无言的怅惋转入愈加坚韧的“真”之中——“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这表达的是真诚无比的坚韧之心。不禁引发读者层层猜想:“向黑夜要回的那一句话”那言语飘扬出来之时,是否没有第三人在场,只有我们二人,与这如梦如幻般的醉月?我们吐露的真情之言,是否只被那黑夜“悄悄听了去”?但不论如何,“我”还记得的,那情真意切的喃喃细语。若你想“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一定听得到,黑夜为我们保存下来的“回音”。诗人缠绵悱恻抽拔记忆,联结眼前情景与幻化情境,在情感的融合交错中自然晓畅流露了浑然天成的诗歌。大意没有过多的迂回,而那份“真”与“回音”呢喃中显着愈发真挚。

文/ 橘子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