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白的十首短诗(现代诗人刘大白)
编辑:张圣平
自古以来,我们都听过关于“诗人”的这样的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国家不幸,诗家幸。可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就让小编我来为大家略解一二。
众所周知:诗言志,歌咏言。诗,究其本源,就是情感的产物。也可以这么说:将自己内心澎湃汹涌的情感灌输于文字,流露在白纸上,精炼、短小、分行,就成了一首诗,其次才是诗的些许技巧。
因此,情感对于一位诗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国家的不幸,也激发了一些仁人志士的情感,最汹涌澎湃的力量自然而然地就流露了出来,凝固成一行行直击人最柔软内心的诗行。
像唐代诗人杜甫经历过山河破碎后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现代诗人艾青看到国家动荡不安由心底抒发出的爱国之情,拳拳的赤子之心溢满诗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苦难出诗人,这个苦难,当然包含了国家不幸,但国家不幸似乎有点太大了。现在和平时期,哪有那么多的人,经历过国家的不幸,不还照样能写得一手漂亮好诗么?
对于自己的苦难不幸,我们照样可以将其转换为诗行,照样可打动人柔软的内心。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有情感的,将情感付诸于诗行间,去感染他人,产生共鸣,就是一首真正的好诗,技巧仍是其次。
像唐代诗人孟郊登科后摆脱了以往他人的冷眼相待从而意气风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现代诗人海子对幸福的希望“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简直是数不胜数,我们今天要讲的也是这样一位:苦难,造就了这位诗魂以及他的传奇一生:现代诗人刘大白。
早慧,叛逆,情事多艰。出家,返回红尘。执教鞭,患病,从政,著书。中年去世,身后寂寞。完完全全的符合一位诗人的传奇一生,大多皆是由苦难造成的。
学习,授课,从政
刘大白出生于浙江省会稽县(现绍兴)平水村,一个山清水秀的桃源之乡。从小喜欢读书,对知识的渴求没有穷尽,属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那种。大一些了,赶赴杭州考科举,得了优贡生,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
刘大白成年后,凭借着丰富的知识和一身的文化,任绍兴师范学堂和山会小学教员,培养学生,发现人才,为今后从事教育事业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过了些年,他结束了在故乡当老师授课的这种平淡无奇的生活,决定去北京谋职,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被迫乘船离京,从海道南归。
1913年,刘大白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1915年,公开发表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的文章,受到日本方面的打压,又不得不离开东京,转赴南洋。其先后到过新加坡、苏门答腊等地,在华侨学校聘请教授国文。
直到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身亡后,国内情况稍微好转,刘大白才回国,定居杭州,跻身《杭州报》任职谋生。
在这期间,刘大白与当时教育浙江教育会会长经亨颐一起创办了“青年团”,有些类似我们现在的网站,当时叫做“社团”,就是把这方面的仁人志士团结起来,宣传当时的进步思想,挽救人民群众枯涸的思想于水火之中。
刘大白职业从政道路的一生,在各种机缘巧合下,可以说又符合那个年代有识青年的一种成长历程:喜爱读书学习→考试中举→当老师→辞职换工作→找工作碰壁→留洋→回国工作→为社会献丑自己的微薄之力。
在他后来的诗作《秋江的晚上》,他回顾早些年的经历,有感而发,他写到: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由此首诗作可以看出,在外漂泊,无所依靠的刘大白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故乡,可真正到达自己故乡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变得如此的苍老。抒发了光阴易逝,物是人非的无奈的情感。
情感,婚姻,诗歌
诗人的爱情,那是铁定跟其它人不一样的,这点毫无置疑。自古诗人浪漫多情,这个多可以理解为专心,比如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哎,举了个反例,但他写下的诗的确是好诗,意思就是那个意思。
刘大白的爱情颇具传奇色彩,不知是传传传的传成这样,还是本来就是这样,先不管那些了,无风不起浪嘛。
何芙霞,就是刘大白爱情故事里的女主角。当年,她参加了一次妇女诗会,最后得了第一,而这次诗会的评委是刘大白,深深地被她的才气和美貌所折服。
而何芙霞说自己也很喜欢看报纸,尤其喜欢刘大白的诗文。两位可谓是情同意合,就在一起了。在一起没多久就在瞒着父母在报上刊登婚姻启事,步入了婚姻神圣而庄严的殿堂。
他们结婚的那年是1912年10月,这一年刘大白33岁,何芙霞19岁。谁说年纪是爱情和婚姻的障碍,那只是爱得不够深罢了。
何芙霞为刘大白生了一子三女。到了1924年,何芙霞却跟一位给她补课的老师好上了,并且这位老师还是刘大白的学生。刘大白知道事情的真相后,不但没生气抱怨,而且还死死挽留,并写了如此深情款款的诗:
月团圆,人邂逅;月似当年,人似当年否?往事心头潮八九,怕到三更,早到三更后。梦刚成,醒却陡;昨夜惺忪,今夜惺忪又。病里春归人别久,不为相思,也为相思瘦! 寄相思,凭一纸;只要平安,只要平安字。隔日约她通一字,信到何曾,信到何曾是!订归期,还在耳;也许初三,也许初三四。未必魂归无个事,是梦何妨,是梦何妨试?
但是这首诗已并没有使何芙霞回心转意,仿佛这首诗成了这段短短的婚姻结束的标志。何芙霞跟刘大白最终离了婚,却并没有跟那位姓高的老师结婚,反而是跟一个银行职员结婚。
著名现代诗《邮吻》
就在1923年5月2日,也就是发现自己的妻子与自己的学生好上了的前一年,在自己教书之余,写下了这首著名且在中国现代诗历史上很著名的《邮吻》。
在网上,没有详细的说明这首著名的《邮吻》是在刘大白在何种情境之下创作的,我猜想:是和自己的妻子因种种不得以情况分别后,极度思念,通过互邮信件的方式产生的情感,从而流露成这首现代诗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看一下,这首诗的到底裹藏着诗人哪些不为人知的情感和秘密。原诗如下:
我不是不能用指头儿撕, 我不是不能用剪刀儿剖, 只是缓缓地 ——轻轻地 很仔细地挑开了紫色的信唇; 我知道这信唇里面, 藏着她秘密的一吻。 从她底很郑重的折叠里, 我把那粉红色的信笺, 很郑重地展开了。 我把她很郑重地写的, 一字字一行行, 一行行一字字地 很郑重地读了。 我不是爱那一角模糊的邮印, 我不是爱那幅精致的花纹, 只是缓缓地 ——轻轻地 很仔细地揭起那绿色的邮花; 我知道这邮花背后, 藏着她秘密的一吻。
第一节,是写拆信的过程。诗人用了两句双重否定“不是不能”来着重强调“撕”和“剖”,表明可以,但是诗人还是选择了“缓缓地”和“轻轻地”,很仔细地挑开这封信的信唇。
这也代表了爱情的甜蜜和惊喜,需要小心翼翼地去呵护,不忍心破坏她的神秘和美感,她的吻,也就是她对我的爱何其珍贵。
第二节,是写读信的过程。这一节很“郑重”,把信“郑重”展开,他写得“郑重”,我读得“郑重”,表明了我对爱情也很“郑重”。“一字字,一行行”表明我对待爱情的仔细和认真。
第三节,是写封信的过程。诗人用“不是不爱”双重否定,呼应第一节,表明爱那“油印”和“花纹”,但是,诗人还是仔细认真地小心翼翼地把那“邮花”给揭起了,只是为了看你那秘密的“一吻”。
综观全诗,全诗善于取事,巧于立意,抓住拆信、读信、揭邮花时的美妙瞬间,表现了在那个年代的青年极其珍惜来之不易的爱情和思念,对待爱情极为认真仔细和小心翼翼。
此诗诗人用笔精细,写情细腻,从微小细节着手,传达出爱情的珍贵和难得。《新诗鉴赏辞典》评价得很中肯:这首诗的优点在于细腻地表达诗人的心理活动,体现了一种无掩饰的直率之美。
是啊,爱情来之不易,缘分天注定,我们要谨慎小心翼翼的呵护。如果不好好保护,任其丢失了,我们将后悔莫及,就跟一年后的诗人样的,为了种种失去了爱情,陷入了悔恨之境。
现代诗,一生
刘大白(1880-1932),五四运动前就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的倡导者,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著作有新诗集《旧梦》(后重编为《丁宁》、《再造》、《秋之泪》、《卖布谣》 4个集子)、《邮吻》,旧诗集《白屋遗诗》,诗话《白屋说诗》、《旧诗新话》,以及《中国文学史》等。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刘大白诗选》。
刘大白可谓是为中国现代诗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的诗感情浓烈,语言明快有力,通俗易懂,并结合当下社会和人文思想,具有启蒙思想的作用,在五四时期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1929年12 月15日,刘大白辞去了教育部常务次长的职务。1931年,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1932年2月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杭州钱塘路九号的床上,与世长辞,享年52岁。
刘大白可谓是一生都在经历种种苦难,出生年代不好,被迫下南洋,创办新社团举步维艰,推进新诗宣传运动困难重重,在国内情势不明朗状况下开展运动,婚姻不幸。
虽说刘大白经历了如此多的苦难,但作为一个诗人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在暴风雨中勇往直前。也可以这么说:苦难,造就了这位诗魂以及他的传奇一生!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最后,让我们在刘大白的一首唯美小诗中结束,说不定,在这首小诗《心上的写真》中,也许你可以找得到你恋爱时的影子:
从低吟里, 短歌离了她底两唇, 飞行到我底耳际。 但耳际不曾休止, 毕竟颤动了我底心弦。 从瞥见里, 微笑辞了她底双唇, 飞行到我底眼底。 但眼底不曾停留, 毕竟闪动了我底心镜。 心弦上短歌之声底写真, 常常从掩耳时复奏了; 心境上微笑之影底写真, 常常从合眼时重现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