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满族文字(内蒙古文字为何用维吾尔字母)

蒙古帝国统一前,中华大地上还有南宋(中南、华南、东南一隅)、吐蕃(西藏)、大理(南诏)、金、西夏、西辽等政权。所以,元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政权。元世祖忽必烈特别渴望在语言文字上也实现大一统。就把这个艰巨任务安排给帝国最崇敬最信赖的帝师八思巴尊者,最终这种文字编制完成并颁行推广,就是传说中的八思巴文。

至于蒙古人自己,原本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成吉思汗西征时用维吾尔文字创造了蒙古文,称为“回鹘蒙古文”;元朝建立后为全国通用又请藏族国师创造了新蒙古文,称为“八思巴文”,但随着元朝灭亡也就死亡了;外蒙独立后,苏联为了割裂蒙古的民族关系强行推广西里尔字母的蒙古文,称为“西里尔蒙古文”。所以,蒙古人的文字也真是复杂而曲折。

但国内蒙古族使用的蒙古文,仍是以古代的维吾尔字母标记的“回鹘蒙古文”。所以,形成个有趣的现象,维吾尔族早已采用阿拉伯字母标记维吾尔语了,反而国内的蒙古语却还在用维吾尔字母。

那么,八思巴是谁呢?

内蒙古满族文字(内蒙古文字为何用维吾尔字母)(1)

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凉州会谈,吐蕃王朝归顺了蒙古帝国,一个和平统一的元帝国即将诞生。这是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两大文化的交汇,也是蒙古人与藏族两大民族的蜜月期。

在《蒙古王子和藏族高僧不废一兵一卒,一场会谈刷新中国版图》一文中,我们提到十三世纪初,元太宗派王子阔端(成吉思汗的孙子)筹划进军乌思藏(今西藏),邀请藏地高僧萨班来凉州(今武威)会谈,最终没费一兵一卒就和平统一了西藏,避免了生灵涂炭,成功将西藏纳入祖国版图。藏族高僧、萨迦派四祖萨班来凉州时带了两个年幼的侄子,其中之一就是八思巴。八思巴(也作“巴思八”)生于西藏贵族之家,从小随伯父萨班学习佛典,七岁时就能熟读佛经,一学即悟。精通五明,懂得经文要义,藏民尊称他“八思巴”——“圣童”的意思。

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年仅十岁的八思巴随“萨迦四祖”萨班北上,代表西藏僧俗二众与蒙古王子会谈后,留在凉州传播佛法,与蒙古的小王子们共同学习汉文化与蒙古文化,为日后成为大元帝师,进入蒙元帝国的政治核心圈子打下基础。

1251年,伯父萨班圆寂,八思巴成为新一代佛教领袖,并应召赴六盘山拜谒忽必烈。这是少年八思巴第一次见到大汗,就因智慧过人被尊为“上师”而留下。1258年,八思巴与道教首领辩经,经过激烈论战驳倒对方,获得蒙古贵族信任,使汗国皇室接受了佛教。1260年,忽必烈登汗位不久,就封八思巴为帝师,“授以玉印”,任中元法主,佛教成为国教。

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设专门管理佛教事务和西藏地方军政事务的机构——总制院,交八思巴掌管。八思巴成为中央政权的藏族高级官员。第二年,他返回西藏,建立起藏族史上著名的政教合一政权――萨迦地方政权,代表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政教事务行使有效管理。建有27个驿站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在前后藏设13个万户监管军政,专人普查户口。

行前,忽必烈交给他一个任务,创制蒙古新字。

内蒙古满族文字(内蒙古文字为何用维吾尔字母)(2)

在成吉思汗创建大蒙古汗国之前,作为游牧民族,蒙古人没有自己的文字。

按照《元史》记载,铁木真让被俘的畏兀儿人(维吾尔族)塔塔统阿创建了蒙古文字,也叫回鹘蒙古字。经过几代蒙古人的使用,始终觉得不方便学习使用。征服回鹘、西夏和北宋后,还先后使用过波斯文、汉字、西夏文等。

忽必烈登上汗位后,深感统一的文字对统治的重要性,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八思巴。

经过几年摸索,结合多人的智慧,八思巴在藏文字母基础上,创制出一套方形竖写的拼音字母,后称为八思巴字。至元六年(1269年),他回到大都(今北京)时,将其呈献给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大喜,次年下诏颁行于全国。并晋封八思巴为 “大宝法王”,另赐玉印,统领西藏十三万户。

至元十三年(1276),八思巴由真金太子护送返回西藏,兴办曲弥法会,成为政教、僧俗、军民的统治者。至元十七年(1280),因被人毒害,八思巴在萨迦南寺圆寂,享年45岁。忽必烈追赐他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谥号长达30个字!

内蒙古满族文字(内蒙古文字为何用维吾尔字母)(3)

北海白塔

内蒙古满族文字(内蒙古文字为何用维吾尔字母)(4)

西四白塔

为表彰他一生的功绩,忽必烈还在大都为他修建了舍利塔,即北海白塔和西四白塔,供人们瞻仰。元仁宗时,又为他修建了帝师殿。

八思巴是继松赞干布之后西藏史上最具有广阔视野的杰出人物。作为政治家,他巩固了西藏地区和中央的关系,促进了元朝的稳定发展及民族团结;作为佛学大师,他一生著述丰富,多达30多种,传世之作有《萨迦五祖集》;作为学者,他将内地印刷术、戏剧艺术等传至西藏,将藏族的建筑和雕塑技术介绍到内地,促进了内地和西藏间的文化交流。

八思巴去世后,佛教始终统领元朝,帝师职位一直由萨迦派高僧继任,包括他弟弟、侄子共十几代帝师。

而他创制的文字,在元帝国的推广则没那么顺利。

按忽必烈的规定,八思巴文是用来"拼写一切语言"的。现存资料表明,八思巴文属于拼音文字,有音无义,类似音标,它的书写对象包括蒙、汉、藏、梵、维吾尔等多种语言。对汉语而言,它只能拼写读音,汉语有固有文字,为汉族和其它民族习用两千多年;而藏、梵、维吾尔语,本来就是拼音文字,八思巴字只是将字母一一对应转化,更是无此必要。

内蒙古满族文字(内蒙古文字为何用维吾尔字母)(5)

遽然推行八思巴字,蒙元治下已有高度文明的各族人民,一夜之间全部变成“文盲”。蒙古人当时已使用维吾尔文多年,不愿学习难以辨认的八思巴文;汉字通行了两千多年,高度成熟,八思巴文有的字形还是还效仿汉字篆书,更加剧了辨识难度;藏人习惯横写,读八思巴文觉得非常别扭。所以,八思巴文推广两年也没有效果。

1271年,忽必烈于下诏要求百官百日内学会八思巴文,官小的学会了可以升官,没官的学会了给官,不识字的学会了可以终身免除乌拉徭役。结果是,八思巴文成为贵族文字,甚至是一种专用语言,而民间,仍然用汉字、藏语和维吾尔语交流。

朝廷又对专门人才进行八思巴文的培训。比如,皇帝派只懂得八思巴文而不懂蒙古语的汉族官员,到军营传达文件。这就类似密码,汉族官吏不懂得蒙古语,不了解自己带来的圣旨的真正含义,而蒙古族将帅却能安全准确地收到情报。

内蒙古满族文字(内蒙古文字为何用维吾尔字母)(6)

八思巴文这种小众文字,随着元帝国的灭亡立刻被弃用,成为一种“死文字”。蒙古族官兵逃回蒙古草原建立北元政权后,也试图继续使用八思巴文,随着北元的分裂,蒙古生活方式倒退,八思巴字也逐渐消失了。

今天,只能在钱币与元代其他历史文物上见到八思巴文字的身影了。

参阅资料:

1、《帝师八思巴传》、《八思巴-大家精要》;

2、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博物馆及官网。

有关河西走廊或甘肃题材文章:

来河西走廊看悬泉置,最早的公务及外交接待中心

中国近代“五百年来第一伟人”因何被河西人民世世代代铭记

停不住脚的魅惑:甘肃西秦腔不同于陕西秦腔

传说中存在但无人了解的神秘西夏怎样重回史书的

河西走廊悬泉置,古代最早的公务员出差招待所

清代甘肃人做官最大,签《南京条约》遭毁誉,列武威文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