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在于如何回答
A.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B. 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
C. 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
D. 世界统一性的问题
2.实践作为一种感性物质活动,强调的是
A.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 实践具有主观性
C. 实践具有能动性
D. 实践具有历史性
3.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中,本质和现象反映了
A. 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B. 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的关系
C. 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
D. 事物的根本性质和表面特征的关系
4.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意识活动
A. 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C. 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D. 能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在于如何回答
A.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B. 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
C. 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
D. 世界有否统一性的问题
6.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是相对的、有限的。这是一种
A. 诡辩论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实用至受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事物的内部矛盾
B. 事物的特殊矛盾
C. 事物的外部矛盾
D. 事物的主要矛盾
8.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中,内容和形式反映了
A. 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B. 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间的关系
C. 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
D. 事物的根本性质和表面特征间的关系
9.世界观是
A.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B. 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C. 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D.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1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个谚语说的是
A. 时间具有一维性
B. 物质运动具有持续性
C. 时间具有有限性
D. 物质运动具有顺序性
1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
A.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B.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C.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D.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2.在意识的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 忽视意识的主观特征
B. 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
C. 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D. 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1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 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
D. 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
14.客观实在性是
A. 自然物质的个性
B. 一切物质的共性
C. 物质的具体形态
D. 物质的存在形式
1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 联系具有复杂多样性
B.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6.“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说法,都是要在实践中坚持
A. 适度原则
B. 辩证否定观
C. 实事求是
D. 科学发展观
17.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 丰富的
B. 发展的
C. 精神的
D. 实践的
18.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19.下列选项中,表示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A. 因地制宜
B. 对症下药
C. 注意分寸
D. 实事求是
2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说
A. 规律仅仅存在于自然界
B. 规律是无法认识和把握的
C. 规律不具有客观普遍性
D.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
A. 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B. 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2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 实践主体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B. 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C. 实践是个人日常生活的活动
D. 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有两个,一个是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A. 发展的观点
B. 对立统一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 辩证否定的观点
24.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这表明
A.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
B. 意识是客观事物本身
C. 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性
D.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对世界存在状态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区分的哲学派别是
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 反映论和先验论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6.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 世界的物质性
B. 世界的统一性
C. 世界的可知性
D. 世界的多样性
27.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 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
B. 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
C.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 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28.下列选项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 社会管理活动
B. 科学实验活动
C. 社会改革活动
D. 物质生产活动
2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 事物的变化是否彻底
D. 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
30.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 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B.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31.规律的两个特点是
A. 客观性和普遍性
B. 客观性和历史性
C. 普遍性和持久性
D. 普遍性和自觉性
3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A. 要注重分析矛盾的同一性
B. 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斗争性
C. 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D. 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33.下列关于意识起源的正确说法是
A. 意识是主观自生的
B.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4.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A. 逻辑分析法
B. 阶级分析法
C. 矛盾分析法
D. 精神分析法
35.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依据的是
A.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B. 辩证否定的原理
C. 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
D. 对立统一的原理
36.哲学上的二元论否认
A. 世界的统一性
B. 世界的物质性
C. 世界的可知性
D. 世界的多样性
37.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玉米、高梁,小麦之间的关系属于
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 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38.“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这体现的是
A.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 机械唯物主义思想
C.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D.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39.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 同一性和斗争性
B. 统一性和多样性
C. 普遍性和特殊性
D. 一般性和个别性
40.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 反映论和先验论
4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广延性
B. 持续性
C. 客观实在性
D. 可知性
42.“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这是一种
A.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43.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
A. 江河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
B. 核泄漏事故危及人类的生存
C. 毁林导致生物物种的迅速减少
D. 彗星出现预示将要发生战争
44.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A. 学习科学理论
B. 投身社会实践
C. 了解实际情况
D. 制定周密计划
45.认为水、火、土、气是世界的本原的哲学是
A. 朴素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
4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 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47.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理论依据是
A. 矛盾的同一性额斗争性相结合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原理
D.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48.正确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 形成明确的目的
B. 正确认识事物的规律
C. 制定周密的计划
D. 具有坚持的意志
49.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A. 唯物论
B. 唯心论
C. 二元论
D. 一元论
50.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略支流。这里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C.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D. 事物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51.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
A. 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
B. 过度毁林开荒导致严重水土流失
C. 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其一生命运
D. 人的社会环境影响其一生命运
5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53.下列说法中,属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是
A.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 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D.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54.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药方是很荒谬的,因为它违背了
A.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的原理
B. 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的原理
C.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原理
D. 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理
55.“白马非马”这一诡辩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 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B. 局部和整体的联系
C. 个别和一般的联系
D. 量变和质变的联系
56.从小脱离社会、在狼群中生存的“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A. 意识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B.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57.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
A. 人可以创造规律
B. 人可以消灭规律
C. 人可以改变规律
D.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58.金、银、铜、铁、铝等同金属的关系属于
A.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59.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之后产生的
B. 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 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
D. 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简答题
1.简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2.简述意识的本质。
3.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
4.简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5.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6.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7.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
8.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9.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0.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现。
11.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三、论述题
1.试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心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5.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6.用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AADBC
6-10 BABAA
11-15 BCABD
16-20 ADBCD
21-25 CDAAC
26-30 BCDBD
31-35 ACBCB
36-40 AACAC
41-45 CBDBA
46-50 CBBBC
51-55 CBDBC
56-59 BDBD
二、简答题
1.简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能动性的实现途径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充分认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简述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简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任何现实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
(1)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同时,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表现一定的内容。另外,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和对立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内容和形式可以相互转化。在某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成为内容,反过来也是一样。
(2)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二,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 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
5.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是指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6.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二者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势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3)二者是统一的其表现是: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和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7.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却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8.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2)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9.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10.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现。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它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它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变化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11.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1)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12.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正法的实质与核心。
三、论述题
1.试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反作用与客观事物,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其一,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其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其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这是意识能动作用的最重要的表现,其四,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2)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性的根本点在于,要科学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助于物质决定论的理论基础之上,具体说,其一,社会实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唯一正确有效的途径,其二,要遵循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正确实践的前提,因而也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其三,发挥意识的能动性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在任何工作、学习中,都必须以意识的能动性原理为依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深入解决工作、学习中的各种矛盾。在任何时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注意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
2.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的。
(2)现实意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既要有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又要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心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2)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 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注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就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假设的形式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
4.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动能动性的前提。只有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改造世界。无视或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揭示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才能顺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3)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 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5.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补充和丰富普遍原理。这一原理对我们有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2)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6.用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基础。
(2)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首先必须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
(4)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