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真实面目 倭寇的真相

谈起倭寇,我们都会想到什么呢?日本、明朝、戚继光一般中国人理解就是发生在明朝的日本的海盗对中国沿海地区烧杀掳掠,最后被我们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将军打败的故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倭寇真实面目 倭寇的真相?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倭寇真实面目 倭寇的真相

倭寇真实面目 倭寇的真相

谈起倭寇,我们都会想到什么呢?日本、明朝、戚继光。一般中国人理解就是发生在明朝的日本的海盗对中国沿海地区烧杀掳掠,最后被我们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将军打败的故事。

虽然这也没有什么大错,但我要做的就是把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历史概念,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往小看更多的细节,往大看更大的局势,然后反过来再来审视这个概念的真相。往往这么做了之后,我们得到的结论都和大家平时的理解完全不是一回事。倭寇这个概念也不会例外。

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倭寇和倭寇这个词的意思。倭寇是指十四至十六世纪侵扰劫掠中国和朝鲜沿海地区的海盗,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亦用倭寇指称日本侵略者。所谓"倭寇"一词的由来,是从'高句丽广开土王碑'(西元414年)碑文上所记载"倭寇"而来,在此"寇"当动词,即"日本侵略(某地名)"之意,而之后"倭寇"二字作为名词独立,用以称呼来自日本的侵略者。"倭寇"这一称呼大约使用于公元7世纪后期,在16世纪倭酋丰臣秀吉的倭乱、以及中国的抗日战争里。这就是倭寇的意思。

如果我们生活在明朝这个农耕时代,你会觉得好冤枉啊。平时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突然从海上冲出来一群奇装异服的人,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你说我们没招谁没惹谁,这不是倒霉催的吗。

第二,如果这是帮土匪山贼,从山上下来的,我们也好理解一点,落草为寇,打家劫舍,但是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嘛,那都是我们民族内部的事儿。但是这帮人可是日本人,这就是民族矛盾了,尤其是这个和我们中国恩怨纠缠一千多年的民族。

第三,一般人认为吗,倭寇就是日本海盗,其实你仔细了解之后,其实他和我们了解的欧洲海盗又有很多的不同。从打劫的对象来看,欧洲的海盗劫的是商船,在海上瞄着,看那个商船走了单,然后追上去,三把两把就干掉,成本低啊,而且商船上的货物也比较集中,而且逃跑也比较方便,茫茫大洋之上也没人看见。可是倭寇就不是这样,很少听说他们打劫什么商船, 他们抢的主要是岸上的,而且也不是岸上的渔民,而是相对纵深的内陆。在现在明史的史料上您能看到倭寇攻打城市有什么扬州、泰州、苏州的松江、嘉兴、杭州,这些城市虽然也算沿海,但它毕竟不在海边,所以你替倭寇算算账,他不划算,成本很高,因为路上官军追缴,在地形上进行防守和阻截,相对方便。尤其倭寇经常攻打县城,这个成本是巨高,而且只要是上岸,那个财富相对来说就比较分散,而各家都有地窖,你把各家各户的财宝归拢到一堆,这个人力成本,你这个海盗怎么支付得起?而且就算你抢到手,你再往船上运,这个纵深这么深,你也比较困难吧,所以这个也不可理解。

第四,就是他的精神世界和海盗精神世界不一样,欧洲的海盗你看人家那个旗帜,骷髅旗,上面有利刃,有的还有沙漏等等,就告诉你,时间不多了,如果不投降,上船就是一刀,马上变骷髅。可是中国明朝的这帮倭寇,他们那个旗帜五彩斑斓,很明显它不是在海上让敌人看见发现,然后用于恐吓和威慑,它不是。它上面画的经常是满天神佛,玉皇大帝、土地公公,什么日本人供奉的八幡大菩萨,是这些,所以说明他们的精神世界里,逼格很低啊,他们是一帮像普通人一样,向往着美好的、幸福的、平安的生活的一般人,那哪里是风里来雨里去,刀口舔血的海盗啊?

第五,即使是在当时的记载也在告诉我们,倭寇里面所谓的真倭,其实很少,有人说最高估计百分之二三十,其实绝大部分是中国人。中国人放着良民不当,跟一帮日本人,你跟他们混在一起有什么好啊,跟官军作战,吃不饱穿不暖的,这个也很难理解。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把时间拨回到明朝,仔细看看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的倭寇。

话说洪武年间,大明王朝的第一任领领袖朱元璋,登基坐殿。洪武四年,朱元璋下了所谓的禁海令,片板不得入海。而且朱元璋的命令在明朝有独特的作用,因为他是第一任皇帝,所以对于后来的皇帝来说这叫祖制,就和宋朝不杀士大夫一样,祖制不可轻破,所以这就是明朝的基本国策之一。可是在明朝之前那几百年中国一直是开放海疆的,有那么多贸易伙伴,怎么办呢?朱元璋实行了一种叫做“朝贡贸易”的变种贸易制度,意思就是,我天朝上国,你们拿东西来叫供,是迫于天朝上国礼仪之邦,是慑于我的圣德,你送给我的,但我不能白拿给你东西,我加倍地返还给你,所以一个是贡一个是赐,咱们贸易改成这样,这叫朝贡贸易。可是你想这里面有逻辑缺陷对吧?你贡我赐,这东西不平等,那大家就多贡,反正你加倍赐给我,那明朝三两年还不得被搞空了。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明朝皇帝列了一个册子,几年一贡,每次供奉多少东西,都有明确的记载。每次你来的时候我派人一样一样地对清单,这就叫勘合,所以朝贡贸易在明朝的这一段就称之为勘合贸易。我们有这么一个勘合的文本,我们照这个单子上来,然后明朝在当时的海疆上就设立了一些市舶司的机构,主要由宫内派太监去管。

市舶司主要有三个市舶司,一个是广州,主要负责东南亚一带,然后泉州负责跟琉球对接,再然后是宁波,主要负责日本,这是三个最大的市舶司,剩下一些小的就随设随撤,就不那么重要。但是唯独日本很特殊,在朱元璋刚上台的时候,就曾经派过使者到日本下诏书,告知日本人,中国换主人了,但日本人不知道,日本人以为大陆上还是元朝人呢,而且大家知道元朝人远征过日本,所以日本当时执政的叫怀良亲王。一看大陆来人了,就以为还是元朝。派去的七个使者被杀了五个,关了俩,后来一发现不是,把哥俩又放回来了。这件事可就惹恼了朱元璋,但是当时明朝的国力并不具备去攻打日本,那我不理你总可以吧,贸易制裁,所以朱元璋洪武一世,就不跟日本人做生意。跟日本勘合贸易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永乐年间,就是四皇子,朱棣,永乐皇帝上台才开始跟日本人做生意。但是因为原来结过梁子,所以跟日本的贸易非常地清淡,十年一供,供的东西也准许他的非常少。但是这个东西在历史长河当中,它慢慢地就会发生一些变化,日本人越供越多,每次来尤其跟太监行行贿,说说好话,你看我东西都带来了,天朝上国,抚育万邦,对吧?我们东西都来了好意思让人带走吗?本来这个市舶司和所谓的勘合贸易,就是为了一个大国的贸易嘛。所以渐渐地就开始退让,每次大太监就说,这次收了,下次就千万不能这么做了,如果下次再这样,我们就连人带货全都不收了,等等。

但不管怎么样,在明朝初年的这一段时间,对日的勘合贸易其实是越做越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呢?后来就变成十艘船,上千人。我看过的一则史料,光一次勘合贸易,光带到中国的日本的刀,倭刀9900把,所以你看已经是相当规模的海上贸易了。这中日贸易在明朝开始之后的一百多年间,就这么踉踉跄跄、憋憋屈屈地搞了这么一百多年。

但是到了公元1523年,就是嘉靖二年的时候出事了。当时负责对待日本的市舶司是在宁波,在宁波城内两拨日本的进贡的使臣打起来了,而且打得那叫一个规模巨大。所以在历史上这个事件称之为争贡之役。在宁波城里烧杀抢掠,后来官军去镇压,还有几个将军被杀,还有一个将军被俘虏,闹的事规模特别大。

但为啥会闹事呢?这就得说到十年前,1513年,那还是正德天子,就是明武宗在位的时候。就是上一次朝贡不是十年一贡嘛,贡使拿着勘合文书,说下一次就照这张清单来吧,就回日本。过九州岛的时候,被九州的一个大名,叫大内氏,把他给劫持了,说勘合贸易,这是勘合清单,这个文书挺好,我要了,你甭拿回去了。

这就得说当时日本的政局,当时的幕府将军没啥权力,大名是什么呢?就是将军下面的那些诸侯,他们是地方实力派,所以大内士一看,这个东西不是对中国贸易,拿到了这个文本就是独家,独占,抢下来了。这个使臣也没办法,就回去跑到将军那儿,说东西给抢走了,将军说抢走了,我也没招。但是京都附近还有一个大名,叫细川氏,细川氏一看就不干了,说你这个将军你不象话,每次跟中国的贸易都有我们的一份,到今年你还没把这个册子给我们,怎么回事?就派人找将军要。将军说没有,给大内氏截留了,可细川氏派了使者气势汹汹来要,将军想半天没,翻了半箱子,说这儿还有一本旧的,就是以前用废地,将军把这本册子拿出来,说就是这个,你拿走吧。细川氏也不知道,就拿着,还以为是正式版本呢,拿走了,没想到是一个盗版。

所以到1523年,大内氏和细川氏,两拨都出发,带着满船的货物,按照勘合上的清单,带着货就来了,都到了宁波。虽然这个大内氏,因为他拿的是正版的,先到,细川氏是后到,因为他远嘛。但是细川氏有一个副士,这个人是个中国人,中国人最恨汉奸,什么都明白,一看晚到没关系,听我的,我行贿去。当时贿赂了市舶司的大太监,大太监一看懂道理,这个人知礼识趣,可以,先收你的货吧。

你想大内氏什么心情?十年就憋这么一桩买卖,而且我是正版的,结果先勘验他的货,他拿的是一盗版的,而且在市舶司设宴款待使臣的时候,细川氏拿盗版的这个还坐在上首,我们坐在下首,大内氏就不干了。然后他们的使团的首领,也是个日本人叫宗舍,这个人也二得不行,说那么着吧,就干吧,然后一把火把细川氏使臣住的楼就烧了,然后就带着大队人马在宁波城内就开始追杀这帮人,然后细川氏就跑,大内氏就追,然后追着把船烧了再往回跑,打得是一塌糊涂。就这么一个事,公元1523年。

这事后果我们就不说了,但是最直接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明朝政府说,你们这么玩,老子不玩了,本来就是个为面子的事嘛,这也没面子了,天朝上国,两帮藩民在我这打起来了,还杀了那么多人。说这么着吧,市舶司撤了,整个朝贡贸易,反正我也不需要你们,以后别来了,所以把广州、泉州、宁波三个市舶司全给撤了。撤了嘛,当然就好了,海疆平静,请记住这发生在嘉靖二年,但是当时所有的中国人,从皇帝到沿海的这些官员都算错账了,你以为把一个持续了几百年的贸易系统,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勘合贸易,这种变种贸易系统撤了,事就完了吗?当然没有完了。

嘉靖二年的时候,宁波争贡事件闹出事来了,嘉靖皇帝一想,好了,不玩了,门关了好了,市舶司撤销,勘合贸易不玩了,你们都回去。在农耕时代的皇权你想,就是这样,一关门一切问题解决了。但是真能解决得了吗?不行啊,老百姓肚子饿啊,要吃饭啊。当年的时候,福建有一句话,说闵人以海为田,你不让他下海他怎么吃饭?你就是不让他耕田,是一个道理,那既然合法的生意不让做,做点非法的生意了,赖昌星嘛,搞走私嘛。所以从嘉靖二年一直到嘉靖二十六年,这二十多年间,表面上是贸易都结束了,海疆平静,没有事情发生,但实际上民间在大量地走私。那你说朝廷知道不知道?皇上知道不知道,我不晓得;但是官员里面肯定是有知道的,为什么?因为大量的官员本身就在卷入。

话说公元的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已经繁盛了二十多年的民间走私贸易,虽然是偷偷摸摸的,但是搞了已经很大了,终于结出了一枚恶果。这一年在宁波旁边有一个余姚县,县里面有一所大宅子,这是前朝阁老谢谦的后人住的宅子,有一天晚上被一伙盗贼是一把火烧得精光,阖门被杀。是一桩灭门惨案。那到底为啥呢?那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谢谦的后人们,实际上已经深度地卷入了当年的走私贸易,他们的合作模式是这样的?士家大族负责销货,而那些海盗头子们,就是后来的倭寇,汪直、李光头、许洞这些人,负责在海外进货,是这么一个上下游产业链的关系。但这个谢家,说实话做生意不大规矩,老是给货不给钱,老拖着。但原来也无所谓了,只要在海商们第二次出海之前你把钱给上,人家出去能进货就行了嘛。但是在嘉靖二十六年的时候,朝廷突然加大了缉私的力度,谢家的这些货就砸手里了,出不去,银钱无法回笼,所以就老欠着债。汪直这帮人看着说这不成,你得给钱,我们得走啊。没钱,要钱没有,要命一条。再逼债,小心我们到官府告你们。这话一出口,实在就太伤哥们儿义气了,这些海商们,虽然是走私犯,在当地也有妻儿老小,你这一告不就等于给我们灭门嘛,你你既然要灭我们的门,我们还手软什么啊,我们也灭你们的门嘛,于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就出了这么一桩灭门惨案,然后这帮人就呼啸而去。

这个烂摊子就留给余姚县令收拾了,这怎么办啊?如果说是盗贼,朝廷肯定说那你给我抓,抓不上来唯你是问,所以不行。所以余姚县令上报朝廷的时候就说这是倭寇,倭寇海上来的,不归我管。奏章就到了朝廷,朝廷一看这还了得,前朝阁老家你们倭寇都敢灭门?所以就派了朱纨过去清剿,这朱纨从后来的事迹看,既是个能人也是个狠人,当时他是身兼浙闵总督兼总督军务,就来到了浙江,那叫一个杀气腾腾,他干了三件事,第一,沿海的渔船给我编号,全部给登记,一艘不能少。第二,沿海所有的居民全部给我编成保甲,每家每户只要出事,其他在保甲内的民户给我承担责任。第三,朱纨当时打听清楚了,所有的民间走私贸易的总基地是在今天的舟山一个岛,叫双鱼岛,基地就这儿。这朱纨一看,原来总根子在这儿,只要把双鱼岛这个老巢给端了,你们这帮走私犯就玩不下去了,所以朱纨就派大军群把水道填塞,港口设施捣毁,以至于在东南洋面上几千艘走私船无家可归,就傻眼了。后来好不容易在厦门一个地方又找到一个集结地,那人朱纨是浙闵总督,福建也归我管,乘胜追击就杀到了厦门,把这个基地也给捣毁。刚才我们讲的那几个海盗头子,什么许洞、李光头,就在这两次战役当中也被俘,被杀。刚才我反复提到一个人,叫汪直。这个汪直后来就收拾残部,好不容易在浙江定海的列岛又站住了脚跟,这个时候汪直其实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穷凶极恶的大倭寇,他还想跟政府搞好关系,所以从嘉靖二十七年一直到嘉靖三十三年,这个汪直一直在沿海,试图跟政府,当地政府眉来眼去。当地的底层官员其实也会算这个当地的底层官员其实也会算这个账,你打汪直你也打不着,打也打不过,怎么办呢?最好眉来眼去。因为汪直跟他们讲,说这样,你们不是就要政绩嘛?好办啊,沿海这帮盗贼我来帮你们清,所以汪植当时打出了所谓“五峰船主”的旗号,在东南洋面上大家一看五峰船主,都望风而逃。当时他的基地在定海的列岛。

但是大明政府一看你这也太大了,接着干吧,又上去把列岛又给捣毁了,逼着汪直没办法,只好远遁日本,把基地迁到了日本。但是估计这一次战役实在是他伤亡惨重,所以他誓将报仇雪恨。在嘉靖三十三年,也就是壬子年,这一年发生这个事叫壬子之变。这个汪直当时已经横到什么程度?光能装两千人的大船一百艘,带了二十万人,到中国来烧杀抢掠。说你们既然搞我们嘛,我们也来搞你们。所以就在沿海烧杀了一通,抢掠了一通,回去了。

这可怎么办?当时的南直隶浙江总督叫胡宗宪,胡宗宪这个人其实特别明白。胡宗宪知道,跟这汪直打是打不过了,光看这次来的这个声势,整个大明沿海力量、军事力量,可能都不是他的个儿,所以只能是招安。更何况胡宗宪心里清楚,这个汪直其实就想做生意,他没有什么别的要求,只要朝廷有诚意招安,应该是有希望的。所以胡宗宪就派人去跟汪直谈,汪直犹豫半天,后来说就这样吧,就去吧,谈一次吧。底下人说,那可不行,这不是鸿门宴吗?汪直说鸿门宴怕什么?当年刘邦不也赴过鸿门宴吗?只要是真王就不怕,我去了就能逃出来,因为当时他已经自封为徽王,就是安徽的那个徽王,当时江湖上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大家叫他净海王,就是你一来海上就干干净净的,这么有声势。

汪直就来了,来了胡宗宪就跟他谈,双方还交换了人质,还搞了个仪仗队给他检阅一下,其实也就是吓唬他,等等。谈了半天,突然斜侧里杀出一个人,这个人叫王本固,是浙江巡按史,这个人说胡大人哪,你把这个汪直弄到手了,咱们把他抓起来吧?胡宗宪说我跟他谈判呢。说那不成,这你跟人谈判,你也就通贼人,这个人必须抓起来。胡宗宪想,抓起来就抓起来吧,就一下子把汪植给弄起来,但是胡宗宪知道这人不能杀,这个人一定得好吃好喝好伺候着,因为把他一杀,整个这个江湖就乱了,你看有经验政府官员都是这么想,黑社会你不要轻易打黑,黑社会他也是一套秩序,如果你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你真的把有组织的黑社会打掉了,那就是满地小流氓,那更难治了。汪直好不容易逮着这么一头子,我跟你谈判吧。

所以胡宗宪知道,汪直是不能杀的。但是,既然你已经把他抓了,这个事就不归你胡宗宪定,讲老实话,胡宗宪这个人在历史上,其实底子潮,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严嵩的人,严嵩有干儿子叫赵文华,他就是提携、提拔这个胡宗宪的人。当时朝廷就有人说了,说你胡宗宪什么意思?抓到汪直这么一个大犯人,你杀了就完了呗,为民除害,你还留着他还好吃好喝。胡宗宪说不能杀,不能杀,反复给朝廷写奏表。后来就人说肯定,没错,拿了钱了,肯定是汪植给了他一百万两白银,至少一百万两。胡宗宪歇了,这黄泥巴落在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啊,所以后来胡宗宪也不敢说话了,说杀,杀杀吧,我也不敢说了。所以嘉靖三十八年,汪直被关了两年之后,腊月二十五,还有五天就要过年,就生在杭州街头给杀掉了。而且据说当时也不是什么囚车,还弄了一乘小轿,把他弄到现场杀了,他临死的时候还见了见自己的儿子,被杀了。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讲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杀我一个人没有关系,但是闵浙沿海的老百姓可就苦喽。

当时的官府觉得,你不就海盗头子,把你干掉就完了嘛,就是祸害斩草已经除根,但是他们哪里知道,整个的倭患,其实起源于不是什么飞来横祸,而是当时沿海老百姓那种自发的、强烈的、无法遏制的贸易需求,被朝那种蛮横的政策阻断的结果。你杀掉一个汪直有什么用啊?那些老百姓还在海上,而且你丧失了这样的一个谈判对象,结果就是满地鸡毛。

所以我们讲到现在大家清理一下这个逻辑,最开始是禁海政策,但是好歹有个勘合贸易,因为嘉靖二年,因为宁波争贡事件,勘合贸易取消,所以就兴起了民间走私贸易。因为朱纨上来嘁哩喀喳一打,所以走私贸易也完不成,逼成了海盗集团。海盗集团的最后一次和平希望是胡宗宪的和平谈判和招安,但是因为朝廷不讲信用,把人家骗来谈判,结果把人给宰了,所以再也没有缓和的可能了,所以嘉靖后期的倭患就此开始。

嘉靖三十八年,胡宗宪诱杀汪植,站在倭寇那个角度来看问题,做贸易你不让,搞走私你不肯,我们来谈判投诚,你把我人杀了,那以后大家还有和平解决的可能吗?所以从嘉靖年间的后期,整个倭患就进入了一个大爆发,而且完全失控的状态,再也没有和平的手段解决了。站在明朝政府这边看,也是一样,既然什么招都使尽了,还这样,那好,只能派更狠的狠人去镇压,这个时候就出现了那个著名的狠人戚继光。

戚继光是嘉靖三十几年从山东一带调到浙江,刚开始戚继光也不行,因为兵不行,战斗力太差,而且有的人说白了就是通匪,这个队伍怎么带?所以戚继光前期主要是三件事,第一练兵,第二排新的阵法,第三发明新的武器,所以才打造出了一支铁一般的戚家军。但是戚家军真正打的狠仗、恶仗,都是在嘉靖三十八年之后,就是汪直死了之后。你比如说嘉靖四十年的台州之战,四十一年的福建之战,四十二年的兴化之战,和四十三年的仙游之战,这几场都是恶战。所以可以看到嘉靖后期倭患真正的爆发,和汪直事件是有直接关系。

那戚继光杀倭寇到底谁赢了?而且怎么赢的呢?我们先做一下悬念,我们一会儿再讲,我们先把前面留下的两个问题和大家说一下。

第一,倭寇集团里面到底是中国人为主体还是日本人为主体?当时的记载就很清楚,倭寇,真倭不过十之二三,而且这还是最高估计,一般的估计是连百分之十都不到。我就看过一则史料,有一个昆山人是被倭寇抓去了,后来又放回来。他就回忆说,说在那艘船上二百多个人,主体是福建人,有一部分浙江人和安徽人,真正的日本人不过十几个人。你看二百多个人,十几个人,不就百分之十不到吗?但是你知道他是怎么判断他是日本人,他说就那个梳髻子的就算日本人,就是日本武士扎那个小辫,其实要知道这里面的情况也有可商榷的余地,这些梳髻子、扎小辫的是不是就一定是日本人呢?也有几种情况,首先,很多当时的倭寇往往是把那些日本浪人,因为你瘪三嘛,你是来投靠我的嘛,先杀几个人搞投名状,所以把这几个人当炮灰,攻城的时候让他们在前面,包括新入伙的一些地位比较低的中国人,也是把头一剃扎一小辫,冲在前面当炮灰,为什么?因为在战场上奇装异服的异族人士是有一定的恐吓效果的,这个是战场上有作用。

第二,第二种情况呢,刚才我们讲,倭寇本身就是半商半盗的团体,风声不紧的时候,衣服一脱就是商人,风声紧的时候刀一拔他就是倭寇,而这些人平时往往在大陆上还有妻儿老小,爷娘妻子,所以他为了不连累他们,所以平时做做异族的打扮,包括起日本人的名字,讲几句日本话,上岸同村人看见假装没看见,这不是日本人嘛,实际上就是他们村的。这种情况也很多,也鉴于当时的记载。

第三,还有一种情况,倭寇在后期的时候往往是以日本为基地,因为沿海的基地被几个猛人都扫光了嘛,像汪直就是这样,他的那些哥们到了日本往往就在日本娶了妻子生了孩子,所以你说这些虽然在日本生的孩子也是按日本人打扮,他们算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呢?包括后来有一个著名的人物,郑成功。郑成功我们汉族人都说民族英雄,其实生在日本,他爹叫郑芝龙,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娶了一个日本媳妇,当然也有资料说他那日本媳妇其实祖上就是中国人过去的。这个郑成功你说他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他们家其实是明朝后期的著名的海盗,你也可以说就是倭寇。所以这三种情况都有,所以真日本人到不到得了十分之一都很难说。

所以不管怎么讲,倭寇他肯定不是什么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一场战争,而是中华民族的内战,就是龙的子孙互相打来打去,原因大家也想必能够了然。

其实我心里还有一个疑惑,就是为什么倭寇要到纵深的内陆城市去攻打?看了相关的文献之后,我觉得很可能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就是这些人是为了复仇。在嘉靖三十五年的时候,有一伙特别奇葩的倭寇,他一直打到了内陆多远?他是从杭州一带上岸,先打杭州,然后绕道徽州,然后绕回去打宁波,甚至一度攻到了南京城下,你看八十多天转战千里。而且据当时的记载特别奇葩的是,也不抢东西,也不杀普通老百姓,就是跟官军死磕。所以从这个战役当中你就可以分析出两个情况,第一,他一定是当地人,否则情况没那么熟。八十多天,这么远的距离,转战千里,不是当地人对山川地形不熟,不可能。第二,就是他有强烈的那个复仇的意愿,他不是为了抢东西,在倭寇战争当中很多场战役都呈现出这样的一种特征,要知道倭寇没有统一指挥,但是他们相互之间那种首尾照应,互相呼应的那种战略战术,又使得好像出神入化,那只能是一帮同仇敌忾的兄弟们才能干得出来,经常战斗就是这么打的,一帮倭寇来攻城,官军、援兵一追杀,然后跑,跑完了大批周围的倭寇跑来接应,官兵杀得大败,好多场战役都是这样,那道理是什么呢?

大家想想,就是一起当过兵、一起下过乡、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这都是生死的交情,其实在海上那种波涛汹涌,如果我们是一个船上的兄弟,如果有人死在官兵的屠刀之下,那兄弟们那种复仇的意愿就非常之强烈,而且这种散碎的组织,他没有这种同袍情义,他是很难保持凝聚力的。所以倭寇上岸纵深的劫掠和攻城,往往是出于复仇。

那相反的一个命题就是,倭寇为什么不在海岸劫掠?这道理很简单,沿岸都是乡亲父老,是平时做生意的对象,一帮生意人怎么会把自己的生意对象给抢了呢?那下回生意就不做了。所以前面我们讲到那个狠人,就是朱纨,就是屠杀双鱼港的明朝的大将军,他就有一个记载,说当地三尺童子,视倭寇为亲人,而视军门为世代仇雠。而一旦跟官府,那都是为仇做对。当时整个沿海情况都是这样,当地的官员多次书信、奏折里面都提到了,说倭寇之所以难剿,不在于他武装力量多强大,关键是军民亲如一家。所以倭寇不劫掠沿海的百姓,这也就可以理解了。

好了,我们回到刚才留下的那个问题,就是戚继光抗倭到底赢了没有?那还用说,当然赢了嘛。到了嘉靖四十五年之后,倭寇基本上肃清了,就没有了。但是我们要说历史有趣就有趣在这儿,嘉靖一朝一共四十五年,然后嘉靖的太子登基,这叫隆庆,改元隆庆,这是发生在公元1567年,但是隆庆年间同时发生了两件事,就是隆庆元年,第一件事,戚继光被北调,去镇守北方的蓟州,这就算抗倭战争打赢了,可是同时隆庆发生了明朝历史上的隆庆开关。就是明朝政府也突然意识到,因为换了一任皇帝,大臣们也有明白事的,就是说这么打下去根本不是事,把戚继光调走的同时,就开放了海上的贸易,当然开放的这个港叫粤港,这个港说白了根本就不是什么好港,尤其不是深水港,所以当时很多大船,要在厦门一带海面上停泊着,装船运货包括卸货都要好一些小船往那儿运。但即使是这样,粤港这个小口子一开明朝政府可以以某种正式的渠道和海外通商了,倭寇之患立即就没有了。

所以我们看倭寇之患其实并不是用刀子来解决的,最终还是回到这个道理的正途,就是开放贸易,让整个贸易的交易的冲动,有一个宣泄的口子,才最终平息了倭患。包括粤港这个地方,刚开始明朝也没觉得,反正解决问题嘛,开一个口子再说。但是万没让他们想到的是,就这么一个并不条件很好的小港口,刚开始马上就给朝廷带来了一年五千多两银子的收入,到了万历年间,这个地方已经每年的岁入已经达到五万多两银子。当然还有人分析说,整个明朝后期,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新出现的,新生产出来的白银,都流到了明帝国,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口岸就是这个粤港。所以粤港这个地方成为后来在明朝史书上称它为天子南库,它的财政地位已经达到了这么高。

好了,整个倭寇的故事基本上真相就为大家还原到这儿。有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我,或者您觉得我有哪些地方说得不对的或者有自己见解的欢迎留言私信。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历史人物、事件也欢迎留言,我会帮大家转述的。因为,我是你的读书人和转述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