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明朝有没有墓(洙泗之间的圣贤遗踪)
公元前551年,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鲁国诞生。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他的思想经后世儒者的补充修正和系统化,成了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进步内容至今还作为中华民族思想宝库里的精华而为现代化所用。孔子本人被历代帝王崇奉,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故乡曲阜则成为“圣地”。
兖州和曲阜近在咫尺,现在虽分为两地,但在先秦时候,今兖州地方实在鲁国治下;而在大约南北朝以后,曲阜又长期属兖州所管辖。站在大历史的角度上看,曲阜又长期属兖州所管辖。站在大历史的角度上看,曲阜和兖州实在是难分彼此的一方水土。人们习惯以“洙泗遗泽”来指代孔子的教化,洙泗二水也正是从曲阜流向兖州的。孔子一生的讲学论道、设帐授徒等种种活动,一样在兖州的土地上留下了足迹。而且孔子的弟子中,也有的就是兖州人。
被称为复圣的颜回是孔门诸贤之首,他在唐代被封为兖国公,据说他就是兖州人。
颜回,字子渊。他的远祖叫夷父颜,后人因以颜为氏,传十九世为颜无繇,是颜回的父亲。父子两人同为孔子的学生。
颜回比孔子小30岁。孔子对颜回的器重要远远超过其他弟子,两人之间感情极深。孔子说过“回也视予犹父也”(《论语·先进》)。颜回不仅天资聪慧,勤奋好学,而且德行出众,孔子曾把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颜回列为德行之首。颜回对孔子的学说深得其精髓,这从《韩诗外传》所记的一个故事可以看出来。有一次孔子、子路、子贡和颜回四人同登景山,孔子要他们几个各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自己愿意做一个率兵拒敌的武士,勇敢战斗,保卫国家安全。
子贡说自己愿意做一个能言善辩的外交使节,如果两国相仇,自己将以三寸不烂之舌化解双方矛盾,免除战争给双方百姓带来的痛苦。颜回谦虚了一会,才说,自己的愿望是遇到一个圣明的国君,辅佐他以道德来教化百姓。“君臣同心,外内相应,列国诸侯莫不从义尚风,壮者趋而勤,老者扶而至。教行乎百姓,德释乎四蛮,莫不释兵,辐辏乎四门,天下咸获永安。蝖飞蠕动,各乐其性,进贤使能,各任各事。于是君绥于上,臣和于下。垂拱无为,动作中道,从容得礼。”这样,就使得子路之勇无所用,子贡之辩无所施了!孔子听后,不禁击节叹赏:“圣士哉!”
颜回的家境比较贫寒,住在陋巷里,用竹筒吃饭,用瓢喝水。一般人都受不了这种艰苦,他却甘之如饴,一门心思用在学问上。《庄子·让王》记道,孔子曾问颜回:“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答道:“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食亶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他这种轻视物质享受,重视精神修养的安贫乐道精神,几千年来对中国知识分子有深远的影响。
由于颜回学习刻苦,生活贫困,他很早就白了头发,41岁就死去了。孔子闻讯后,悲痛欲绝,连呼“天丧予”!颜回一生没有从政,也没有留下著作和其它实际的建树,他是以自己的思想品德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兖州中御桥南路西、正对六中大门,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据说就是颜回故居所在的陋巷。这里原来有过一座石坊,上镌“陋巷”二字。六中原为文庙小学,文庙的前身是颜庙。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朝廷派礼部员外郎饶晞专程到兖州祭祀颜子,“表其里居”,在这里立了御制祭文碑。明代鲁王府宗室镇国将军朱当㴐作过《颜渊古庙》诗:“复圣当年志,安贫陋巷居。名高诸子德,胸富五车书。庙貌今仍在,箪瓢乐有馀。缅思真好学,瞻拜一踌躇。”颜渊古庙是明代兖州八景之一。明万历三十八年(1611),兖州知府吴汝显因为兖州向来只有府文庙而没有县文庙,于制度不合,乃改颜庙为滋阳县文庙,又在后边另建颜子阁以祀颜子。文庙内有颜子阁,是唯兖州才有的特例。此阁解放初尚存。
今兴隆庄镇的三官庙等五个自然村,统称陋地,据说那里就是颜子所说的“郭外田”。后人在那里也建有颜庙和颜子书院。这些建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才陆续被拆除。
今兖州城西颜店镇颜家村等村庄,颜姓居民十分集中,他们都是颜回后裔。据碑刻记载,是唐代以后从兖州迁去的。那里曾有过规模宏大的家庙和祖林,至今家庙仍存大殿三间,最近已被修葺一新,并公布为重点文保单位。祖林里原有两株巨大楷树,树龄当在千年以上。清代学者牛运震为颜氏祖林写的碑文中说:“惟先复圣颜子以陋巷起家,阐天发孔,万世归仁,实惟启祥踔迹于滋。滨泗之东曰陋地者,故吾田也;距城之中曰陋巷者,故吾宅也。先复圣本此县人!”
说陋巷、陋地是颜回遗迹,兖州就是颜回的故乡,这在很多古代兖州人或地方官是深信不疑的。清代康熙十一年版《滋阳县志》的《凡例》说:“复圣原属滋邑人。陋巷旧址在县南,即当时所称郭内之地;其郭外田则南沙堆社,历代专祀,载在旧章,故志中特详家民。若三千七十,考无确据者,即不敢借光,贻讥附会。”同书的《文献》部序里说:“滋曲相距二十里,滋固钟灵毓秀之乡也。至如和圣柳下,复圣颜子,则丘垅子姓尚在版图;陋巷郭田实在兖国。虽欲不谓之滋人不可得!”这一部县志的主修者滋阳县令李潆在序文中也说:“县治适与陋巷相对,昌平乡即隶滋邑版图。阙党达巷,近在城北,颜子昔供食亶粥地在泗河之南。”因此,县志的《乡贤》志中,颜回之外的其他颜姓名人如颜师古、颜真卿等也被收录。
当然,今曲阜城内也有颜子庙,庙前也有陋巷,曲阜的方志中也记颜回是曲阜人。颜回的故居是在兖州还是曲阜,是有争论的。清代滋阳人李中和写了一篇《陋巷考》,结论是“滋邑之颜子故居,彰彰无疑也。”现代又有曲阜的作者,著文反驳这种观点。看起来,这种各执一词的笔墨官司,是很难有一个最后的结局的。颜回距今已约两千五百多年,史料只记载他是鲁国人,而春秋时的鲁国疆域远大于今曲阜市。我们谁也无法证明颜回的故居是或不是在今曲阜或兖州境内。名人之为名人,是因为他身上有很多值得后人景仰崇拜学习效法的东西,让我们重视这些东西、共同拥有吧。至于他曾经住在哪里,并不重要。
今兖州城西北的旧关村,曾有过一幢石碑,上镌“达巷党人里”五个大字。那里是达巷党旧址,相传是孔子师项橐的地方。
党,是古代行政区划名称。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百家为一党。项橐是古代著名的聪明儿童。《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及《说苑》都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董仲舒《上汉武帝疏》:“臣闻良玉不琢,资质润美,不待刻琢,此无异于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也。”孟康注:“达巷党人,项橐也。”王先谦补注:“橐,鲁人,十岁而亡,时人尸而祝之,号小儿神。”《战国策》、《淮南子》、《论衡》等也有类似记载。古代蒙书《三字经》有“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的话。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上还有项橐画像,是在《孔子见老子图》中,两位老人中间有一小儿推着一个小车,专家说那就是项橐。把孔子的见老子和师项橐这两件事刻在同一个画面上,应该是汉代工匠的创作。可以看出,孔子师项橐的故事在古代流传是很广泛的。下边根据敦煌变文的一个文本作以介绍。
项橐和小伙伴们在达巷地方做堆土为城的游戏,正巧孔子率众弟子经过。他们只顾埋头游戏,不避孔子之车。孔子弟子责之,他说:“人说圣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情。从古自今,只有车躲城,岂能城避车?”孔子看项橐小小年纪却说得头头是道,那认真的样子十分有趣,便真地令弟子绕道而行。孔子想,这小孩聪明,我倒要考考他。便问了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不料项橐不假思索,对答如流。例如孔子问:
汝知何山无石?河水无鱼?何门无关?何车无轮?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道无环?何火无烟?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日不足?何日有余?何雄无雌?何树无枝?何城无事?何人无字?
项橐答道:土山无石,井水无鱼,空门无关,雨车无轮,泥牛无犊,木马无驹,斫刀无环,萤火无烟,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冬日不足,夏日有馀,孤雄无雌,枯树无枝,空城无使,小儿无字。
孔子听后大加赞赏,说“后生可畏也”,又对弟子们说,“项橐虽幼,可以为师”。周围的百姓们看孔子这样谦虚好学,也对孔子肃然起敬,据说《论语·子罕》篇中“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名”,指的就是这事。
另外,据《战国策》的鲍彪注,《列子·汤问》中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有一个小儿也是项橐。故事原文是: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时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以上故事已有很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未可全信。但达巷党正位于从曲阜到中都(汶上)去的中途,孔了曾任中都宰,那里是必经之地。所以清代人金埴在《巾箱说》一书中说:
《说苑》载,项橐七岁为孔子师,指今达巷里其发迹之地。达巷在今兖城西北五里,乃适中都(今汶上)之要途。孔子为中都宰,往来憩息于此,所以党人有“大哉孔子”之语。后人因志其地曰“达巷党人里”。埴之汶上有句云:“为向鲁门取官道,可以达巷向中都”。
金埴的父亲曾任郯县知县,康熙末年的兖州知府金一凤又是他的族祖。金埴对兖州十分熟悉,他这种看法,应是有根据的。
“达巷党人里”的石碑《滋阳县乡土志》记为“滋阳知县夏晓春立”,清末尚存。希望今后有机会出土。
兖州与孔子弟子相关的又一古迹是兴隆庄镇的澹台灭明墓。墓旁那个村就叫澹台墓村。
澹台灭明,字子羽,南武城人(今费县)人。相传他生得面容丑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是“状貌甚恶”,以至被孔子拒之门外,经苦苦恳求才收为门生。经过一段时间,孔子发现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人。
澹台灭明为人正直,做事一丝不苟,坚持原则。史载他“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意识是办事从不贪图便利走捷径,不以私事干谒有权力和地位的人物。看起来其性格未免迂阔,其实他是努力规范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达到毫无遗憾的君子境界。《博物志》中记他曾带一玉璧过黄河。黄河之神河伯欲得玉璧,派两条恶龙挟持他所乘之船,惊涛骇流中,他毫无所惧,一手持璧,一手持剑与恶龙相斗,最后剌死了恶龙。过河后,他把玉璧投入河中,可是河伯又把玉璧抛还给他,如是者三次。最后灭明把璧砸碎扔到河里,扬长而去。这当然是一个神话,反映的是他刚强勇武、可义求而不可以威劫的性格。
《孔子家语·弟子行》说:“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意思是别人特别尊重他他也不格外高兴,瞧不起他他也不生气,假如能给百姓带来好处,就要廉洁从政,从政的目的还是为了百姓的利益,这就是澹台灭明和品行。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具有多么高尚品格的人。
有关澹台灭明的材料很少而且零散。只知道他后来到了江南一带去设帐授徒,从学者有三百人之多。清代学者周亮工说过,“豫章文章自灭明”(《书影》卷一),意思是江西的学术是从澹台灭明开始的。当时,他的名声传播于诸侯之间,以至于孔子想到自己当初差一点把他拒之门外,不由叹道:“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兴隆庄镇的灭明墓,是一个高十余米的土堆,墓前有石碑。碑和墓均毁于“文革”中。据记载,江西南昌,山东费县、曹县等地都有澹台灭明墓,苏州、常州等都建过澹台灭明祠;江苏吴县还有澹台湖,据说其地是澹台灭明故宅,后地陷为湖。这些墓、祠等反映了他在人们心目中崇高的地位。当然,这么多澹台灭明墓,其中必有后人为纪念他而建的衣冠士冢。至于何处为真,时隔两千多年,已很难判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