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素养(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沟通意识的实践研究)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沟通意识的实践研究——以Unit 1 Cultural Heritage听说板块为例
杜柏岭
摘要:本文阐述文化及文化教学的重要性。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 Unit 1 Cultural Heritage的听说板块为例,探索在关于中国文化主题的语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意识。笔者建议,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语言学习、文化知识学习与跨文化能力培养。
关键词:高中英语;听说教学;跨文化沟通;文化知识
引言
英语是当今世界广泛使用的国际通用语,是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是思想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和使用英语对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教育部 2018)。文化学习是在发展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对多元文化形成审辨性认知,加深对多元世界的理解,对世界格局和发展态势形成开放、包容和分析的态度,进一步学习和品鉴祖国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潮流奠定基础(高洪德 2017)。因此,在英语语言教学中,跨文化沟通也有了新的内涵。学习跨文化知识不仅是通过语篇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知识,而且要促进他们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英语教科书(以下简称“2019版教材”)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和必修二为例,所选语篇从音频、视频到阅读语篇,关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除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外)的篇章数量明显增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英语教科书中有关中国文化的语篇占比为15.7%,世界文化的语篇占比为15.7%(张革承、张洪岩 2007),2019版教材中分别增加到约25.0%和约38.0%(主题较为宽泛的日常生活、科技类语篇未计算在内)。由此可见,2019版教材既兼顾了语言学习和文化知识学习,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体现了英语课程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梅德明 2021)。
一、教学分析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 Unit 1 Cultural Heritage的听说板块为例,探索在听说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意识。
(一)语篇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为“文化遗产保护”,选用的语篇涉及中外多处著名文化遗产。其中,主阅读篇目是关于埃及政府为修建阿斯旺大坝,寻求国际社会援助以保护尼罗河沿岸的古迹的内容。其背景是埃及承认中国,因此受到美国制裁,被停止了贷款。最后,苏联和联合国的资助不仅让大坝建成了,还使沿岸的文物古迹免于损毁。这充分体现了文化遗产是世界文明的共同财富,为全人类所共有。保护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责任,需要各国共同努力与合作,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在听说板块,教材提供了一个听力对话语篇,主要内容是一群来自多个国家的中学生,通过参加一个国际青年营项目对我国泰山进行宣传保护。教材选用这样的听力材料颇有深意。一方面,对话是在一名外国记者和学生的问答中自然进行的。从对话中可了解到宣传保护泰山的活动是一个国际项目,使学生知道国际之间的合作可成为文物保护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地理解关于阿斯旺大坝的阅读语篇起到铺垫作用。另一方面,语篇中的宣传保护对象为我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泰山,它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深远,既是我国历代帝王封禅拜祭之地,又是各朝代最负盛名的文人墨客亲临做诗、留字之地。泰山的碑刻及古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故有“泰山安则天下安”之说。泰山与孔子故里曲阜毗邻,与孔子的活动密切相关,在中国文明中有着神圣的地位。由此看来,取材泰山作为宣传中国文化的标本,既有通常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特征,又有传递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含义,确实是一个非常恰当的选择。
(二)学情
授课对象为市级示范校高一年级普通班学生,他们思维较活跃,具备一定的概括、推理、判断的能力,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探索,并有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愿望和积极性。在中国文化方面,他们具备一些基本常识,可以就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和措施展开探讨,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然而,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虽然听后可以获得一些相关的细节信息,但组织完整的英语句子尚有困难,其准确性会因词汇有限而受到影响。少数学生有使用完整句子表达意思的意识,大多数学生更愿意使用单词或短语。另外,学生与外国人的实际交流有限,跨文化沟通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单元主题、听力语篇与学情的分析,教师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获取国际青年营项目的概况及具体信息;
2. 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描述并阐释国际青年营项目活动;
3. 想象创新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
4. 阐释泰山及各自所选遗产的文化内涵,讲好中国故事。
本堂课中,整合关于泰山的国际青年营项目的信息并作新闻报道是基础;提出保护措施和讲述以泰山为代表的文化内涵是重、难点。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
本课教材语篇是关于泰山的保护宣传的。以听、说、小组讨论和演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听说设计,贯穿两条线索,一条是提升听说语言技能,另一条是提升跨文化沟通意识。
(一)培养语言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师为实现语言教学目标分四个阶段设计教学活动,即学习准备阶段、学习理解阶段、应用实践阶段和迁移创新阶段。
1. 学习准备阶段
为激活已知,激发兴趣,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保护长城的短视频,导入话题。然后提问:
(1)What impress you in the video?
(2)In what way is the old man protecting the relics? And what about the volunteers?
(3)What other cultural heritages in our country do you know?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注意到“文化遗产保护”这个话题。
2. 学习理解阶段
首先,呈现两幅中外学生参与国际青年营项目的图片。通过问题“What are they doing? Why are they taking pictures?”引导学生推测图片内容,激活相关词汇,如 calligraphy、project、take pictures、work online等。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听前预测策略,通过讨论接近谈话主题,引起对泰山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对其保护的思考。
其次,让学生听第一遍,验证预测,概括并口头表述对话的主旨大意,判断出这是一段新闻采访。为了帮助学生梳理信息,教师设计了表格学案(见下表)。然后,让学生听第二遍,边听边将表格学案补充完整,并回顾新闻报道体裁的要素。
在此过程中,针对preserve、promote、cypress等生词,让学生重听并猜测词义。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语境和上下文逻辑线索推测词义,并鼓励他们分享猜词策略,培养其分析、判断的能力。
3. 应用实践阶段
学生尝试利用笔记和学案总结国际青年营项目的内容和意义,运用话题相关重点词汇,从新闻报道的角度归纳、梳理听力语篇中的基本要素,组织语言,两人商讨、合作,完成一段简短的口头新闻报道,并作简述,从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应用。
4. 迁移创新阶段
学生根据问题(Could you think of more ways to protect a cultural heritage?)就自己感兴趣的中国文化遗产提出保护措施。学生小组讨论,分享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并全班分享,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利用科技发展成果保护文化遗产的手段与途径”,为后续活动打下思维和语言基础。
(二)提高跨文化沟通意识与能力
为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意识,教师从外国人的角度设计教学,使他们意识到听众可能会产生疑惑,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1. 导入环节
之所以播放关于保护长城的短视频,是因为长城是世界闻名的中国符号。长城作为城墙的功能显而易见,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它所体现的文化精神不仅在于中华民族抵御侵略的坚强决心,而且传递了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的信息。外国人一般都知道长城。因此,借助长城可迅速导入传递中国文化的主题。
2. 深入语篇
教材所选语篇是通过国际青年营项目引出泰山。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看,泰山是一座自然风景壮美的名山。怎么会那么有名呢?学生听第一遍后对语篇有了基本了解。其中,记者与刘斌(Liu Bin)的部分对话如下:
Reporter:Why is the project here at Mount Tai?
Liu Bin:Well,as you know,Mount Tai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mountains in China. The mountain and the temples have been protected for over 3000 years,so it’s a great example of how people preserve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We feel so proud to have a chance to do something.
对话中涉及之所以选择泰山开展项目是因为它是中国最有名的山之一,有三千多年的古迹等。但是,这仍然不能很好地让听众理解为什么泰山在中国文化中那么重要。此时,教师从记者的角度提问学生:“Why is Mount Tai one of the most famous mountains in China?”学生从其他学科如语文、历史、地理中已掌握了一些关于泰山的文化常识,知道泰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凡的象征意义。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英语描述“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最后,教师播放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泰山的英文版音频Mount Taishan(UNESCO 2021),并呈现文字内容。具体如下:
The sacred Mount Tai was the object of an imperial cult for nearly 2 000 years,and the artistic masterpieces found there are in perfect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landscape. It has always been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Chinese artists and scholars and symbolizes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s and beliefs.(近两千年来,庄严神圣的泰山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三)作业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两条线索设计了两项作业:
1. 将小组讨论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更多措施记录下来;
2. 给外国笔友吉姆(Jim)写一封回信。他要来中国旅游,请你推荐可参观的文化遗产并说明原因。
三、教学反思
教师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基于教材,深入语篇并超越语篇,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本课遵从语言学习活动观各层次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设计与实践,完成了基本的教学任务。
从学习准备阶段回答是否知道其他文化遗产的问题到听前预测图片内容,再到记录听力材料信息,都在帮助学生激活、补充有关文化遗产主题的知识和语言,为提出更多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口头讨论)和完成两项作业提供了语言支持。从常识和知识面的角度来看,学生有一定的积累,英语教学正好是帮助他们把中文知识转化为英语表达的过程。
(二)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沟通意识
语篇内容是关于“中国文化”的,也是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在挖掘语篇文化内涵时,发现对话中关于选择泰山的原因的说服力还不够。听众心里仍会有疑问:“中国历史悠久,有很多文物古迹,怎么选择泰山呢?”语篇提供的回答尚不能很好地达到跨文化沟通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教师从记者的角度进一步追问:“Why is Mount Tai the most famous in China?”学生即刻明白“只有从
中国文化更深层角度解释此问题,才能给记者解惑”。通过“头脑风暴”分享的信息及教师的补充,学生加深了对泰山的理解,既为完成作业又为未来跨文化交流储备了语言与文化知识。此外,教师补充的信息中“将泰山所在山东比作西方的耶路撒冷”也提示学生,如果使用对方文化作类比,会起到有效的沟通效果。这也使学生理解“要想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同时具备中外文化知识”。
四、结语
《课程标准》赋予了跨文化沟通新的内涵。教师在完成语言教学的基础上探索了提高学生跨文化沟通意识的教学策略。培养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需要建立在具有中外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学生不仅要了解世界文化,还要了解与中国文化的差别;另一方面,学生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用外国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他们了解、理解中国文化。只有理解双方文化,才能进行有效沟通,进而推动国际合作,并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发展。
参考文献
高洪德. 2017. 文化品格目标:英语课程的重要发展[J].英语学习(教师版), (1):6-9.
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梅德明. 2021. 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J].英语学习,(3):60-65.
张革承,张洪岩. 2007. 英语全球话语境中的高中英语文化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6):49-52.
UNESCO. 2021. Mount Taishan [DB/OL].https://whc.unesco.org/en/list/437.
(本文首次发表在《英语教师》2021年第15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