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期书籍解读 源流说今日面市

商业周期书籍解读 源流说今日面市(1)

*《源流说:内容生产与分发的44条法则》由吴晨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穿过这个艰难的冬天和春天,夏末秋初,《源流说:内容生产与分发的44条法则》终于面市了。

如果你有如下问题,翻开这部6章18小节25.8万字的作品,都能找到答案:

*10万 的文章如何写?

*“标题党”为什么让一位新闻总监差点引咎辞职?

*怎么不被封号?

*公域流量转私域,应该怎么做?

*算法到底有没有价值观?

*负面当头、舆情汹涌,要不要去删稿子?

*中央反复强调媒体融合,其中的第一难点是什么?等等。

书中数百个案例,大多来自我和8位联合撰写人的亲历,甚至是血泪教训——这是《源流说》与学院派教材最大的区别。

商业周期书籍解读 源流说今日面市(2)

而在《源流说》成书的过程中,我一直问自己:除了“术”,它能带来的更高层次的价值是什么?此前,我已经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超越门户》和《自媒体之道》,如此算来,这应该是“超越三部曲”的第三部,我又要超越自己什么?

古人经常讲一个词:得道。在我的理解中,道即规律。只有掌握了事物运行的规律,才能达到庖丁解牛中所说的“恢恢乎游刃有余”。而《源流说》,就是试图以“源、流”两字讲清楚传播之道。

源,指内容从哪里来;流,指内容向哪里去。从哪里来,是内容生产(创作);向哪里去,就是内容分发(传播)。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由源及流,亘古未变。读懂源流说,就是读懂内容传播。

商业周期书籍解读 源流说今日面市(3)

*“源流说”思维导图。读懂源流说,就是读懂内容传播

不要认为做内容是专业人士的事情,在万物皆媒、人人都做新媒体的今天,我们都是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包括随手发出的一条朋友圈,也是一次内容创作和分发的过程。所以,《源流说》其实是写给每一个人的,“源流说”这个体系也属于每一个人。

值得一提的是,《源流说》成书于举国抗疫期间。它是对这段历史的见证和记录。病毒的传播,加深了我对源流关系的认知——正如所说,要弄清楚“病源从哪里来,病源向哪里去”。

这种理解,包括在生死关头对人性的理解,我同样将其写入书中。因为从本质上讲,传播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以下,即为《源流说》自序。

“‘源流说’概论”部分完成的那天,是2020 年1 月31 日——庚子年正月初七。窗外暮色渐沉,冷风吹打着北京长安街上几个步履匆匆的身影,几乎没有车,只有远处传来的几声鞭炮响还在提醒着国人,这本应是一个喧嚣而喜庆的春节。

就在此前的一个多月里,一种名为“2019-nCoV”的新型冠状病毒,随着流动的人群散播到中国各地。它会攻击人的肺部, 使那里出现剧烈的炎症、丧失换气功能,最终致人死亡。而这种新型病毒的可怕之处,更在于它像幽灵一样飘忽不定——有人感染后会发烧、干咳、腹泻;但也有部分人根本没有症状,可病毒检测呈阳性,且可能传染他人。

自从 1 月 23 日疫情暴发地武汉封城之后,代表病痛与死亡的确诊病例数字每天都在攀升,恐慌、失望、愤怒、迷茫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国、家,以及个体的命运,都将被这场疫情改变。

流行病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有三个:其一是病源,即病毒是怎么产生的;其二是传播链条,比如腺鼠疫是“啮齿动物→跳蚤→人”;其三是易感人群,新型冠状病毒的超强传播力迅速打破了“老人、幼儿不易感染”的说法,所有人都是易感者。

这正是“源流说”探究的核心问题。从哪里来,是源;向哪里去,是流。源与流的背后,是人。

商业周期书籍解读 源流说今日面市(4)

*“源流说“概论部分:内容生产与传播的44条法则节选

从传播规律上说,病毒与内容基本趋同。

我对内容源的探究,是从 1997 年 12 月 24 日进入传媒行业开始的。还清晰地记得在 22 年前的那个平安夜,我接到《中国劳动报·职业导刊》录用通知时“漫卷诗书喜欲狂” 的场景。可能今天的求职者很难体会到,作为一名钢铁冶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市场化刚刚开启、走到哪里都要带着档案的年代,想成为一名记者有多么艰难。

此后的日子变成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在北京市东直门外斜街小关 56 号——中国劳动报社的四层——那间东西朝向的房子里,我习惯了对着夕阳创作。而当稿件完成的时候, 回过头来,一缕微微的晨光已经照在了脸上。

商业周期书籍解读 源流说今日面市(5)

*本书主编吴晨光。摄于2007年11月,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源流说》一书中所提到的《南方周末》网站的新媒体尝试,就是此时开始。

这样的日子过了 14 年,从《中国劳动报·职业导刊》到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再到《中国新闻周刊》,我从 150 万字的采访作品以及大约 500 万字的编辑作品中总结出了 8 个字:选题、采访、写作(对视频而言是剪辑)、包装(主要指标题制作)。

它们构成了基本内容源。一切传播,始于源头。

回溯这 14 年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作品,当属 2002—2004 年 SARS 流行期间的系列报道。从 2002 年冬天广东的第一个病例开始,到 2004 年夏天最后一例病人在安徽合肥出院,幽灵般的病毒一直是我追踪的对象。我和《南方周末》的同事们暗访了藏有大量果子狸的广东某野生动物地下交易市场,追查广东、北京、山西三大疫区的传播链条,进入北京地坛医院记录救治现场,全程跟踪病人遗体火化,并见证了关于口罩的真实与谎言。

商业周期书籍解读 源流说今日面市(6)

*2007年夏,《南方周末》头版刊文《神雕之死》,破解了青海—广州地下野生动物交易市场黑幕。《源流说》在“采访说”小节中,解密其幕后新闻,并阐述了调查报道的技巧。

2003 年 4 月,在山西兴县一个村庄采访农村防疫情况时,我差点从一百多米高的悬崖上跌落;同年 11 月,我和同事林楚方联名发表的作品《SARS 爆发一周年回访:我们活着,坚持着》,描述了病人们因严重的后遗症——股骨头坏死——而导致的凄惨生活,至今读起来仍让人泪流满面。

经过科学家们近十年的溯源,SARS 病毒的源头最终被确认为中华菊头蝠,而中间宿主就是活跃在黑市里的果子狸。但直至新冠疫情暴发之前,人们还把吃蝙蝠等野味作为炫耀的资本,真的是可悲可叹!

而在两次疫情暴发之间的 17 年里,内容创作者的结构发生了巨变。自媒体悄然崛起, 各种“号”铺天盖地,在某些方面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机构媒体。但在这次疫情中,冲在一线的依然是那些优秀的传统媒体记者,这些媒体除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这“三大家”之外,还包括《财新周刊》《财经》《三联生活周刊》《人物》,以及我的老东家——《中国新闻周刊》和《南方周末》。当我看到《中国新闻周刊》社长夏春平戴着口罩、拎着行李匆匆登上前往武汉列车的照片时,一种久违的冲动涌上心头。对于真正的战士而言,无所谓年龄、无所谓职务、无所谓身处何方,只要听到战斗的号角,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归队奔赴前线,用血肉之躯保卫岁月静好。

商业周期书籍解读 源流说今日面市(7)

*2020年2月,《第一财经》封面。献给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牺牲的烈士,以及每一位为抗疫作出贡献的人。

所以,在“选题、采访、写作、包装”的背后,是内容源的另外 8 个字:真相、勇气、责任、信仰。无论是机构媒体还是自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包括国家花大力气打造的“融媒体”,都是概念和形式,只有讲真话、负责任的媒体才是好媒体。失去了这些内涵,再高明的技术流派,再完美的理论体系,也是无本之木,无舵之船。

在类似《南方周末》这样的传统媒体里,记者负责内容生产,责任编辑负责版面处理。哪篇稿子能上、哪篇稿子会被“枪毙”,谁是头条、谁是二条,取决于编辑和总编辑的选择。我2012 年进入搜狐网出任新闻中心总监时,PC 端的编辑也掌握着对稿件生杀予夺的权力。

商业周期书籍解读 源流说今日面市(8)

*这本出于2015年的《搜狐新闻采编规范》的内部手册,被业内疯狂追捧,也是后来公开出版的《超越门户》一书的雏形。此图选自公众号“曲解直说”,但它的主人——我的好友,中央网信办原移动局副局长曲昌荣,已经于2017年因病离世。

在记者手里、没能上版或上页面的内容,是源;当编辑同意发布,内容与阅读者见面后,是流。这与瘟疫传播的道理相同——病毒是源,而当它通过中间宿主传播到人身上并形成“人传人”时,就变成了流。

流的核心是排序逻辑,也就是谁是头条、谁是二条。由编辑决定头条、二条的信息流, 我们称之为“编辑流”。今天,在财新、澎湃等新闻客户端上,编辑排序仍是主要的方式。

2012 年,是移动互联网崛起元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3G 到 4G 的跨越,两个划时代的产品诞生了—— 一个是微信的“朋友圈”功能上线,它代表着社交信息流,在这里看到的是被关注者的动态;另一个是今日头条,它代表着智能传播,也就是算法流,“你关心的,才是头条”就是其背后的推荐逻辑。

从此,编辑流、社交流、算法流三足鼎立,信息的传播在加速、分发的效率在提升,大量的信息需求又倒逼着生产者创作出更加丰富的内容,内容小溪流变成了大江东去。

线上与线下的进步总是相伴而生的。同样在这段时间里,高铁诞生,高速公路扩展,航线增加,随叫随到的“网约车”出现在城市……人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17 年前,为了报道 SARS 疫情,我从山西太原赶到兴县,两百多公里的路走了 10 个小时;今天,高速公路直达,用时仅需约两小时。在平时,这是便捷、是效率;但面对疫情时,这就是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一道道隔离线很快建立起来。国家—省—市—社区,进出需要量体温、出示通行证, 网格化的管理模式起到了巨大作用,这就像把互联网切成局域网一样;禁止人员大规模聚集,等同于封群;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行、出门必须戴口罩,把点对点的传播概率降到了最低。阻挡病毒传播与阻挡内容传播的逻辑是相同的,源流说的理论其实解释了一切传播规律。

在源、流的“提速”中,我的转型也开始了——从专注内容生产,到生产、分发兼顾。特别是在 2013 年 10 月担任总编辑之后,视野和格局已经远超之前。在 6 年的总编辑时间里,我完成了搜狐网“分源、分流”的媒体融合变革;搭建了一点资讯自媒体平台,打通了源与流之间的交汇点;并和工程师一起,建立了“算法 编辑”“智能 人工”的“二流合一”的分发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用户的重要性、数据的重要性。

商业周期书籍解读 源流说今日面市(9)

*马云在乌镇峰会上的演讲:大数据是新时代的生产资料。

在传统媒体那里,只有读者、观众、听众的概念;到了互联网,它们被统一称为“用户”。这并不是简单的称谓变化,而是理念的变化。我们不知道读者、观众、听众是谁, 因为无法追踪他们,但用户可以。进入后台,调取用户日志,他们看了什么、评论了什么、转发了什么,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一目了然。这些用户的行为会以数据的方式表现出来—— 比如某个用户今年阅读了 5 篇关于疫情的文章,针对每篇文章发表了 1 条评论等。

正因为掌握了这些数据,所以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对源与流进行运营——这就是用户思维。从编辑思维到用户思维,是传统媒体人转型的根本。就像面对病毒,可以从医生的专业角度给出治疗方案,但最终要根据病人的治疗情况,对方案进行优化。目前,中国对新冠肺炎的治疗方案已经更新到第8版,这也是依据 8 万多病例救治大数据分析的结果。马云曾经说过,“大数据是新时代的生产资料”,而在这样的特殊环境里,简直是“救命资料”。

商业周期书籍解读 源流说今日面市(10)

*吴晨光2020年3月11日朋友圈内容,其判断在后期均被验证。8天后,中国大陆本土发病人数首次清零。

新冠疫情数据公开后的每一天,我早晨起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有关数字的通报。我会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判断疫情的走向,以及可能采取的对策。我也在时刻提醒自己:数字不是冰冷的、机械的,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着一个人的行为、思想甚至生命,代表着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也代表着中国的国运与方向。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把数据和事件结合起来,把理性和感性结合起来,这也许就是一个拥有互联网和算法背景的职业媒体人的优势所在,也是《源流说》一书的看点。

就在疫情的变化中,《源流说》的字数在逐渐增加,理论体系也变得逐步丰满起来。

第一章是概论:包括内容生产与分发的 44 条基本法则,以及一篇解释内容生态的长文。

第二章讲源:前台是作品;后台是作者。作品又可拆分为选题、采访、写作、包装;而作者就是“号”。

第三章讲流:按照出现的时间,分别是编辑流、社交流、算法流,最后谈到了“三流合一”的问题。

第四章讲审核:它位于源、流之间,相当于污水处理场,是把握内容导向和安全的手段。

第五章讲 App:源与流在 App 上完成转化,内容创作者和阅读者在 App 上进行沟通,它是媒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何运营 App 是本章重点。

第六章讲源流说的应用:包括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媒体融合操作要点、舆情的引导与处置,以及疫情中的数据分析、处置建议。

商业周期书籍解读 源流说今日面市(11)

*2016年11月,深圳大梅沙,吴晨光在中国改革论坛上演讲。其间第一次提出信息生产和分发的概念,是为“源流说”雏形。

我很庆幸自己在 22 年的媒体生涯里留下些东西,包括此前的积累和思考。比如,对诗词的背诵与理解成就了书中《写作说:句秀、骨秀、神秀》这篇文章。我还翻阅了大量业务笔记——2002 年到《南方周末》以后,就开始以邮件形式保存了资料;2012 年到搜狐后,坚持每天写工作日志,一年半从不间断;而在一点资讯,则留下了大量的周报以及重要工作完成后的总结。其中的一部分,已形成文章发布在“一点晨光”公众号上,另一些则在这次的书籍整理中首次披露。粗粗算来,这些年写下的总结类文字应该在 150 万字左右,不少于我的原创报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在整理这些笔记时,并不如烟的往事也扑面而来:五道口那条尘土飞扬的小路和每周必住三晚的七天酒店;在搜狐媒体融合变革中领悟了“用户”含义时的仰天大笑;深圳大梅沙海边萌生“源与流”想法时的悲喜交加;一点资讯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时的泪流满面;以及辞去一点资讯总编辑时为同事们讲的“最后一课”…… 两个十年磨剑、三个“七年之痒”,最终成就“源流说”。

在每天面对死亡、失望、恐慌的日子里写作,压力是巨大的。特别是看到 2020 年的憧憬被现实击碎,更是欲说还休。好在自从出任总编辑之后,人生已经几起几落,很多东西成为“新常态”。当痛苦、难过围绕身边,当看不清方向时,我们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坚持。

2 月 4 日——疫情非常严重的那天,我录了一首歌:《春风十里》。那一刻,我想起来那句名言: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在全书的写作过程中,最难忘的是在2020 年2 月7 日凌晨,那位医生逝世的一刻。

就在那个瞬间,在所有人的朋友圈里,所有人都在悼念这位敢于说真话的医生,这已经不能用“刷屏”形容,而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网络洪流。

正如每一个人,我同样为他的离去泪流满面。一个念头也变得更为清晰:从业 22 年,从一个连导语都不知为何物的工科毕业生成长为总编辑,从《超越门户》《自媒体之道》再到《源流说》,我们的努力是为什么?《源流说》中所列举的技术手段,研究它们的意义又是什么?

在那个终生难忘的深夜,我增补了“内容生产与分发的 44 条法则”的第四十四条:

从源到流,再到“源流说”,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理论体系?内容生产、内容分发、内容风控、 App 运营技巧、 媒体融合、 舆情处置……这些技巧的价值又是什么?真实、真情、真理,才是传播的终极目标。我辈须铭记:有时候,一句真话的分量比整个世界还重。

就在他逝世次日,国家监察委派出的调查组抵达武汉,就群众反映的涉及他的有关问题做全面调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武汉市也公开发声,对这位医生的去世表示深切哀悼,追授他“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最后是感谢和致敬。

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随着框架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人被邀请加入。按照章节顺序, 一一致谢。

马昌博:《南方周末》前资深记者、编辑。现为中国第一知识短视频——“视知TV”创始人、CEO,《“两会”报道方法论》一文的作者。

傅剑锋:曾供职于《南方都市报》,曾任《南方周末》新闻中心资深记者、资深编辑,《侦破“神雕之死”》 一文的作者。

兽爷(张育群):微信公众号“兽楼处”创始人。出自这个公众号的《疫苗之王》震动了中国。《新闻专业主义歇了吗》一文的作者。

李彬:搜狐网副总编辑。拥有近 20 年的门户网站从业经验,《编辑流:首页头条是如何确认的》一文的作者。

陈丽娜:新浪微博执行总编辑。她参与了新浪微博的创办工作,并供职于这家目前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 10 多年,她是《社交流:人传人是怎么造成的》一文的作者。

半佛仙人:知名自媒体人、内容风险控制高手,《系统拯救小红书》一文的作者。

岳建雄、干雄:前者现任爱奇艺副总裁,曾经与我在搜狐、凤凰网两度共事;后者也是我在搜狐的同事。两人合作完成了《“大河奔流”的秘密:解析用户增长模型》。

商业周期书籍解读 源流说今日面市(12)

*《源流说》部分作者合影。其中第一排右三为本书策划编辑、人大社人文分社副社长翟江虹

这几位合作伙伴中也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我回答:一是多年的积累最终要有结果;另外,也是对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段的记录—— 这是我辈能尽到的一点点责任。

在历史长河中,人其实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改变了其进程的,如主席以及其笔下的“唐宗宋祖、秦皇汉武”,我们称之为“领袖”。

二是对历史进程有着重大影响的,如伍连德——如果没有这位“总医官”成功阻击肺鼠疫,1910 年的中国很可能像中世纪的欧洲一样,陷入“万户萧疏鬼唱歌”的绝地;还包括在两次特大疫情中敢说真话、已经成为中国民众定心丸的钟南山院士,我们称之为“国士”。

更多的人则是第三种,像你我这样的小人物。除了至亲至爱之人,没有人关心我们从哪里来,最终到哪里去。

但在某一个节点,一位小人物可能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站出来,完成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无法忘记的事情。或许,他们并不觉得“吹哨”是使命,但他们确实完成了。这样的人是不是英雄、是不是可以被树碑立传已经不再重要,他们真正的价值,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意无意地去写下类似使命、责任的字样。而这些人性中最宝贵的精神,终将汇成一股洪流,滚滚向东。

小时候,我一直坚信一件事情:每一个故事都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比如,凶手被依法判处死刑,王子和灰姑娘步入婚姻殿堂,一位身经百战的士兵最终成为将军等。但当我走过了不惑之年后才明白,这更多的是一个愿望。无奈、徘徊,甚至痛苦和眼泪,往往是事件的结局。即使我们在一场战争中最终获得了胜利,那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春天已经来临,但很多人永远留在了那个冬天里。

本书初稿封笔的 2020 年 3 月 19 日,中国内地——包括武汉在内的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当日新发确诊病例为零、疑似病例为零,这是自疫情数据公布以来的第一次。这一天,有关事件的调查结果也公之于众——来自国家监察委调查组的通告称:督促公安机关撤销《训诫书》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及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随后,有关部门撤销了训诫书,并郑重向这位英雄道歉(4 月 2 日,他被评定为烈士)。

但这一刻的我,却没有“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感觉。因为同样在这一天,新冠病毒已经席卷全球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 21 万人感染,1 万多人病亡(到《源流说》上市的2020年8月31日,全球已经有2500多万人感染新冠病毒,死亡人数超过84万)。因为疫情引发的金融危机也已经席卷全球,美股第四次熔断,油价大跌。国内的疫情虽然被遏制,但它所带来的伤痛以及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心态的影响,可能只是刚刚开始。而境外的输入性病例, 还在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3 月 19 日的凌晨,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的话:

这几天,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事情在不断发生……是环境的剧烈变化激发了人性中的多面,但我们依然相信真实、善良、美好是主流,在无法为此做出更多的时候,就在长风呼啸的夜里,微笑一下。

吴晨光

2020 年 3 月 19 日

补记

2020 年 3 月 3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介绍: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被阻断,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

2020 年 4 月 8 日 0 时,在艰苦卓绝地奋战了 76 天之后,武汉解除封城。

2020 年 5 月 18 日晚,中国国家主席在第 73 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团结合作战胜疫情,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致辞。有评论指出:中国领导人直面全球抗疫的一系列紧迫和长远问题,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高度,提出六项建议、宣布五大举措,每一条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为国际社会团结合作战胜疫情指明了方向。

2020 年 5 月 22 日,《柳叶刀》在线发表全球首个新冠疫苗人体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重组腺病毒 5 型载体新冠疫苗在 I 期临床期间安全,并能在人体内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应答。该试验结果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和江苏省疾控中心朱凤才教授团队。

2020 年 5 月 22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北京召开;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开幕前,全体与会人员向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默哀。

2020 年 6 月 12 日,已故抗疫英雄遗孀诞下男婴。

2020 年 8 月 31 日,《源流说:内容生产与分发的44条法则》面市。

最后,感谢来自各个行业领军人物对《源流说》的评价:

商业周期书籍解读 源流说今日面市(13)

*《源流说》封底,包括大咖们对此书的评价。扫码后,五分钟听主编讲解本书。

政府新闻发言人的传播实践,是将重大方针政策、重要事实以及观点态度,通过媒介更广泛地公之于众,沟通受众,引导舆论。“源流说”将其归纳为对“源”的把控、对“流”的运用,这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有很强的学理启示和借鉴意义。更可贵的一点是,这个理论体系被作者引申为“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关系”,更体现了“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学术张力以及作者“居高声自远”的宏大格局。

——马晓光 国台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能以极简的语言概括宏大的互联网传播逻辑,实属凤毛麟角。而这正是“源流说”的可贵之处。它生于实践,长于思考,由术及理,又非简单的坐而论道。特别是书中对媒体融合变革的思考,包括“中央厨房生产 不同餐厅分发”的融合模式,“融合的目标是更高质量的生产、更高效率的分发内容”,“融合的难点不是技术而是人”等观点,为这项重大变革提供了精确指南。

——陆先高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光明网董事长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传媒无学说,这也造成了新闻理论界和市场之间的巨大沟壑。学界与业界泾渭分明,这其实并不利于行业的发展,更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晨光是少有的能将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结合的专家,并已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源流说”就是这种能力的成果。晨光也具有极强的市场敏锐度和政策敏锐度。我相信,无论对学界还是业界,这本书都将是重要的学习指南。

——赵何娟 钛媒体集团创始人、CEO

晨光的从业经历是我们这个时代媒体变革的缩影,是一个媒体人永不言弃、永立潮头的生动实践。《源流说》呈现的是关于传播规律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从报刊、广播、电视到门户网站,从搜索引擎、社交软件到智能算法,从文字、图片、音视频到网络短视频平台,只要有信息的传播,就能在《源流说》里找到其传播的规律。所以,我建议当下或将来有意从事传播工作的读者,都来读一读《源流说》,这样你会对这一轮由信息技术推动的媒体变革有更加深刻和准确的认识。

——农涛 作者好友,长期供职于新闻出版系统

很难想象,在一部由宏阔理论体系和大量经典实例构筑起来的传媒学著作中,我竟然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浪漫诗意。比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注重实操的同时保留对语言雄心和艺术境界的追求,使《源流说》卓尔不凡。

——彭敏 CCTV《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总冠军

企业品牌工作中,舆情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部分。狭义的舆情管理通常被认为是“救火队”,哪里有危机就去哪里灭火,控制传播,降低影响。但更高级的舆情管理应该是“治未病”,精准识别风险,通过倒逼实体业务管理水平提升以降低发生风险的概率,这和晨光的“控源说”如出一辙。晨光亲历了媒体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而这也正是互联网舆情发展变化的关键阶段。所以,我强烈推荐本书给在当下复杂维度传播生态中,注重品牌形象维护的企业管理者。

——郑岚 碧桂园集团品牌管理部总经理

从晨光2012年进入搜狐至今,已经8年有余。作为曾经的领导,我一路见证了他的成长。可能很多人看到的是一位总编辑的风光,以及《超越门户》《自媒体之道》为他带来的影响力,但我所知道的,更多的是他前行路上的困难、挫折、泪水、挑战。欣慰的是,他不仅超越了门户,更超越了自己,在2020——这个举世艰难的年份里,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在这部《源流说》中,可以读懂信息传播的逻辑,更能看到一种向上的力量——特别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执着精神。

——王昕 春播创始人,搜狐前总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