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和王小波(她与王小波的爱情事)
王小波,于1997年4月11日 逝世,(45岁),昨天是他的忌日。
王小波如今常被人提起的一篇散文叫《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就是教人话语的真诚、魅力、话语权力、说话上税、穿着皇帝的新衣讲话,懂道理的人因为环境不允许而沉默、不懂的人夸夸其谈等等。
王小波小时候听说亩产30万斤粮食的传言,始终不相信,因为他饿得吃铅笔头,上课时候从铅笔的橡皮头啃起,吃完围在一圈的铁皮,再吃木料笔杆,有点香味。甚至连课桌都吃掉了一部分。这也挺讽刺的,小时候被饿得吃笔杆子,长大了用笔杆子复仇。
王小波的书,读过就读过,没读就没读,懂了就懂了,没懂就没懂。打着擦边球去爱一个自己不懂的人,并不快乐。
王小波就像那个拒绝沉默的人。
鲁迅曾说过一个铁屋子的隐喻,说大部分人都在铁屋中沉睡,偶有醒来的人,他们的疾呼却恼怒了旁人,因为他打搅了大多数人的好梦。
王小波就像那个拒绝沉默的人。
他的文字有时让人不愉快,人人心知肚明却不愿说的事,你为何偏要戳穿?好好享受现世的乐趣不好吗,为什么执着于那些思来想去也得不到出路的问题?
王小波的语气比鲁迅更温和,通篇直抒道理,很少大肆批判。
王小波在文中有个比喻,把文化人比作唐僧,俗世物欲比作妖精,如果你唐僧跟妖精上床,丧失阳气,就没有资格上西天礼佛。实际上胡适狄更斯福楼拜一大票文人从来不禁锢自己的欲望,只要不强奸她人的身体和精神,男人和男人商量一下也可相爱。
文化是蔬菜,道德是胡萝卜,可以说胡萝卜是蔬菜,不能说蔬菜就是胡萝卜,这样会使文化变得狭隘,说不定哪天就没菜吃了。 整本《沉默的大多数》读下来,意识前卫,放到今天同样适用,王小波的思想已经不能用前卫来形容了,堪称中国文学史推动精神文明的圣经。
王小波的家庭出生。
1952年,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是当时最有名的逻辑学家。
由于当年的某些风波,王小波还未出生,家庭就突遭变故。为了让这场风波赶快过去,所以家人给王小波起名小波,意为"大浪化小波"。
16岁他前往云南插队,本以为是一场浪漫的冒险,却没想到在那里吃尽了苦头。吃着粗茶淡饭、干着劳累的工作、时不时还被军代表打骂。
几年后,王小波带着一身伤痛回到了北京,而这经历成为了他写作《黄金时代》的素材,并开始进行写作。
1977年,25岁的王小波认识了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并开始了自己的情书轰炸。
后来他们之间的通信被集成书出版,叫《爱你就像爱生命》。
"你好哇,李银河。"这是每封信的开头,"你好哇"也成了王小波标志性的情书体。
一个"哇"字,全是真诚、热情和憨傻。爱让人变傻,让一个写出时代三部曲和各种黄暴文的大作家变成了清纯少男。
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
很多人,大概都是先知道王小波,再认识李银河的。我也是。
后来才知道,李银河是社会学家,性学家,女性主义者,是专家学者教授博导。师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
文学圈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李银河是作为王小波的遗孀才为人所知。王小波太有名,她仰仗了王小波的光芒而已。
不。
这样的“我以为”,王小波都不会答应。
因为李银河,本身就是一个宝藏人物啊!
在世时,很多人的注意力便都只集中于他一个人的身上。但实际上,王小波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跟默默在背后支持他的妻子李银河有脱不了的关系。而且与王小波相比,李银河的各方面条件和取得的成就都更为突出。
李银河与王小波原本是两个世界里的人,故而本该不会产生任何交集。但没成想,到了后来,缘分还是让他们遇到了对方。据说两人第一次见面,就是在王小波的家中。虽然李银河在看过他写的 《绿毛水怪》 这本书后,对他产生了莫大的好感。但真正见到他本人时,她却突然对他产生了很强烈的失望之感。
原来,那时的王小波不仅长得不好看,而且还很不修边幅。整个人看起来有些邋遢,完全就不是李银河想象中的白马王子的样子。于是,此次见面之后,李银河感到相当失望,并且还表示希望后续不再跟他见面。
但是王小波不一样,他自从见过李银河后,就对她产生了很强烈的好感。之后为了能跟她在一起,他迅速对她展开了猛烈的追求攻势。结果,时间久了以后,李银河还真的答应跟他在一起了。而且自这以后,王小波除了努力在文学方面谋求发展外,还拼尽全力追随李银河的上进步伐—— 因为李银河是大学生,王小波为了能让自己配得上人家,后来便也去考了大学。 接着李银河要出国留学,王小波便也跟着人家一起去了。而且还在留学过程中,顺利取得了硕士学位。之后两人排除万难结了婚,总算是过上了令人艳羡的婚姻生活。
他们的爱情故事,已成经典。
“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王小波在信里这样写下对李银河的爱。
李银河曾经回忆,在相恋相依的二十年间,两人几乎从来没有吵过架红过脸,感受到的全是甜蜜和温暖。“我的生命因为有他的相依相伴而充满了一种柔柔的、浓浓的陶醉感。”
王小波和李银河,为什么不要孩子的原因。
王小波和李银河在没结婚前,就商定了要长久地过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决定不要孩子,以避免被缠入凡庸琐事中,后来他们二人都到美国读书。按照他们对人生的理解,人生苦短,所以要秉烛而游。虽然手里没多少钱,他们还是以最节省的方式游遍全美。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在北京家中突发心脏病辞世,终年45岁。
1997年,一名45岁的王小波突然心脏病发作死亡,王小波二姐王征得知消息后,精神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半年前,王征还同弟弟王小波相处半月有余,两个人彼此靠近,只是发现他有些懒懒的样子,原来这已经是他患病的先兆。
此外,该报告还指出,王小波冠状动脉硬化。 由于他去世前的情景,他的姐姐说的王小波痛苦是难以想象的。
王小波二姐王征说,房间白墙上剩下的牙齿已经被咬断了,医生还发现他的牙齿是白色和灰色的。
这一幕真是太惨了。
同路遥一样,英年早逝,壮志未酬,但同样留下了文学史上的巨著。 王小波40岁辞去教师职务,潜心写作,45岁病逝,在那个文坛时代,王小波绝对算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这五年间,他所带来的文学作品却是有目共睹的,为当时沉闷的文学注入新的活力,犹如池塘里的死水泛起一片涟漪。
那时,身在美国的李银河并不知情。
但李银河的心跳一直特别快,好像隐隐觉得有什么事。从机场往回赶的路上,接她的人说,小波是个诗人,走得也像个诗人。
她一下子就明白了。
“死亡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害怕不害怕都一样。”王小波曾在一段访谈里说。李银河认为,王小波对生命的看法,是明明知道短暂、要失去,但是在失去它之前,要让一切都发生,要尝试去创造一点点美出来。
王小波真不愧是“一位烂漫勇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随意思想者。”
王小波曾说:“假如我今日死了,也许就不可以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讲到:我渡过了幸福的一生;也不可以像司汤达一样说:熬过,曾经爱过,读过。我很怕落入全都说不出来的結果,因此已经认真工作。”
九十年代的我国文学界是一地飘舞的鸡毛掸子,王小波冒冒失失地闯了进去,又匆匆忙忙地离开。我经常想,假如九十年代的我国文学界没了王小波,可能会是如何一种恐怖的情况?王小波的著作,为九十年代低沉的文学类引入了一种新的魅力,他就像一粒碎石子,资金投入到一片死水里,激发了水里的海浪。
王小波是在创作的情况下痛楚地去世的,他在写作职业生涯的巅峰状态溘然长逝,他沒有落入全都说不出来的結果,由于他为人们留有了一大笔珍贵的精神食粮,他真不愧是是“一位烂漫勇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随意思想者。”
李银河是最懂王小波的人,她曾不止一次表示过,自己很欣赏王小波的才华,一早就知道他不会一直被埋没。
确切来说,王小波是在去世以后才火起来的,他的作品大都比较前卫,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考,尤其是他的代表作《黄金时代》,有很多关于情色的描写,更是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但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并非是他有问题,而是我们不够开放,不够包容,完全跟不上他活跃的思想。
好在有一个人是懂他的。
这个人就是王小波的妻子,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
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伴侣,一直陪伴着彼此,支持着彼此,无论遭受外界多少的否定和非议,始终不曾放弃。
王小波遗孀李银河。
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 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李银河女士看上去就不像是能与别人起争执的人。
她的长相、她的衣着、她的举止,也都是圆墩墩的,没棱没角的,没所谓的样子。
当她说起她的研究,说起:有同性恋给她写信,赞她是“带给人间温暖与光明”的普罗米修斯;有六十多岁的老夫妇给她写信,反复详细地描述他们和谐的性生活;有老色鬼给她写信,奉上自创手绘色情漫画配打油诗,讴歌男性生殖器;有老干部给她写信,骂她是陈世美的后台……
李银河称:不能让社会这么愚蠢!
李银河:
我二十多岁时看《存在主义》,觉得人生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人生非常偶然,也非常短暂。当然,这事一旦想透了之后不能多想,再想就根本没有生活的动力了。
虽然生命最终没有意义,但是有些事对生命本身是有意义的,你要生活得美好还是丑陋,这个有意义。把事情想到这一层,人活得会比较快乐。
李银河称:不喜欢没有感情的性。
同性恋、多边恋、虐恋……我只能说我希望对这样的事情多一些理解,通过研究知道它们是什么样的,知道当事人的权利。我有研究的好奇,但是不一定要自己尝试。同性恋试也试不来啊。一夜情我不喜欢,没有感情的性我是不喜欢的。我完全能理解有些人会有这种冲动,会喜欢跟感情分开的性。但是我不喜欢。我正好是喜欢“萝卜”的,不是喜欢“白菜”的,我觉得把性和感情分开的人是喜欢“白菜”的。当然,如果一辈子只有一个或者是曾经只有一个性伴侣,我应该还是会觉得遗憾。
李银河的退休生活。
李银河被传与一女子同居。
其实,早在此事于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李银河本人就已经通过发博文的方式对此给予了回应。她说,自己并非是什么“ 拉拉 ”,与自己结交并同居的那个人,也并不是人们认为的同性恋者。因为对方虽然拥有女性的生理特征,但却在性别认同方面,始终认同的是男性。
说白了,李银河的博文就是想告诉大家,与自己同居的那个人就是一个“ 跨性别者 ”。且此人只可能与喜欢男性的女人在一起,而并不可能跟喜欢女性的女人在一起。如此一来,也就间接证明了她自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同性恋者,而是正常的异性恋者。看起来李银河的这番解释挺合情合理,但是能完全接受的人却寥寥无几。好在李银河并未把过多精力放在照顾别人的感受上,而是照常在退休后跟那个人一起过着简单而又幸福的生活—— 据说两人后来共同领养了一个孩子,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带着这个孩子到各处去旅行拍照。
李银河,是一个活过、爱过、写过的女人。
很多人提及李银河的时候,都喜欢单纯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她的绯闻上。但是实际上,她更值得人们去关注的还是其个人所取得的成就。要知道,她的身份并非只是王小波妻子那么简单,还是我国的一位著名的独立学者、社会学家和性学研究者。
据说退休后她还专门以自由而又消极的人生视角著就了《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这本书。
李银河在书中写到,“一个快乐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幸福;做一个有知识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丰富;做一个懂礼貌的人,这样你的人生才能优雅。”
已过耳顺之年的李银河,退休后生活在滨海小城威海。
她的人生,应该是做到了快乐幸福、丰富优雅的。
因为她,“曾经用自己的生命寻求快乐(活过,爱过,写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