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最经典三首边塞诗(岑参很冷门的一首诗)

岑参,唐代著名诗人。因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岑参的诗想象丰富,风格奇峭,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色。所以后来的陆游称赞他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小编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这首诗,便是岑参的一首风趣横生的生活抒情小诗《戏问花门酒家翁》。

岑参最经典三首边塞诗(岑参很冷门的一首诗)(1)

与岑参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诗相比,《戏问花门酒家翁》就要显得冷门了很多。但这首诗却是岑参平实中见奇峭,这一风格的典型案例。尤其是诗的最后7个字风趣横生、轻灵跳脱,令人拍案叫绝。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岑参的这首《戏问花门酒家翁》: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岑参最经典三首边塞诗(岑参很冷门的一首诗)(2)

这首诗是岑参当年在河西节度使高仙芝手下做幕僚时,某一次在凉州城(今甘肃武威)见到一位老人卖酒,即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前两句“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即一位七十岁的老人家仍然在卖酒,并且还将很多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花门楼口。“花门”指的是当时的花门楼旅馆。

从诗的前两句来看,岑参以口语化的诗歌语言,描写了眼前所见到的凉州城中老人卖酒的画面。可以想象出岑参与老人交谈的画面,以及美酒飘香的诱人情景。同时这两句,也写出了盛唐边塞独有的安定气氛。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盛唐时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

岑参最经典三首边塞诗(岑参很冷门的一首诗)(3)

接下来诗的第三句“道傍榆荚巧似钱”,是对道路旁榆荚的描绘,即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很像一串串铜钱。“榆荚”是榆树的果实。因其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而“榆荚”又是春天的特征,所以这句诗点出了时间。同时它也为下文岑参“戏问”老人的诗题作了铺垫。

最后一句“摘来沽酒君肯否?”点题,是岑参对老人的戏问。即岑参摘下道路旁的榆荚,询问老人家,愿不愿意卖给他酒。岑参这里以丰富的想象,从榆荚形似钱币的外在特征,描写了这么一幅风趣横生的画面。它可以说是发生在盛唐的极小的一个生活片段,却在岑参的笔下,化成了诗。让后世之人,能够体会到盛唐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岑参最经典三首边塞诗(岑参很冷门的一首诗)(4)

综观岑参的这首诗,纯以白描手法,来描写景物,刻画人物。凉州的早春景物,也在岑参风趣的语言下,化为了一股涓涓暖流,回荡在他与老人的心中,回荡在了那个时代,以及今天的我们心中。对于岑参这首风趣横生的小诗,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在您的高见!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