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实验小学新消息(1928年的永嘉实验小学你知道什么样吗)
前不久得到消息,上塘街即将被拆迁改造,永嘉县实验小学旧址也在其中。
据介绍,县实验小学成立于民国17年(1928年),由王梦华女士创立,当时名为三浦小学,校址设立在上塘街张宅祠堂。1940年学校迁到旁边的柯宅祠堂,两年后又搬回到原址。1962年学校正式改名为永嘉县实验小学,成为了当时全县唯一一所直属小学。
(1928-1983年实验小学校舍图)
(1940-1941年校舍)
本期,记者特地拜访了原实验小学三位校长朱启朝、盛胜道、陈康飞和现任校长胡忍节,查阅了《永嘉县实验小学校志》等资料,以期通过这篇随记,来追溯永嘉县实验小学的往年故事。
50年代的实小:匾额当黑板 茅草成床垫
为了解五十年代的实验小学,我们拜访了时任校长朱启朝老师。今年85岁的他,对于那个年代的历史记忆犹新。
1954年,朱启朝来到永嘉县沙头区中心小学(实验小学前身)当任课老师。“五十年代的实小设在张宅祠堂,祠堂前后有两幢楼。老师们把祠堂的戏台改造成办公室,在舞台上办公。教室和宿舍则被安排在后面那幢楼里。石头搭建的房屋顶上铺着瓦片,没有天花板,窗户则用旧报纸薄薄地糊了一层,校舍条件非常简陋。
右为朱启朝校长
朱启朝来的第一年就被任命为班主任,学校只有四个班级,学生仅十五人。“授课的黑板是我把祠堂的匾额拆下来,再让木工刷成黑色的。课桌是木头做的四角桌,两块木板中间的空隙作为桌洞,两个学生用一张,椅子是小木板凳。”朱校长回忆说。
“那时老师们都住在学校里,因此宿舍床位变得紧张,我和另一位男老师被迫挤在一间很小的房间里,面积只有16平方米!我当时用匾额当床,其他老师则把茅草扎成席子当做床垫。”朱校长说,“由于房顶没有天花板,风漏进来会非常冷,冬天只有一条棉被,被冻得直哆嗦。夏天很热,几位男老师则会跑到教室把课桌一拼,草草躺在上面就睡了。”
腰鼓舞
此外,那个年代老师穿的是带有时代特征的“学生服”,每位老师有两套可以更换。三餐则由公社大队的队长定量分餐,每人每月被分到的粮只有28斤,吃的都是粥配咸菜和虾皮。许多老师把节省下来的钱拿去买搪瓷碗,碗后面有个洞可以用绳子串起来挂在身后,有趣的是每次去温州开会,朱老师就会把碗一起带过去。
当时学生们主要的课程还是认字,三年级需认识至少4000字,而在四年级时则要学习阅读与写作。1961年应教育局要求,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开始学习俄语,学制从六年级改为五年级。实小是全县率先试点的学校。
毕业照
“我们那个年代的学生条件艰苦,都不容易。前阵子他们开同学会的时候,我夸赞他们都是英雄。”聊起自己的学生,朱校长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在五十年代的时候,下堡村出现过许多豹子。曾经有农户在忙农活的时候,就碰到一只,两只前爪从他身后轻轻地搭其肩上,农户以为是别人在拍肩,没想到一转头就被咬伤了耳朵。据说这些豹子是因为黄岩造飞机场,便“拖家带口”跑来的。为了保护学生们的安全,老师们早上赶到下堡村去接学生来学校,晚上护送他们回家,直到豹子消失,才结束集体上学这项“活动”。
校风严谨,教学环境逐步改善
到了八十年代,实小的发展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1979年,盛胜道来到实小,当时的祠堂较原先已翻新过,但内部的设施依然破旧。老师宿舍设在祠堂的二楼,踩在木板地面上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老师们烧水的地方就在楼梯脚下,烧煤球冒出的烟熏得满院子都是。到了晚上,所有人只能在昏暗的灯光下批改作业。
盛胜道校长
“当时学校里共有30多位老师,所有的任课老师都坐在一个大办公室,但也细分了教研组、语文组、数学组等。大家的工作情绪非常高涨,开总结会议的时候每位老师都要讲话。冬天下雪的时候,所有老师围在火炉旁边,聊学生也聊人生理想。”盛校长回忆道。
陈康飞校长
陈康飞校长亦深情回忆起往昔的情景。 一位老师站在木桌前讲课,下面学生四面八方的围绕着他,全神贯注地听着。这张老照片拍摄的是1981年徐杨老师上公开课时的情景。“为了上好温州市公开课,全校老师都做足了准备,一遍一遍地磨课探讨,最后选在祠堂里开课。公开课的场面很大,全市的名师都来观摩。全靠徐杨老师的才华和全校师生的韧劲才取得成功。”
1981年研讨会
到了1984年,学校终于取得修建经费,投资17万元兴建了一幢四层教学楼,至此师生们才有了全新的学习环境。教学楼的扩建带来了生源质量的提高。“我们学校有同学评上了浙江省少先队代表,也有同学被派去中日小学生文化交流会和日本静冈县小学生交流学习书法的艺术。”
实小校风严谨,尤其是教学方面。“那时候有个工作叫‘动生’,就是家访。由于一些家长思想观念没有转变,学生中途退学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老师就经常冒着狂风暴雨去家访,做家长的思想工作。现在用微信群发通知根本没有家访来的细致。”陈康飞校长严肃地说,实小的老师们秉承了“心中只有学生”这一教学理念,延续了师生和睦的和谐氛围。
老校迁新
步入二十一世纪,就是记者所生活的年代了,记忆中当时的实小共有四幢大楼,其中一幢老行政楼和老教学楼,两幢新教学楼,就是现在旧址的模样。
旧的教学楼用来让学生们上音乐课,老行政楼里的练功房很大,文艺汇演的初选和室内体育课都在练功房里开展。
每天早晨,学生们由父母骑车载着来,常常门口停满了自行车。学校旁边的上塘街有家卖早餐的店铺,糯米饭就着豆浆快速解决早饭是很多学生首选的方式。放学时,学生们常会在学校门口的文具店逗留,那时候校门口有3家文具店,每家卖的小玩意儿都不一样,你总能在其中发现惊喜。
2006年,实小搬迁到鹅浦公园对面,位于上塘街的旧址成为了社区学校,实小与上塘街的渊源就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真的是满满的回忆呀~
有没有实验小学的来唠个嗑
评论区等你
记者 李伊曼 陈胜豪 吴南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