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其实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创作挑战赛#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的一首诗评,把初唐四杰的名声传播开了,作为初唐四杰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代表作,王勃以一篇《滕王阁序》名传千古;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也让他青史留名。而对于四杰中的另外两位,杨炯与卢照邻,大家可能就不是那么熟悉了,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杨炯。

杨炯生活在650年到693年间,字令明,华州华阴人。他是唐代有名的大臣,文学家。

他的一生可以这样概括:一、年少成名,待制弘文馆;二、中年得意,任职东宫;三、无辜株连,贬谪梓州;四、再出长安,终老盈川。

杨炯其实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

那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故事线索来认识一下杨炯。杨炯的一生可谓短暂,只活了40多岁,但是幸运的是,他成名得早。所以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果然是有道理的。

一、年少成名,待制弘文馆;

杨炯是属于少年成名的那一类。他在9岁时,应弟子举及弟,被举神童。经过两年待选,在唐显庆六年,杨炯11岁时,即被征召到弘文馆待制,也就是预备官员了,虽然没有被授予实职,但是已经可以领一份俸禄。或许是因为他确实年龄太小,或许是因为年龄太小不懂人情世故,他在弘文馆一呆就是16年,如果不是因为年少成名的话,可能很多人就被这16年完全磨光了人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发现跟他一起待制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他依旧如故。每一个少年都是高傲的,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往往不知祸从口出。杨炯也吃过这样的亏。在他待制弘文馆时,有时遇见上朝的官员,就跟身边的人开玩笑说:“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楦”。“麒麟楦”为何物?唐朝人称演戏时装假麒麟的驴子叫麒麟楦;比喻虚有其表没有真才的人物。他是在暗讽有些尸位素餐又不学无术的官油子,结果就被人暗记在心,可能这也是导致他待制16年的原因之一。

杨炯其实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

在后来,他觉得自己再不努力争取的话,可能一辈子就要在这里终老,最终又拿起了手中的笔,创作了《青苔赋》和《幽兰赋》,并寄赠给自己的师长好友以表心意,希望得到提携。

他为了前程,在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又一次参加了制举考试,这次被授予了秘书省校书郎一职。这是一个正正经经的九品芝麻官,主要工作就是给皇家勘校典籍,这对于杨炯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他不想自己的才能埋没在浩如烟海的寻章摘句中。

二、中年得意,任职东宫

时间总会给人机会,只要你是真正的有才能。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也许上一朝皇上弃如敝履的腐朽,正是下一朝皇帝视若珍宝的人才,所以每一个太子都要为自己日后登基储备人才。在唐永隆二年(681年),经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杨炯为崇文馆学士,永淳元年(682年),杨炯被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充弘文馆学士,掌太子东宫庶务。经过秘书省6年时光的打磨,杨炯收起了自己的棱角,也在友人的推荐下,进入了太子的视野,迎来了人生的一次腾飞,从九品末僚一跃而成为太子詹事司直,而且还充任声望甚隆的崇文馆学士,开始了仕途上的一大腾跃。詹事司直这个官职是正七品,相对于他原来的校书郎来说,可以说是连升五级了,并且这个职位可以说是太子府的核心官员了,掌管东宫内务,还有府兵,对于太子来说颇为重要。然而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继续多久,他就迎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杨炯其实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3)

三、无辜株连,贬谪梓州;

杨炯生活在武后干政时期,当时有许多大臣对于武后颇为不满,认为其窃取了大唐正室,唐永淳三年(684年)九月一批忠于皇室的旧臣起兵讨伐武后,其中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就是讨伐武则天的一个急先锋。不过杨炯不是因为与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而被牵连,而是因为他的堂哥杨神让,也加入了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大军,最终兵败,导致伯父杨德干父子被杀。在古代这可以算得上是谋逆,可以株连九族的。幸好武后还没有大开杀戒,只是把杨炯贬到梓州,还给了他一个司法参军的小官,不能不说是网开了一面。

在被贬梓州四年后,杨炯在唐天授元年(690年)又被召回洛阳,武后让他与宋之问一起分直习艺馆,掌管教习官人书算之类的工作。虽然在此期间,他的官职不高,心中也颇为抑郁,但是对于武后他一直心怀感激,如果不是武后开恩的话,他别说担任官职,可能都要坟头长草了。在此期间,他写了《老人星赋》、《孟兰盆赋》等一些歌颂皇恩浩荡的文章,可以说是对武则天尽情颂扬。

四、再出长安,终老盈川。

或许是他歌功颂德的文章起到了作用,在武则天正式登基的第三年,杨炯得授盈川县令,并在任上去世。杨炯出任县令后,远离朝廷纷争,也不用再去歌功颂德,可能也是自知去日无多,他一心勤政爱民,兴修水利,建筑塘田,让治下百姓安居乐业。然上任一年之后即去世,时年不过44岁。地方百姓感恩其功绩,自发修建祠堂来祭祀他。盈川村(原盈川故址),村边建有杨公祠一座,内有杨炯塑像,杨公祠内旧有对联:“当年遗手泽,盈川城外五棵青松;世代感贤令,泼水江旁千秋俎豆。”杨炯也因为这短暂的地方任职,而被称为杨盈川。

杨炯的一生就此终结,但是杨炯的故事却不会终结,他的文章和轶事会一代代流传。关于他的故事,其中一则是跟初唐四杰的排名有关。“王杨卢骆”的叫法,在杨炯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杨炯不服气地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谁也不甘屈居人后。对于愧在卢前,只是自谦之语,而耻居王后,则是内心真实的写照,可能真实的想法就是我应该排第一。

杨炯的诗,最有名的当属《从军行》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开盛世大唐之景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