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害刘备(诸葛亮为什么让刘备)
三顾茅庐,历来被作为君臣相得的佳话传诵,很多怀才不遇的所谓“隐士”往往自怜“不遇明主”。很多事业不顺的所谓“明主”也往往慨叹“难得卧龙”!
《三国志》中,陈寿对三茅庐只写了5个字“凡三反,乃见。”至于是三反乃得见,还是三反乃愿见,或是三反乃再见,则不得而知。
诸葛亮在隆中的处境,据他自己说应该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似乎淡泊宁静,远离各方争霸的喧嚣,整个是“我不在江湖,虽然江湖有我的传说”。然而,如果认真去看,就会发现他其实一直在待机而动、蠢蠢欲动的。
他好为《梁父吟》。《梁父吟》是个什么东西呢?梁父吟说的是姜尚姜子牙的故事,讲的是君臣相遇、一步登天的故事。一个经常在说“当官好、当大官好、立马当官好”的人,说自己不想当官,你信吗?
他四处钻营。自己娶了“黄家阿丑”,经常到庞德公家拜访,与庞统等人组成“水镜山庄”小集团相互吹捧,还让司马徵到处散布“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广告语,刘备走到哪都能看到“卧龙好,卧龙好,卧龙就是好”的标语,直到刘备受不了诱惑,决定去看看到底是什么玩意。
他早有预谋。先是马跃檀溪之后的“卧龙”定位,然后是徐庶出场的小试牛刀,再往后是司马徵上门推销。刘备首次上门,先有村民群演烘托,再有小童候门相拒,后有好友崔州平的回衬,可见其实他也很怕刘备浅尝辄止的!
那么,这么急于推销自己的诸葛亮,为什么还不厌其烦地让刘备“三顾”呢?
1.他要全方位地了解刘备
相对于诸葛亮来讲,刘备当然是个名人,而且是仅次于刘表的很有名的名人。人一出名,除了会被套上很多光环光圈之外,也会受到很多抹黑抹红,相信刘备也不例外。
说刘备是当世英雄时,肯定会有其他人出来说,刘备是个扫把星,走到哪里哪里遭殃,不信你看看孔融、公孙瓒、陶谦、袁绍,哪个和刘备混到一起的得好处了?
说刘备气度恢宏气量过人时,肯定也会有人出来反驳,刘备小团体主义严重,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走到哪都是“刘关张”铁三角,针插不了水泼不进,何必去自讨没趣?
说刘备志向远大忠于汉室,肯定也会有人出来检举,他不仅和曹操合作过,而且还和黄巾余孽如刘辟、龚都等并肩战斗过,忠不忠不好说太明白,纯不纯则难以得到保证?
诸葛亮在真真假的海量数据之中,必须有一个提纯和取真的过程,“三顾”就是这个过程。
他先让乡民做歌,所谓“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如果没有野心的人,肯定是不会关注的。刘备则是闻戈勒马相问,可见野心不小。
他再让崔州平试探,讲的是“顺天者逸,逆天者劳。”如果刘备已经胸无斗志,则肯定会接受崔州平的看法,而刘备的反映是“何敢委之数与命?”可见壮心不已!
他又让小童无礼相拒、好友无事相谈、小弟无情相送、岳父无故相遇,考察刘备的修养、气度、情商、礼节,而刘备始终是虚怀若谷、挥酒自如,可见可以相处!
他还让刘备静候许久、高卧不见,考察刘备对自己的重视、对人才的珍惜,而刘备毫不动气、始终敬重有礼,只是张飞想把草庐给烧了,诸葛亮怕戏演太过,赶紧起床了事!
诸葛亮让刘备“三顾”,其实是对刘备的全面考察和检验,如果刘备达不到他的标准,他就不出山的,或者就近投靠刘表,或者就便投降曹操,反正都可以混口饭吃。
2.他要有步骤地说服朋友
诸葛亮不是一个人,是的,他不是一个人。他不仅是诸葛家的一份子,也是所谓南阳名士的一份子。
诸葛亮要出仕了,这绝不是一件小事,是关系到大家面子和前程的大事,大家当然都要关心了。
从“三顾茅庐”出场人物后来的归宿来看,大家对诸葛亮出仕刘备其实是不看好的。司马徵、黄承彦始终没有出山,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人后来都出仕曹魏,诸葛均成人后也投的是曹魏,毕竟那是武林正宗!
听说诸葛亮要出山把“隆中对”卖给刘备了,他的亲朋好友们肯定也要好好了解了解,搞清楚到底这个人怎么样?有没有资格得到诸葛亮?有没有能力把“隆中对”付诸实施。
于是,大戏出场了。先是司马徵拉开的大幕,把诸葛亮夸得跟花一样的,再把诸葛亮住的地方告诉刘备,让刘备可以上门了。
然后,诸葛亮的邻居们出场了,抢成村夫唱着革命歌曲,把刘备引导到诸葛亮草庐上来,防止他走错路。
再然后是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黄承彦等等轮番上阵,当面看看刘备长什么样,刘关张三兄弟性情如何,并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来考察刘备。
诸葛亮也让刘备在侧面了解自己的过程中,用“王八之气”感化亲友,以获得亲友们的支持。毕竟,如果没有“水镜山庄”明里暗里的支持,诸葛亮的“算无遗策”就失去了信息基础。
3.他要针对性地准备说辞
商鞅变法之前,为了劝说秦孝公,他先是用的圣人之道,讲究教化道德,结果秦孝公听不下去,把他赶走了;然后用的是王者之道,讲究自强怀远,结果秦孝公睡着了。直到第三次,他用的是霸者之道,讲究富国强军征伐天下,秦孝公才听得起劲,并重用他变法。
三国期间虽然有不少一见钟情、干柴烈火立马勾搭成奸的成功例子,类似像荀彧说曹操、鲁肃说孙权、诸葛亮说刘备这样的;也有个性不对、“我自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失败情况,比如田丰说袁绍、陈宫说吕布、黄权说刘璋便是如此。像田丰、王累这样的,甚至于还死于劝说之中。
诸葛亮要确保一击必中、一击必杀,必须把刘备的志向、性格、经历、气质搞得非常清楚。从第一句就引人入胜,然后始终贴着刘备最关心、最关注、最关切的问题展开,用短短的半小时面试时间把他搞定,可见有多难。
刘备是非常怕曹操的,从徐州之战开始,基本上只要曹操一出马,刘备不管处于什么状态,不管位于什么地方,第一选择就是逃命,所以诸葛亮“此诚不可与争锋”的说法,可谓深得其心。
刘备根本不懂水战的,他自己是北方人,所谓南船北马,可能以前连船都没有坐过。荆州水军控制在蔡瑁、张允手上,而这些人始终对刘备十分提防,刘备想从他们手下得到点什么,基本不可能,所以是“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刘备急于要有立足之地,却不知从何抢起,能否抢到?眼前能看到的只有两块,一块是荆州,另一块是益州。诸葛亮告诉他,荆州就是老天爷给你的,益州就是同志们在等你的,让刘备感觉自己上半辈子的飘泊就是为了到荆、益两地来安身立命的,怎么能不高兴呢?
刘备高举的口号是“北图中原,兴复汉室”,可是怎么去北图,怎样去兴复,心中一团乱麻、脑中一片浆糊。诸葛亮告诉他,可以先稳住荆益,将无条件句改为条件句,设立“天下有变”的前提,再两路北进,以图中原。“天下有变”之前,当然可以歇歇了。
“隆中对”可以说是为刘备量身定做的,充分考虑了刘备能想到、没想到的方方面面。说不是根据三顾的观察不断修改完善的,谁也不信啊!
诸葛亮让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一是最可怕的设局,是你遇到的所有人都在局中,大家一起来骗你。二是设计越完美,欺人越过份,需要付出的东西就越大,诸葛亮敢让刘备三顾茅庐,就要做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准备。三是如果对方说的一切都符合你的心意,不是爱上你了,就是吃定你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