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多大能看出来是脑瘫(宝宝出现这些症状)

近年来三胎政策开放,临床高龄产妇越来越多,加上新生儿医学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高危儿和早产低体重儿得到救治,小儿脑瘫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攀升。

小儿脑瘫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由于患儿年龄较小、难以沟通,不能够准确阐述自身患病情况。如果不能引起家长的注意,就容易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会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和生长发育。

每个家庭都希望宝宝身体健康、平安长大,在照顾宝宝的时候难免会有些过度担忧。当宝宝出现一些症状时,会让家长担心可能是脑瘫。那么 ,小儿脑瘫是怎么回事呢?

宝宝多大能看出来是脑瘫(宝宝出现这些症状)(1)

一、什么是小儿脑瘫?医生为你详细讲解

1. 什么是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目前在儿科较为常见,是一种难以治愈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表现为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侯群。

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受到了非进行性损害所致。

宝宝多大能看出来是脑瘫(宝宝出现这些症状)(2)

根据统计指标数据发现,我国脑瘫患儿患病数量在三十万左右,该病症发病率在百分之四左右,并且近年来呈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准确数据显示近五年内我国每年小儿脑瘫患儿增加4.6 万例。

从男女比例来看,小儿脑瘫当中男性患儿更多,其患病率是女性患儿的3 倍左右。

从患病地区来看,通常农村小儿脑瘫患病率更高,其是城市儿童患病的2 倍左右。这与农村的基本医疗条件受限制有关,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不具备小儿脑瘫早期诊治的能力,同时农村产妇保健工作落实也较差。

宝宝多大能看出来是脑瘫(宝宝出现这些症状)(3)

2. 小儿脑瘫的特征

小儿脑瘫主要有以下几种特征。

第一,中枢性。这部分脑瘫患儿主要是由于不明原因造成的中枢性脑损伤,临床治疗复杂、治疗周期较长。

第二,非进行性。脑损伤病变是非进行性的。

第三,发育性。有部分患儿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遭受到脑损伤,在这一过程中患儿的脑组织结构损伤严重、停止发育、大脑发育不完全导致患儿缺氧最终可诱发脑瘫。

第四,永久性。患儿遭受到脑损伤、脑组织结构发育异常,患儿多表现出运动功能障碍,这种障碍是永久性的。

宝宝多大能看出来是脑瘫(宝宝出现这些症状)(4)

二、什么因素容易导致小儿脑瘫?小儿脑瘫有什么症状?

1. 导致小儿脑瘫的危险因素

目前,脑瘫患儿中有90% 以上均为早产儿。通常早产儿是指胎龄低于32 周的儿童,其患有脑瘫的风险更大。与正常新生儿相比较,早产儿患有脑瘫的几率是其三十倍左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

早产儿由于自身发育不健全、脑发育不成熟,其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比较严重的脑缺氧,长时间的脑缺氧容易导致患儿出现脑畸形的情况。根据临床实践发现,这是脑瘫患病的基本病理原因

宝宝多大能看出来是脑瘫(宝宝出现这些症状)(5)

除了早产儿以外,还有少部分低体重儿也容易患上脑瘫。通常低体重儿可以分成两类,其一为正常低体重儿(体重≤ 2500g)和极低体重儿(体重≤ 1500g),这两类新生儿脑瘫发病率分别为1.5% 和9%。

低体重儿多是由于母体在妊娠过程中出现宫内感染造成的,这容易导致胎儿发育不健全,与正常新生儿相比体重极低。

宝宝多大能看出来是脑瘫(宝宝出现这些症状)(6)

综上所述,小儿脑瘫病因常见原因以早产儿和宫内感染为主

2. 小儿脑瘫的症状

当前,小儿脑瘫早期诊断方法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及医护人员的重视。小儿脑瘫发病早期临床症状并没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发病患儿多为新生儿在一周岁以内,不能够进行病症沟通,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脑瘫患儿的症状多表现为运动落后异常姿势表达(握拳、拇指内收、尖足支撑、屈髋、大腿内旋、等)、肌张力异常。其中以肌张力增高为主(尤其是双下肢肌张力高的痉挛型双瘫),少数肌张力不稳定(徐动型)。

除此之外,脑瘫多伴有不同程度智力障碍,可通过智力评估(儿-心量表)测试后确定。

这些症状会随着患病病程的延长、病情发展患儿临床症状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典型化。

宝宝多大能看出来是脑瘫(宝宝出现这些症状)(7)

3. 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

对于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要坚持三项原则。

其一,是否存在脑损伤。确定母体分娩前一个月、分娩过程中分娩后新生儿是否存在脑损伤情况,如果出现脑损伤,要确定脑损伤的原因及损伤程度等。

其次,患儿脑损伤后是否出现肌张力异常行为和姿势异常等情况。第三,判断小儿脑瘫早期临床典型症状,根据患儿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可以进一步确定病症。

在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中,医生会对患儿进行一个临床表现检查。

宝宝多大能看出来是脑瘫(宝宝出现这些症状)(8)

首先要帮助患儿采取俯卧位的姿势,在这一过程中,脑瘫患儿整个身体很难由四肢支撑起来;鼓励患儿进行手握持动作时,脑瘫患儿不能够准确作出反应,部分脑瘫患儿动作迟缓、病症严重患儿甚至难以完成动作、动作消失。

在帮助患儿采取坐卧位姿势时,脑瘫患儿不能够自行坐立、坐立不稳;引导患儿进行四肢交叉伸展动作的时候,脑瘫患儿反应迟钝甚至反应消失;医护人员引导患儿采取倒立位时,脑瘫患儿的下肢均处于完全伸直状态。

在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中,除了观察和检查临床表现之外,还要对患儿进行脑电图、CT、超声检查和MRI检查等。这些专业检查的准确率较高,可以通过检查结果的阳性率进行进一步确诊。

三、小儿脑瘫的临床干预治疗

1. 药物治疗

在临床上,对于脑瘫患儿一般应用促进脑损伤修复类药物,常见药物包括促神经生长因子、脑活素、复方丹参注射液胞二磷胆碱等。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儿实际患病情况采取相应药物治疗。

宝宝多大能看出来是脑瘫(宝宝出现这些症状)(9)

患儿在接受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容易诱发并发症,患儿家属要对这一点多加注意。针对于此,医护人员会对患儿的并发症进行处理,以此缓解患儿临床治疗的不适感、降低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等。

2. 功能训练

除了采取药物治疗以外,功能训练对于脑瘫患儿必不可少。医护人员会为每一位患儿制定相应的功能训练方案。训练内容以语言训练、听力训练以及异常姿势、行为抑制等为主。

在训练过程中,医护人员及家属要对患儿予以按摩,促进其肢体血液循环,有利于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宝宝多大能看出来是脑瘫(宝宝出现这些症状)(10)

3. 其他治疗

小儿脑瘫的治疗方法还包括高压氧疗法、针灸推拿、中药泡浴等中医疗法。大量研究表明这些治疗方法对小儿脑瘫也有非常理想的效果。

宝宝多大能看出来是脑瘫(宝宝出现这些症状)(11)

四、家庭护理对小儿脑瘫康复的重要性

对于脑瘫患儿的治疗来说,家庭护理必不可少。脑瘫患儿的家属可以参与正规机构开展的系统培训,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础护理措施,这对患儿的康复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好处。那么,脑瘫患儿的家庭康复护理都包括哪些方面呢?

  • 通过对患儿的脑瘫疾病类型进行分析,合理展开翻身、抬头、爬高、爬行以及站立等动作训练干预。护理期间要严格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 对患儿合理展开语言训练治疗干预:首先对患儿展开发音训练干预,主要通过对患儿舌头伸缩功能进行训练,以使得舌头灵活性获得显著提升。训练期间,需要对患儿的理解能力、集中力以及表达能力进行充分锻炼。

宝宝多大能看出来是脑瘫(宝宝出现这些症状)(12)

  • 家属需要关注和理解患儿的心理特点,以确保后续在进行开导期间具有针对性,并且对于患儿良好情绪的保持以及康复信心的建立做出保证。此外,家属也可以积极带领患儿参加系列户外活动,帮助患儿更好地参与社会交际。
  • 在医师指导下对患儿进行推拿抚触中药泡浴等,可以有效避免肌肉痉挛和萎缩现象。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家庭护理中融入音乐元素,有助于缓解家属和患儿的紧张感,帮助疗愈。

宝宝多大能看出来是脑瘫(宝宝出现这些症状)(13)

结语

脑瘫是儿科常见致残性疾病,可对患儿的家庭造成极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早期诊断对小儿脑瘫的治疗意义重大。年龄越小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越好,致残率越低。这是因为年龄小的患儿,其各器官和脑组织尚未发育完全,具有较高的可塑性,且代谢能力和恢复功能较好。

小儿脑瘫病症要采取科学有效方法进行早期诊断,确定病情后根据患儿实际临床表现情况制定相应治疗方案,这对于降低患儿致残率、死亡率等均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患儿未来成长发育。

虽然宝宝年龄过小,智力发育情况不好判断,但当宝宝出现肌张力异常、行为姿势异常时,家长要带宝宝及时正规医院的儿科就诊。

参考文献:

[1] Gupta M, Bhatia D. Study the Cognitive Changes in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Employing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Neurofeedback Training[M]. 2021.

[2] Hasanudin M, Arribathi A H, Indrianto, et al. Increasing Independence of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using Virtual Reality based on Mlearning[J].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2021, 1764(1):012119 (6pp).

[3] Kle Vb Erg G L, Jahnsen R , Elkjr S, et al. Hand us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unilateral cerebral palsy[J].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 2021(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