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故事排名(书中故事入选教材的儒林外史)

#创作挑战赛#

初中课本中的《范进中举》一篇可谓人尽皆知,它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属于“胡屠户行凶闹捷报”的范畴。自九十年代初入选教材直至今日,虽历经各版本教材改编删减,《范进中举》以其独立成章的故事性,辛辣讽刺的人生百态稳居不变,可见专家学者对其的认可。

鲁迅先生曾盛赞《儒林外史》: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作者吴敬梓)更好的了,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可谓之绝响。在鲁迅先生看来,依靠描写人物的生活,于不动声色中行讽刺之言,乃讽刺小说的高级形式。

《儒林外史》曾位列六大名著系列,与我们熟知的四大名著齐名。后因种种原因被“开除”出名著系列,当然,这只影响它的传播力,并未降低它的文学性。此事为何,我们来说说其中的因由。

儒林外史故事排名(书中故事入选教材的儒林外史)(1)

1、

首先我们要说明一点,无论四大名著还是六大名著,最初并不是以官方形式冠名的,是一种对待传统文学的共识共论。这样的说法叫法,源自明代的“四大奇书”。

“四大奇书”的名号,类似武侠江湖上侠客们的共识,由明末冯梦龙所提出。大家都知道,冯梦龙本身便是不落桎梏的小说家,他的品鉴能力毋庸置疑。同时,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西游记》以其可读性强,传播力广的特质,被世人认可,亦被书商大加渲染,在人群中形成了固有印象。

清代,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小说横空出世,并取代了《金瓶梅》在四大奇书中的地位,四大奇书加入了《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扩容到六大名著。六大名著的说法可能来自金圣叹的六才子书。

新中国成立后,从五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确立了四大名著的提法,《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被排除在外,它们的落选,并不突兀。

儒林外史故事排名(书中故事入选教材的儒林外史)(2)

2、

提列四大名著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普及文化知识。在识字率不高的年头,文学小说必定会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很可惜《儒林外史》并不在列。相较于我们熟知的四大名著,儒林无论是故事性还是群众基础,大有不及。

不说过去,你现在随便问一个村里的大爷大娘,四大名著没看过也能说出些人物情节,《儒林外史》可能听都没听过。它虽然得到很多文化人的认可,但就其内容而言,在义务教务未普及之前,更像是知识阶层内部的自我批判,不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

就拿范进中举来讲,现在的一个初中生都能读懂它的讽刺性,在文盲遍地时,人们可能想不出它的讽刺情节,反而会羡慕范进中举后的鸡犬升天。好似《水浒传》和《红楼梦》,一般人看的不就是快意恩仇和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至于它里面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管它来哉?

我们要打破封建社会士人阶层对文化的把持,首要任务不是揭露儒林的黑暗,而是破除儒林中人读书的功力作用,降低文化知识的功利性,能够令其在各个阶层各个方面为人们服务。

现在我们看《儒林外史》,觉着它浅白直接,可在特定时期,它有些脱离底层生活,有些“深奥”了。

儒林外史故事排名(书中故事入选教材的儒林外史)(3)

3、

《儒林外史》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儒林不似四大名著,人物情节联系紧密,它更像是林林总总人物的合集,之间关联并不密切,且很多人并未给出明确的结局。

直到现在,我们阅读小说的,不怕冗长,就怕没个交代,人物之间的弯弯绕绕越多越好,茶余饭后有个琢磨劲儿。比如红楼梦,人们闲谈时或许不会关注贾府为什么衰落,但一定会以理清其中人物的亲属关系为傲,用咱家常话说,男男女女关系越乱越好。再比如水浒传,人们没事闲话闲话里面梁山108好汉谁厉害,谁武功高,你看《儒林外史》,会去讨论里面谁更虚伪更坏吗?

过去中国人读小说,关注人情胜过人性。到了有人为不清楚者解释文学名著中“人性”的时候,又多冠以教育之名,无由来的引人反感。古时的“圣人哲学”,强加给了人们太多的匡正意味,导致在思维相对自由阶段,我们并不喜用来消遣的小说中露出明晃晃的说教,《儒林外史》成名于对面锣鼓的讽刺,却也因此受众面比不上四大名著。

儒林外史故事排名(书中故事入选教材的儒林外史)(4)

4、

说起《儒林外史》未进入四大名著,不得不说一下另外一个落选者《聊斋志异》。聊斋与西游记红楼梦一样,明写鬼怪实则暗讽世事。它的落选和金瓶有一拼,你懂得的物理属性太多(现在所看皆为删减版本),还少了一些反抗精神。

儒林亦如此。它揭露了封建社会士人阶层的黑暗,却没有水浒好汉上梁山的举动,也没有红楼中对世俗爱情的抗争,西游记师徒几个腹黑一路,起码还有个斗阵圣佛孙悟空。它更类似于文人愤懑下的自我反省和抱怨。虽然我很喜欢读《儒林外史》,但不得不承认,在文学性上面,它的立意虽好,实比不过四大名著哥几个。

在有志于摒弃封建礼教枷锁的新时代,《儒林外史》看着憋屈,达不到活跃思维的效果。除了开篇看破隐遁的王冕,其余寥寥无几的好人,几乎没个好下场,虚伪小人得势者,混吃混喝者比比皆是。它以文笔的巧妙进行了赤裸裸的揭示,也反应了“好人”,或者说作者的无奈。

以上仅为个人浅见,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