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质量(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问)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问
——从一节“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说开
开学初听了一节数学示范课,教学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师为了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在总结的时候问这样一个问题:“谁能说说,要想求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就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学生对这个问题几乎一致回答的是,必须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这师生的一问一答连接起来就是,要想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就必须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这样的教学就会在学生思维当中形成一个定式,只要遇到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就必须求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如果求不出底和高,其面积就无法可求,顺此思维下去求三角形面积,应先求出底和高,求梯形的面积就应求出梯形的上、下底与高……按照这样的思维,下题就无从可解了:
问题:下图中阴影部分三角形面积是20cm2 求平行四边形ABCD面积。
类似这样的提问在其他老师那里同样存在,如:
要想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就必须知道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要想求出一个小数的倒数,就必须把它化成分数.
要想求出圆柱的体积,就必须知道圆柱的高和底面圆的半径等。类似的问题十分的武断,是不是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求出问题呢?提问的人大概从没有想过吧!
我们对该类地问题进行分析,正如郜舒竹老师所说,从逻辑的角度来看,一个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的,它的逆命题与它的否命题是等价的,但命题与它的逆命题和否命题并不等价,这就是说一个真命题的逆命题和否命题未必是真命题。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知: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则可以求出其面积----是真命题,他的逆命题是,如果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就一定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它的否命题是如果不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就无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的结论与原来的命题并不等价。老师的这样提问,把求平行四边形面积一条途径,硬化为唯一的途径,给学生造成了“自古华山一条道”的错误认识。在实际生活中能直接用公式求出面积的平行四边形是很少的。更一般的方法是寻求图形面积之间的特殊关系,比如如图的平行四边形ABCD面积,是阴影三角形BED面积的二倍,三角形BED面积告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按照那位老师的问法,就无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因为只知道三角形面积而无法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在数学中可以看做是函数关系,函数通常描述的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依赖与制约关系,当自变量确定时因变量也随之确定,如:Y=KX,当自变量K一定,X确定,则因变量Y随之确定。设K=2,X=8则Y=16。反之因变量确定Y=16,则自变量K与X并不能随之确定,K可以等于16,等于2,等于4,等于8,等于1,X可以等于1,等于8,等于4,等于2 ,等于16,也就是说当因变量Y=16确定,自变量K与X就有五组产生,不能确定哪组为固定不动的不变的,就是说因变量确定的时候,自变量未必随之确定。
在公式“面积=底×高”这一函数关系中,底和高都是自变量,面积是因变量,当底和高确定时,则面积大小确定。反过来,面积大小确定了,底和高未必确定。除非在自变量当中,有一个确定,另一个才能确定下来。
课堂上教师的这种提问,忽略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本意是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实则把学生引到一条十分狭窄而又唯一的绝路上来了,因此不妨把问题设计的宽泛些,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之后,进行如下提问,学生那边可能效果更好些:
1、如果两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那么这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2、如果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那么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3、在同一个平行四边形当中,底、高、面积三者满足什么样的关系?
第一个问题体现的是函数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制约关系,也就是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制约。第二问题,则体现不出其确定性,反应出来的是非确定性,因变量面积确定了,而自变量底与高的对因变量面积的制约,不存在依赖关系,只存在结论是底与高的乘积相等。第三个问题,是对前两个问题的综合与总结,对第三个问题充分思考与讨论,可以更加准确的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而且还可以经历,逻辑思维的训练,以及函数思想的渗透。
任何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实施都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师在课堂上的每句话,都或多或少的对学生产生着影响。因此,教师无论你具备了多么先进的教育思想,采用了多么先进的教学方法,都应该谨慎的对待,课堂上教学语言的设计,特别是“提问式”和“结论式”语言,一定应做到“慎之又慎”,以免使学生对知识理解与运用的道路变的狭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