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相关文献(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学者)
中新社南京12月13日电 (杨颜慈)“记忆与和平——2016南京大屠杀史学术年会”13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召开不再局限于艰深晦涩的史料,专家学者们如今正试图以国际视角、大众语言,去讲述这段“世界记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南京大屠杀相关文献?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南京大屠杀相关文献
中新社南京12月13日电 (杨颜慈)“记忆与和平——2016南京大屠杀史学术年会”13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召开。不再局限于艰深晦涩的史料,专家学者们如今正试图以国际视角、大众语言,去讲述这段“世界记忆”。
白发苍苍的资深专家、活跃学界的中坚力量、面孔新鲜的青年学者逐一落座,交流探讨声不绝于耳。
自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以来,纪念馆馆长张建军深深感到,如何传播这段“世界记忆”,任务更加艰巨。
张建军说,“南京大屠杀史料非常专业,民众阅读存在障碍。如何让历史更加通俗易懂,让民众接受,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事。下一步就是要通过国际化的语言视角,让世界了解这段历史,扩大国际影响。”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张生提出,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必须面向公众。“跟研究层面的史学不一样,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需要结合大众教育。从世界记忆遗产的角度,准确、理性、合乎当代世界要求地解读历史,是我们承担的国际义务。”
江南水泥厂、程瑞芳日记、西方侨民对日军暴行的现场干预……专家学者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正从宏观走入细枝末节。这些聚焦历史事件、深入个体的生动讲述,也成为这段“世界记忆”进入全球大众传播的入口。
年轻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员李昕认为,对于“世界记忆”而言,保护和利用是相辅相成的。对于遗存,可以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常规保护。但保护和传承最根本的途径,还在于利用历史档案进行公民教育,着眼于全球公民意识的培育。
李昕说,“对中国公民而言,南京大屠杀是一段创伤记忆。当人们面对创伤记忆时,越是感同身受,越会产生有目的性的疏离。这样的记忆需要利用,但又不容易利用。因此,利用大屠杀史料进行公民教育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商讨,小心处理细节问题。”(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