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的家产有多少(败尽家产靠跑步取暖)
大家好,我是史曼罗,讲历史那些事,原来历史也可以有温度。
清朝文坛出现了很多让后人称颂的文坛巨人,他们不拘泥于古体,创作了至今阅读仍无压力的小说作品。而《儒林外史》在这其中,更是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本书的作者,吴敬梓,却是生生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成为乡里唯恐避之不及的“败家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部把清朝读书应试的考生玩坏的书,却让文坛巨擘鲁迅先生称之为“秉持公心,指摘时弊”。
让胡适先生对其艺术特色称赞“精工提炼”。
而在外更是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文字流传海外,甚至与《十日谈》薄伽丘、《堂吉诃德》塞万提斯、巴尔扎克、狄更斯等文坛巨人和作品相提并论的作品。
《儒林外史》封面
一部将封建科考八股取士写得极为深刻的作品,无论是为了追求自由而逃婚的才女,还是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清官,亦或是穿梭于官场,手段惊人的官场老手,在他的笔下,都变得生动活现。
在那个没有电视、电影的时代里,这一部对世界文学有着卓越贡献的作品,为什么如此深受好评。而他的作者——吴敬梓,更是有着怎样的与众不同的故事。
吴敬梓
1、累世官宦的家族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因为家中有"文木山房",所以到了晚年,吴敬梓自称"文木老人",终其一生,吴敬梓对于自己的家乡有着很深的情谊(在现存的吴敬梓亲自临摹的《兰亭序》中,盖有"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的印章)。
"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
康熙四十年(1701),吴敬梓出生于"科第仕宦多显者"的一个世代官僚家族。
也就是说,吴敬梓的家族,是一个官宦人家,典型的官家子弟。
虽然也不是什么非常显赫的家世,但好歹也是世代读书的官僚家庭。
且不说远了明朝世代,吴家祖先的官位,就清朝当世,也绝非普通人家。
吴敬梓雕像
吴敬梓的曾祖,也就是爷爷的爷爷吴国对,考中顺治十五年(1658年)的探花。
而吴敬梓的祖父吴旦虽然只是是个监生,但同辈中的伯叔祖吴晟、吴昺都是进士及第,至于说这个中了进士是个什么水平,我们日后在细聊。
吴敬梓故居
吴敬梓的亲生父亲名雯延,也就是吴雯延。吴敬梓是吴雯延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
因为大哥长房家中没有男丁,于是就将幼年的吴敬梓过继到长房吴霖起家中为嗣。
虽然是过继来的孩子,但父亲吴霖起却待吴敬梓如己出。
吴敬梓像
而年少的吴敬梓更是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尤其是对于文学创作的天赋,更是让父亲吴霖起深感欣慰。
而父亲官至江苏赣榆县教谕(主管文庙祭祀,教诲生员)。
为了修缮县里的教舍,不惜捐出自己的工资,工资不够,吴霖起又把自己的三千亩良田卖了,还是不够,就把祖传的当铺、布庄、银楼等产业都卖了,但是最后还是因为不会溜须逢迎,落得辞官回家
“先君于壬寅年去官,次年辞世。”(《文木山房集》卷一《移家赋》 吴敬梓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吴敬梓像
2、自古英雄出少年
正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像很多传奇人物一样,我们今天的故事主角吴敬梓,也有着不平凡的少年经历。
自幼跟随父亲到各处做官的吴敬梓,也因此得到了大量官场中的见识,为日后的《儒林外史》做了不少的积累。
安徽通志稿
“敬梓生颖异,读书过目辄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安徽通志稿·吴敬梓传》
所以,虽然此时的吴敬梓,是我们常人眼中的“学霸”和“别人家孩子”的角色,但是少年的吴敬梓并没有因为"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而陷入到死读书中,却是养成了少有的“迁客骚人”的贤士风范。
而父亲吴霖起用自家财产修葺学社的做法,以及父亲为官不为贪的品质,更是深深影响了吴敬梓的一生,也或许正是因此,让他多了一重对于官场厌恶的心。
吴敬梓故居——吴敬梓像
3、取暖新风尚——“暖足”
虽然吴敬梓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僚的世家,但其实他的生活过得一点都不滋润,相反,是十分的落魄。
南方的冬天,寒冷潮湿,更没有集中供暖,而且当时的房屋四面漏风。
好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是吴敬梓没钱买酒啊,这怎么办呢?
于是,吴敬梓发明了一种取暖的方法——“暖足”,说是发明,其实是抬举他了,其实就是走圈而已。
就是沿着城墙在城里走圈,直到天亮,太阳出来,因为一时都不停下,所以暖和些,而取名“暖足”。
南京古城墙
其实,就是因为没钱买取暖的煤球,连买杯酒取暖的钱都没有的吴敬梓,冻得够呛,就叫来一帮朋友。
这一群人,就围着南京城的城墙转圈,唱歌赋诗,好不潇洒(潇洒这个词头一回让我感到“颤抖”)。
就这样,一群人嗷嚎一晚上,能不“暖足”吗?
前面我们说了,吴敬梓家其实并不是普通平头小百姓,而且少年的吴敬梓就显示出了与身边小伙伴不同的聪明才智。
可是,为什么这么一手好牌,却让吴敬梓打得“稀烂”呢?
《儒林外史》插图
4、父亲离世,厌倦人情
雍正元年(1723年),吴敬梓考取了秀才,拿到了继续考举人的通行证。
可也是这一年,父亲吴霖起的去世,给吴敬梓带来的不小的打击,也正是这个打击,让吴敬梓厌倦虚伪的人情。
事情是这样的,虽然吴霖起去世,作为儿子的吴敬梓有着继承长房遗产的权利,但是,因为吴敬梓毕竟不是吴霖起亲生的啊。
“兄弟参商,宗族诟谇”——《移家赋》吴敬梓
于是,其他家族,也就是除了长房,很多人就开始打着长房家产的主意了,而长房夫人,也就是吴敬梓的继母,更是在吴敬梓1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安徽省全椒县
这样,虽然吴敬梓名义上是长房的继承人,但实际上其他近房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于是就发生了“兄弟参商,宗族诟谇”的财产纷争。更可怕的是,甚至发展到了那些平日卑躬屈膝,笑脸相迎的亲族,直接冲进长房夺取家财的场面。
吴敬梓故居
5、从“学霸”到“败家子”
虽然,最后吴敬梓还是继承了父亲的遗产,但是因为这一次让人难以置信的家族争产,让吴敬梓彻底对人情失去了仅存的温情。
此后的吴敬梓,像极了他笔下《儒林外史》中的前期的范进,每次参加考试都失望而归。
《范进中举》插图
吴敬梓先后三次参加乡试,都是高高兴兴而去,垂头丧脸而归。
本应是奋斗的年纪,却没有父母的相伴。
从此,吴敬梓再也没有了考科举、夺功名的心,整日挥霍放荡,钱财散尽,更是拿田产房产来卖。
不到30岁,吴敬梓就将父亲留下的家产败净,过上了真正与虚伪的人情相隔绝的普通百姓生活。
清代科举考试
“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吴敬梓《文木山房集·减字木兰花》卷四
而族人更是对吴敬梓的败家行为不齿,更是成为乡里的反面教材“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
说白了,就是教导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要像隔壁吴敬梓那样,败家子”。
吴家毕竟还是当地的官僚世家啊,不能因为这一个“败家子”,让吴家整体面子上过不去吧。
于是,吴家就派家族的长老跟吴敬梓来一场语重心长的谈话,大概就是“都是为了你好”之类的话吧。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叉手谢长老,两眉如戟声如虎”
好话不听,长老就“苦口讥喃喃”,可是,心灰意冷的吴敬梓,这是已经彻底对过往的生活失去了兴趣,任凭“长老苦口讥喃喃”,吴敬梓就“叉手谢长老,两眉如戟声如虎”。
再来烦我,就干脆离这些“笑面虎”远一些。
南京吴敬梓故居
“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
于是,33岁的吴敬梓,一个人到了南京,开启了“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的生活,从此与虚伪的官僚世家划清界限。
可能也正是因此,让他彻底站在了虚伪官场的对立面,写成一部既有官场失意的科考学子,也有骗吃骗喝的粉面书生,各行各业的人物,清晰深刻的古白话文小说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