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大同的辉煌 穿越古代山西之北魏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拓跋氏是鲜卑族部落联盟中的一支,原居于今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后逐渐南移,于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在乎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一带建立代国,代王为拓跋什翼犍。后被前秦攻灭。淝水之战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正月,拓跋珪于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重建代国,同年迁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北魏统一北方后地图
1.大同。这一时期大同称之为“平城”。北魏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自盛乐迁都平城,改号皇帝,改元天兴,并置司州、代尹,治代都平城。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三千家于代郡。“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宫殿苑园,楼台观堂等重要工程上百处。著名的云冈石窟正是于和平初年开凿的,“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次月“诏有司正超过计划畿,制郊甸”,划定京畿范围:“东至代郡,西至善无,南及阴馆,北尽参合。西至河(黄河),南至中山隘门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又设四方四维,置八部帅统兵镇守。
北魏在大同建都长达96年,历经六帝一王: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南安王、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平城一直是北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孝文帝改平城为司州牧,置代尹。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后,置恒州,治平城,管辖8郡14县:代郡(治所由高柳迁至平城)领平城、太平(大同西15公里)、武周(左云县东20公里旧高山村)、永固(今大同市北25公里西寺梁山);善无郡领善无、沃阳;梁城郡领参合、鸿;繁峙郡领崞山、繁峙;高柳郡领安阳、高柳;北灵丘郡领灵丘、莎泉;内附郡;灵丘郡。孝昌二年(526年)六镇之变,平城沦为废墟。东魏天平二年(535年)夏置北恒州,寄治肆州秀容郡城(今忻州西北12.5公里河管村南)。
孝文帝
2.太原。
公元396年,北魏王拓跋攻占晋阳,置并州。公元523年,高欢(又名贺六浑)掌握了北魏实权,他依据晋阳地形险要,城池坚固的优势,建立了大丞相府,有力地控制了北魏实权,称晋阳为“霸府”。 将晋阳作为太原郡治所,使其成为沟通南北的纽带、军事力量的集散地。北魏朝廷以晋阳为根据地,十月,命宁朔将军公孙兰率士卒2万人,修筑自晋阳到井陉的汉代韩信所开故道。亲率大军,挥师东进南下,扫平河北、河南等中原腹地的少数民族政权,最终统一黄河流域,与江汉政权隔江相望。 为了进一步巩固基业,北魏建立了两大军事政治堡垒,其一是以平城为中心,修建了长达 2000 余里的长城,沿长城一线增设了不少守边重镇,其中著名的有武川、抚冥、怀朔、怀荒、柔玄、御夷六镇,意在保护都城;其二以晋阳为中心,作为统一战争的前方基地和号令中原的政治中心,加强对汉民族的统治,并加快本民族的文明进程。
3.临汾、运城。
孝昌二年(526)废汾州,侨置西河郡(今尧都区境)。三年置北绛郡(今翼城县境);五城、定阳2郡徙治今尧都区境。建义元年(528)改唐州为晋州,置永安郡(今霍州市境),置冀氏、义宁2郡(今安泽县境),永安郡徙治今洪洞县境。永安年间置南汾州(今吉县境)。北魏末年永安郡归治今霍州市境。
4.晋城。
公元395年,后燕攻北魏大败,次年魏兵南下,尽有山西、河北之地,439年统一北方。448年省建兴改置高都郡 。当年北魏对辖下行政区作了较大调整。《县志.沿革》,太平真君九年省建兴改置高都郡在今县治,非汉之高都也。”464年高都郡又改为建兴郡。北魏末(529)建兴郡改置“建州”,领四郡十县。其中高都郡领高都、阳阿(又复),长平郡领泫氏、高平(新置),安平郡领端氏、获泽。另一郡为数年前刚由建兴等郡析置的仄宁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