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酸钠简介 今天我们谈一谈氰化钠
8月12日晚11:20左右,天津港国际物流中心区域内瑞海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今天(16日)上午,天津市举行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第六次新闻发布会,回应公众的关注。
根据天津市安监部门通报,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现场储存量比较大的危化品包括硫化钠、硫氰化钠、氯酸钙、硝化纤维素、氰化钠等。此前环保部门也明确表示在事故现场地下管线内已经发现氰化物,对此,天津已经通过构筑围堰,封堵雨水外排口、污水排污口等方式,防止污水外泄到区域环境之中。现场专业技术人员也在通过喷洒双氧水等方式,消减目前还可能暴露在事故现场周围的氰化钠毒性,天津市环保局应急专家组组长包景岭介绍,水环境数值显示,污水目前没有影响到区域外环境。
从前两天开始,通报中提到的“氰化钠”就格外受到关注,说起氰化物,大家最先联想到的就是电影或小说里间谍咬牙自杀的情节,这次爆炸事故中,氰化物会对于隔离区之外生活的我们,对于津京地区市民造成伤害吗?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吗?结合网络上关于氰化物的各种猜疑,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号称“毒药之王”的化学粉末,到底离我们是远还是近。
氰化钠挥发?遇水成剧毒?
这是前两天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则“提醒消息”,声称氰化钠爆炸后挥发,遇水即成剧毒物,让大家小心。
还有升级版本的,说氰化钠已经挥发到多个地区,不过看到原微博已做删除处理,小编也就放心了些。
这件事情听起来似乎有一些道理,而且就像很多转发这条消息的人所说,小心总是没错的。可如果我们稍微推理一下,就会发现这样的提醒内容,其实除了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之外,根本没法保护任何人。
形成“毒雨”不容易
这要从氰化钠的性状和致毒原理说起,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铁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氰化钠这个物质,遇水之后,就会释放出氰化氢。氰化氢具有剧烈的毒性,对人类具有强大的杀伤性,尤其是在一个密闭空间或者是在风速很小、气压很低的开放空间,它的杀伤率更大。但是在开放空间里,扩散很容易被稀释。
看来氰化钠遇水成剧毒物是有道理的,但想让氰化钠变成“毒雨”,却不是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就能解决的问题。
不少人还记得小时候课本里介绍过有关酸雨的知识,大概是这样的: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再来看这次的主角氰化钠,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车延科说:氰化钠的确属于剧毒物质,但其本身为固态,扩散的可能性不大,虽然其易与酸作用,反应产生相应的含有剧毒的氰化物,危害极大,但民众也不要因此而恐慌。氰化钠即使遇到酸性物质产生反应生成有毒气体扩散,这些气体仍可与次氯化钠、氯化铁等试剂发生反应,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氰化钠反应扩散至空气的可能性不大,相关情况也应在救援队伍的控制之中。
中毒剂量要看清
氰化物的毒性到底有多强烈呢?真正具有强烈毒性的氰化物有三种:氰化钠(NaCN)、氰化钾(KCN)以及氢氰酸(HCN)。所谓“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但毒物的致死剂量往往存在个体差异,与人的体重、身体强壮程度甚至当时胃里残余的食物的多少都有关系。2009年第4版的《法医毒物分析》认为,氰化钾的致死剂量在50-250毫克之间,这与砒霜(As2O3)的致死量差不多。在《氰化钠安全技术说明书》中提到,口服氰化钠50-100毫克可引起猝死。而决定是否致死,则需要看血液浓度达到多少,氰化物中毒血浓度约为0.5μg/ml,致死血浓度≥1μg/ml。
致死剂量的氰化钾。(图:wiki)
如果是喝下含有氰化物的溶液呢,就得看一口能喝下多少液体了。假设在一瓶500毫升的饮料中均匀地混入了氰化钾,那么粗略估计,如果需要在受害者仅仅喝下一小口(以5毫升计)后就毒发身亡的话,需要往这一瓶饮料中投入相当于3/4根火腿肠大小的氰化钾(约25克)粉末才能实现。但假设受害者会喝下一大口(以25毫升计)的话,则仅需要扔进去一枚七号电池大小的氰化钾粉末(约5克),即可产生严重后果。
不过,今天早上各家新闻APP都推送了这个消息:从昨天爆炸现场消防专家确认,已经找到700吨氰化钠下落。专业人员对氰化钠以及可能含有氰化钠的土壤进行回收处理,从目前检测的数据看尚未发生氰化钠的大范围泄漏。从现有情况来看,在隔离区外这么大的开放空间里吸入上述剂量的氰化物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假如真的遇到氰化钠扩散
氰化钠不会直接挥发到环境空气中,所以“氰化钠雨”很难形成,还有剂量也是要考虑的问题。就算你不相信上面所说,认为足以致命氰化钠已经扩散到空气中,那么即便没有下雨,我们也早就死掉了。氰化钠想要杀死你,不必靠雨水的帮助,人身体里面难道没有水吗?假如现在真的有大范围中毒甚至致死事件,你我应该早已经看到相关的新闻了。
就算遇到氰化物不幸中毒,也并非无药可救。现代医学对此已经有了一套规范的抢救方案,如立即吸入亚硝酸异戊酯气体(倒在手绢上捂住口鼻吸入),再静脉注射亚硝酸钠或亚甲基蓝(又称美蓝)、4-二甲胺基苯酚、羟钴氨素、硫代硫酸钠等药物解毒,并给予吸氧、呼吸机支持、高压氧治疗及利尿等辅助措施,往往能挽救中毒者的生命,国内外已有多起成功抢救氰化物中毒者的报道。
不过,这种急救过程就是在和死神赛跑,服用的氰化物剂量越大,留给医生的时间就越短,严重中毒的患者多数会死于送往医院的途中。
来学习一下如何应对氰化物中毒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有关氰化物中毒的应对方案:
症状:
摄入少量氰化物可能在几分钟之内产生如下症状:头晕,头痛,恶心和呕吐,呼吸短促,心率加快,虚弱,烦躁
大量氰化物可能有更进一步的症状:抽搐,失去意识,低血压,肺部损伤,心率过缓,呼吸衰竭乃至死亡
严重氰化物中毒还可能带来一些长期后果:心脏、脑和神经的损伤。
应对方法:
氰化物可能在各种反应下产生氰化物气体。呼吸很可能是主要的暴露途径,所以立刻离开氰化物气体可能的产生地点,获取新鲜空气。
如果无法远离该区域,则保证躯体尽可能靠近地面。
如果距离氰化物泄露点很近,应急协调员可能会指示你撤离,但也可能视情况指示你寻找建筑就地防护。
如果你认为你已经接触了氰化物,应当脱掉衣物,用水和肥皂擦洗全身,并立刻寻求医疗帮助。
任何正常情况下需要经过头才能脱掉的衣服都应该切开,不可接触头部。
帮助别人脱下衣服时要小心,避开沾染区。
如果眼睛有灼烧感或者视线模糊,用清水冲洗眼睛10-15分钟。取下隐形眼镜,不要戴回去。普通眼镜可以在用水和肥皂洗净后戴回。取下不可用水和肥皂清洗的饰品。
清洗身体后,将衣物和其他沾染物品放入塑料袋中,不要碰触沾染区。如果无法避免或者不能确定哪里有沾染,戴上橡胶手套,或者把塑料袋翻过来包进去。
给塑料袋封口,外面再套一层塑料袋再封口,以免衣物上的氰化物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意外伤害。
氰化物中毒可以使用特别的解药治疗,但是第一要务是快。任何疑似中毒患者都要立刻开始治疗。
因此,我们不必为这些事情而过度担忧,目前最应该关注的问题,还是隔离区内危险品的处理情况,是否妥善处理,直接关乎环境状况以及今后的生产生活。
氰化物会对周围空气造成污染吗?
8月13日下午3时起,环保部门在瑞海物流事故现场周边警戒区外,共布设了17个环境空气监测点,5个和污染有关的废水监测点,4个水环境监测点和一个海洋监测点,实施持续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
滨海新区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空气应急监测点位分布:红五角星为事故点,红圆点为事故监测点
8月15日零点至24点,现场共采集空气样本420个,根据监测显示,事发地区警戒区外,流动监测车和7个环境空气筛查点,均未监测出特征污染物。17个环境空气监测点中,在位于东疆港的5号和6号两个监测点位,氰化氢累计出现了两次超标,分别超出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0.04倍和0.5倍,超标量很小,超标区周边没有敏感目标。其余各点位各项污染物浓度均未超标。相关部门已经采取有效措施,可以确保封闭隔离区以外的空气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连续监测数据表明,周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相对稳定。
氰化物会对周围水环境造成污染吗?
事故发生后,环保部门在2个排海泵站进水口各监测出氰化物超标一次,平均超标10.9倍;14日在一处排海泵站进水口监测出氰化物超标一次,超标2.1倍。环保部门已经对事故区域三处入海排水口全部实施封堵,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从8月15日0点-24点期间, 5个废水监测点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常规污染物浓度比前日相比未见异常,氰化物等特征污染物浓度未见超标。另外事故区域临近海域断面,永定新河防潮闸、会展中心,泰丰公园等地表水的未检出氰化物。截至目前,天津市环保部门在海河闸口和渤海近海的监测取样均没有发现氰化物。
现场采取的措施能否确保污染不外泄?
国家核生化应急救援队官兵在爆炸核心区周边检测污染物
根据氰类剧毒物质特性,事故现场指挥部成立专门处置小组,按照“前面堵、后面封、中间来处理”的原则,紧急采取设置围堰、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等五项措施,确保事故区域污染不外泄。
事故区域全部雨水、污水外排口全部用水泥封堵,确保区域内各类废水不会排入外环境,确保区域外水体和渤海的环境安全;
事故区域周边设置围堰,将事故区域与外部隔离,确保降雨时雨水不会溢流出事故区域;
事故区域内雨水、污水管道内的废水和消防废水全部进入新设置的应急废水处理装置,采取强氧化等方式对废水破氰处理后,再排入天津港保税区扩展区污水处理厂进一步深度处理;
天津港保税区扩展区污水处理厂在现有处理工艺基础上,在前端增设含氰废水应急预处理装置,实现废水处理的双保险;
对现场隔离区内水坑、水塘、明渠等低洼汇水处内的高浓度废水由专用罐车收集后,送危险废物处置机构立即进行集中处置。
工作人员表示,氰化物污染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天津市环保局环境应急专家组组长包景岭说:“鉴于事故现场明火已基本扑灭,再发生大规模爆炸的可能几乎没有,不用担心隔离区外的大气和居民饮用水受到影响。” 在认识氰化钠的前提下,通过了解各方汇总的情况,就可以保证防范意识的同时,不再谈“氰”色变。向奋战在前线的官兵道一声辛苦!灾难面前,我们同舟共济!
编辑:夏文
综合:中国之声、果壳网(网友:馒头老妖、Revolucion)、新华网、科技日报等信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