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古诗译解 上文读诗词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不怕诸位笑话,最初在看《三国演义》电视剧时,我还想谁这么有才,写出这么意义深远的歌词,是唱这首歌的杨洪基杨老师,还是写这部小说的罗贯中罗先生?这一幕发生在上个世纪的1994年。后来,读了书才知道原来这是明朝大才子杨慎所填的一首词——《临江仙》,再后来又知道原来这首词只是杨慎所填的《廿一史弹词》中的“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来到了清朝被毛宗岗父子放在《三国演义》的卷首,就此广为流传。今天,就让我们回到500年前的湖北江陵,去聆听渔夫与樵夫讲述了什么故事……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古诗译解 上文读诗词临江仙(1)

今天想从这首词的作者杨慎说起:

状元及第的大才子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冬月初六,杨慎出生了,他的爷爷杨春是湖广提学佥事,父亲杨廷和是吏部尚书,咋样,这家世事相当了得,名副其实的官宦世家。但就是这样的家庭,杨慎在继承祖辈优秀的基因同时,仍孜孜不倦,努力学习。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啊,在正德六年(1511年),24岁的杨慎是蟾宫折桂,殿试第一,得中状元,进了翰林。

称病辞官的真名仕

按说以杨慎的家世、杨慎的才学,只要是平平稳稳、本本分分,混个厅局级应该不成问题。可是,杨慎就是安于现状,更不愿意装聋充傻,甘心于世俗同流合污。正因此,故事来了。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在翰林院编修《明太祖实录》的杨慎,因看不惯明武宗朱厚照不事朝政、到处游玩,于是就上书武宗:不要非事而游。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别有事没事地到处瞎折腾。这个奏折要是换做旁人估计早就拉出午门外,斩了。朱厚照应该看在他父亲的面子,也就没处理杨慎,依旧我行我素。可杨慎来劲了,气不过,称自己有病,辞官回家了。任性不,爱谁谁,不干了。

逆鳞遭杖的死谏者

明武宗朱厚照在位16年后,不明不白地崩了。因没有儿子,经张皇后和内阁等人(杨慎的父亲也参与其中)一商量,让他的堂弟朱厚熜继位吧,于是明世宗嘉靖帝来了。估计是因为杨慎在兄终弟及的事上贡献不小,杨慎回来,官复原职,还担任经筵讲官(给皇上讲课)。如果照此下去,杨慎前途一片大好。可是啊,可是,继位不就的朱厚照就与内阁发生关于“大礼仪”的争执。事情是这样滴:以“兄终弟及”方式登上皇帝宝座的朱厚熜,按照规定,要承认孝宗朱厚照为“皇考”(皇上去世的爸爸),而称自己的亲生父亲为“本生父”或“皇叔父”。朱厚熜即位后第六天,就想称自己生父兴献王朱佑杬为“皇考”。就是这样,皇上与内阁大臣们发生争议。长话短说,当时的杨廷和、杨慎父子和许多大臣是坚决反对地,也因此,杨廷和被迫辞官回家了。而杨慎等人再次上书,而朱厚熜对待方法就是将上书不服的拉倒左顺门廷杖(用木板子打屁股),据说当时200多位大臣拍在左顺门,此起彼伏的板子声与哭天喊地的哀怨声交织在一起,可谓是蔚为壮观!杨慎也没跑了,7月15被捕,7月17日被廷杖一次,直接干昏过去;10天后又廷杖一次,又干昏过去了……还好就此了事,没有接着重复下去,两次廷杖后就让他到云南永昌卫(近云南保山)服兵役去了……

这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杨慎在前往云南充军路上进过湖北江陵(今湖北荆州),看到东去江水边,渔夫与樵夫面对面坐着,喝着小酒的场景时填的。所以说要感谢杨慎以其独特的敏锐视角发现这一幕,又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记录了这一幕,当然还要感谢毛宗岗父子不知怎样的缘由在中国万千诗词中,选中了这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放在《三国演义》的卷首,让这首词受人瞩目、吟诵至今。下面就让我们一同品味这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古诗译解 上文读诗词临江仙(2)

临江仙,原来是唐代教坊曲,后用做词牌,为双调小令。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这首词的题目了,估计应该是后人加的。词的上片讲述了诗人睹物沉思,指出从古到今(指的杨慎所处时代)有多少英雄历经了是是非非、成功失败,到头来就想眼前我看到滚滚东去的长江水一样转瞬成空,只有那远处的青山千百年矗立在那里,看着夕阳西下。词的下片则是诗人对场景的白描,讲述了已是满头白发的渔夫和樵夫坐在江边盘膝而坐,在寒来暑往中看秋月春风,喝着小酒,古往今来的世事变迁,都在二人的谈论中流逝的场景。

这首词豪放且含蓄,高亢又深沉。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词的头两句与杜甫《登高》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着几乎同样的意境,恢弘壮观的场景背后,是荡气回肠、意味无穷的万千感慨。词中又营造出一种恬淡宁静的氛围,也表现了杨慎原本试图通过上书奏章已近人臣之责,却屡次遭受朝廷不理不睬,甚至还打屁板子的悲哀和无奈。看到滚滚奔腾东去长江,渔樵对坐畅饮笑谈的场景,杨慎释怀了,由他们去吧,既然不听管,也就不管了,服兵役去了。

杨慎有过官宦之家的先天优越条件,也有过状元及第的看尽长安花的荣耀,还有过经筵讲官的近水楼台……然而,所有这一切只因为心中的道义,转瞬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其中的经历可以说是痛彻心骨、其中的体验可以说是心力交瘁,这种想以个人的道德示范、想以舍弃个人利益,以图整饬纲纪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行不通的,失败的……他杨慎并没有就此自甘堕落、消极颓废,在流放充军期间,仍不忘民间疾苦,仍不忘国事兴衰,不仅指斥官商相互勾结劳民伤财的水利工程,还率家兵(估计就是看家护院的)平反叛乱……杨慎的父亲杨廷和去世,杨慎借回家打理其父后事之机,得以离开云南,但不久依然年过七巡(按照明王朝规定可以回老家,可是朝堂上下居然没有人牵头提醒,更别说办理了)的又被押解回云南永昌了,还好没给扣上逃兵的帽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六日,杨慎卒于工作岗位上,时年七十二岁。杨慎去世时,正好右副都御史游居敬巡抚云南,于是让人将其入殓后,葬回至其父的墓旁(估计是私下里运作的,没有请示嘉靖帝)。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追赠杨慎为光禄寺少卿。明熹宗天启年间,又追谥“文宪”,也算为杨慎正名了,当然杨慎也不需要他们的正名,更不需要他们盖棺定论,所有的是是非非,能够为人民所不能忘记的,江水是淘不尽的……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古诗译解 上文读诗词临江仙(3)

杨慎画像现存于云南博物馆

青山依旧在,看尽是非成败;把酒笑语中,释去炎凉世态。任凭东去的江水,淘洗着世间的是是非非、成功失败,但总会在奔腾中沉淀下为人民所不敢忘记、不能忘记的永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