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咋讲(河中石兽课文讲解)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咋讲(河中石兽课文讲解)(1)

《河中石兽》课文讲解

本文选自清代著名学者纪昀的名著《阅微草堂笔记》,是一则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全文共四段,第一段是故事的缘起, 写寺庙门前石兽沉入河中十余年,寺僧乘舟曳铁钯,寻之下游而不可得。

第二段是“讲学家”的观点,认为石兽会“渐沉渐深”,当原地深求, 众人以为高论。第三段是“老河兵”的看法,认为水会“啮沙为坎穴”,石兽会不断倒向上游。按照他的说法, 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的河中找到了石兽。

第四段是作者的感慨,由这一故事推及天下之事,强调“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的危害,引人深思 。教学时要重点把握以下一些内容:

(1)作为一则民间故事,本文是如何展开的?这篇具有浓重寓言色彩的故事,其主旨是什么?

通观全文,如何寻找“河中石兽” 是文章的焦点。作者循序渐进,依次叙述了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做法或观点,最后推出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任何一种观点或行为, 不管从表面上看显得多么有道理,只要是不符合实际情形,不能接受实践检验,就是错误的。所以,做事不能“据理臆断”,要实事求是。 这也正印证了当代社会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可以结合“思考探究”第一题来进行。

(2)根据文中的记述一一主要是人物语言,说说讲学家和老河兵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讲学家虽然借寺设帐,但他自认为知识见识高人一等, 所以敢于嘲笑寺僧的行为。以“尔辈”呼之,带有明显的轻蔑色彩。

说寺僧“不能究物理”,更是斩钉截铁,不容分辩。他所推究的物理是: 石兽不是木片,不能为激流冲到下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所以石兽只能“渐沉渐深”。顺流寻找,是精神失常的表现。 从说话语气到逻辑推理,都表现出一股霸气,令众人“服为确论”。

老河兵则超乎众人之上,敢于嘲笑“讲学家”。他认为“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接着,他又说出了一翻大道理。听的人可能不相信,但按照他的看法找到石兽后,“此时无声胜有声”,令人不得不信服了。

老河兵出语惊人,从容不迫,既表现出实践经验的自信,也表现出理论思维的自信。他认为“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言外之意是:有学识的错误,比起无知的错误更为可怕。这样,将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升华到观念方法的层面上,极富有启发意义。

(3)对这篇故事的真实性和老兵的观点是否正确,历来争议很大。可结合“思考探究”第二题,做一些拓展研究。 不同河流或同一河流的不同地段,河床、水流等地质环境不同,历代石兽、铁牛、铁人,在形状、质量上也有差异, 所以不能靠简单的类比来得出结论。

(4)结合“积累拓展”中的四、五题,积累文言词语,并结合现代汉语成语中古义的“留存”,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

THE END

文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

图片/故宫博物院

收集/谢冉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