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和ssci和cssci区别(国际论文SCISSCI)

sci和ssci和cssci区别(国际论文SCISSCI)(1)

研究者发表的论文,已经不局限于国内刊物的发表,还要找国际上的符合自己论文专业的期刊来投稿发表,即发表国际论文。发表国际论文,要认识SCI、SSCI、EI、CSSCI、IEEE。若作者连它们是什么,都不清楚,就很难实现发表论文的目的。

01

SCI,指《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名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

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02

SSCI,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名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SCI。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建立的综合性社科文献数据库,涉及经济、法律、管理、心理学、区域研究、社会学、信息科学等。收录56个学科领域的3000多种社会科学权威学术期刊论文。

03

EI,指《工程索引》,英文名TheEngineeringIndex,简称EI。

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每月出版1期,文摘1.3万至1.4万条;每期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收录文献几乎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例如:动力、电工、电子、自动控制、矿冶、金属工艺、机械制造、土建、水利等。它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EI不收录纯基础理论方面的论文。

EI把它收录的论文分为两个档次:

其一:EICompendex标引文摘(也称核心数据)

它收录论文的题录、摘要,并以主题词、分类号进行标引深加工。有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是判断论文是否被EI正式收录的唯一标志。

其二:EIPageOne题录(也称非核心数据)

主要以题录形式报到。有的也带有摘要,但未进行深加工,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所以PageOne带有文摘不一定算做正式进入EI。

04

CSSCI,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名Chinese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CSSCI。

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而成,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目前收录包括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在内的25大类的500多种学术期刊,来源文献近100余万篇,引文文献600余万篇。

目前,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

05

IEEE,是指《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英文名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sEngineers,简称IEEE。

是一个国际性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的协会,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技术组织之一。IEEE的标准制定内容有:电气与电子设备、试验方法、原器件、符号、定义以及测试方法等。

在SCI、SSCI、EI、CSSCI、IEEE期刊上发论文,不仅仅要满足对应期刊规定的投稿要求,还要保证撰写的论文内容,具有原创性、新颖性和价值性,否则很难被录用

学术论文是科学技术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学术论文的质量以及评价问题与科研工作者息息相关,了解论文相关的评价因素有利于科研道路的顺利展开,为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并打好根基。

那么,使论文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因素都有哪些呢?哪一项最重要?

一、被引频次,可以反映论文的影响力

被引频次是指期刊所发表的论文在一定时期内被读者引用的次数,此指标可间接反映出读者对所发表文献的关注度以及该文献的学术影响力。

总体来说,单篇文献的被引频次与其学术影响力及质量是高低成正比的,通过对十年来发表文献被引频次的分析,可为期刊今后的组稿提供借鉴。

被引次数多的论文影响力一定就大吗,这个问题众说纷纭。

一般认为论文被引频次或许是衡量学者水平、科研成果的指标之一,因为有些论文的水平确实很高,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指标,主要因为一下几点:

1)经典方法论论文被引用次数会高。全世界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题为《用Folin-酚试剂测量蛋白质》,截至2004年1月,这篇生物学论文已经获得了275699次引用。论文中,洛瑞根据自己在美国纽约公共健康研究所做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测定蛋白含量的方法。基于蛋白质测量的基础性,这篇论文才得以成为“引用经典之作”。

2)一篇论文获得高引可能背后有另外一个高产作者。写论文基本上都会引用到相同领域的其他论文,高产作者会对这篇论文的引用数作出贡献。

3)有特殊参数、成分、工具、公式的论文,容易被高引。

二、发表文章数量

就是作者在期刊发表的学术性期刊论文数量。

按照是否有基金支持可以分为基金论文数和非基金论文数,基金论文按照基金的类别可以进一步划分。

按照所发表期刊的收录情况,可以分为核心论文数和非核心论文数。核心论文数可以按照北大核心、南大核心(CSSCI)、中科院收录(CSCD)、社科院收录、(CHSSCD)、中信所收录等进一步划分。

通常,核心期刊的质量更高,影响力更大。所以,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数越多,学者的发文质量越高。在论文署名中,一般第一作者贡献最大。因此,为了突出第一作者的的贡献,也会着重强调第一作者发文量这一指标。

三、刊登在何种刊物

发表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期刊更具有说服力,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

但是如何评价投稿期刊有没有国际影响力?

影响因子越高,不完全代表国际影响力就高。除了影响因子以外,一个杂志的国际影响力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这个杂志的历史;

(2)编辑团队或主编单位或文章作者;

(3)所在的学科。有时别看有些杂志影响因子不高,但想投中稿件,并不容易;

(4)文章量也可以作为参考指标。

四、学术传承效应

“学术传承效应”由北京理工大学冯长根教授提出,他在《科学通报》发表了“用学术影响力评价学术论文——兼论关于学术传承效应和长期引用的两个新指标”一文,提出了两个反映论文影响力的第一指数F1和第二指数F2,旨在避免“影响因子”以引用为唯一考虑的缺陷。

“学术传承效应”更加注重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即学术论文的真正创新和质量,参考文献:尚海茹,冯长根,孙良. 用学术影响力评价学术论文——兼论关于学术传承效应和长期引用的两个新指标. 科学通报,2016,61:2853 - 2860)。

五、回归论文本身——更好的写作

写作在科学研究的影响力方面实际上被低估了。有研究人员分析了130篇通过同行评审的文章,分析了11种可衡量的写作要素,以使每个风格都能尽可能减少主观性,从而进行评分。

这11个要素显示:论文写作必须要清晰、有创造性,如同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而过度使用首字母缩略词和名词堆砌被认为是学术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应予以避免。

分析表明,有影响力的文章(那些被引用次数100-1000)有更多积极的写作意义,比如这些文章在写作时更多地考虑了读者。

例如:高被引的文章很短;使用第一人称叙述;将调查结果置于一定的背景中(例如,“在世界的海洋中”或“在过去20年中”);通过使用连接词(例如,“therefore” or “conversely”),标点符号(例如,分号和破折号)以及术语来链接思想;避免过多的使用缩略词和一连串的名词堆砌等。

由此可见,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好的写作不一定能够保证它一定被录用,但是至少可以避免它过早的被拒稿。是金子,总有发光的一天。我们能够掌控的因素不多,但是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