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清明相关的传统节日是什么(以礼相见聊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作为节气又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祭祖、扫墓的日子。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鼠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习俗的体育活动。我国古代在清明节前还有两个与清明相连的重要节日—寒食节、上巳节。

清明节的称谓

清明节又叫扫墓节、踏青节、三月节。“清明”一词作为节气名最早出现在西汉文献《淮南子·天文训》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是说每年至此日,天气晴和,草木破土而出,大地一片新绿,天地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明净,故谓之清明。”。

与清明相关的传统节日是什么(以礼相见聊传统节日)(1)

寒食节与介子推

寒食节,又称冷食节、禁烟节。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在寒食节期间,禁止人们生火做饭,而只能吃冷饭、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起源众说纷纭,最盛行的观点是介子推“割股啖君”、“抱木焚死”之说。说起介子推,那就要说起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他还没当国君的时候,很可怜,让人追着到处打。幸亏身边有一个忠心耿耿的谋士,没错,就是介子推,领着重耳到处逃窜,到处逃跑,后面是追兵,一直追着他们死追猛打。

这俩人被追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连吃的都没了,饿得实在没办法了,介子推就说我去帮你找吃的,可是哪有吃的,走了半天什么都没找着,随后牙一咬心一横,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块,然后烤熟拿去给重耳吃了,重耳还吃得贼香,吃完了也不知道是什么肉,到最后才知道是介子推的肉,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再往后来重耳如愿以偿当上了晋文公。

与清明相关的传统节日是什么(以礼相见聊传统节日)(2)

介子推此时已经离开他了,主动退隐山林去了,到哪找也找不着。最后晋文公身边有一个人,出了一个损主意,说是国君,您不妨这样放一把火把他给熏出来。晋文公采纳了他的建议,放火东边放,西边放,南边放,留在北边不放,结果一把火就把这山给烧了。可是左等北边不出人,右等北边还是不出人。火烧了三天三夜之后,晋文公急了,咱们上去看看,好不容易等火灭了,结果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人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树都给烧死了。这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着尸体大哭一阵。(唐末寒士孟云卿曾赋《寒食》诗:“三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断烟火,不独清明为子推”。从此可知介子推“割股唉君”和被焚于绵山的说法是历史人物传说化的产物。)

上巳与扫墓

上巳节大约出现于春秋时期。魏晋以前称为上巳节,日期为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称为“元巳”。为了迎接生命之神的复活,以此为核心展开了沐浴拔禊、招魂续魄、男女春嬉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由于这个节日的形成与古印度婆罗门教和波斯文化的传入有关,是我国上古文化与外来文化耦合的产物,在民族文化土壤中扎根不深,先秦时期仅流传于华夏的部分区域。从秦代开始,统治阶级以禁遏淫风、整齐民俗的名义对之进行严厉的干预。秦汉以来,这个节日在汉族中仅以水滨拔禊、流水泛觞、士民踏青招魂续魄等形式继续传承了几百年,及唐宋,它的部分节庆与功能便融会、迁置到了清明节中。

与清明相关的传统节日是什么(以礼相见聊传统节日)(3)

我国先秦季春三月有迎、祭生命之神的仪式。驱走死亡之神,迎接生命之神;送走旧年,迎来新年;结束旧的生命,开始新的生命。衍生了三月驱疫、拔禊、招魂续魄等相关习俗。招魂续魄是先秦两汉时人在三月上巳临水拔禊时,进行的一项具有巫术色彩的活动。《续齐谐记》晋武帝问尚书挚虞曰“三日曲水,其义何指”答曰“汉帝时,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而三日俱亡。一村以为怪,乃相携之水盥洗,遂因流水以泛觞,曲水起于此。”帝曰“若此谈,便非嘉事”。

在先秦两汉人的神秘观念中,魂是人的阳神,魄可升天也可入地,招魂续魄的意义是召唤离弃身躯远去的魂、魄回归,它的对象不限生者或死者。招魂续魄习俗的文化背景,一是灵魂不灭,二是生命的死而复活。先民们认为,伴随着生命之神一年一度死而复生的不仅有植物和动物,而且应当有人类自身,所以当暮春来临,生命之神复活的时候,也就是离散了的魂魄回归躯体的时候,死去的先祖、亲人,也可能随之复活。但是,不论死者灵魂的复活还是生者魂魄的回归,均需借助一种召唤仪式,这种召唤仪式就是“招魂续魄”。《周礼·春官·男巫》“旁招以茅”,一是召唤名山大川的神灵复活,一是召唤死者或生者的魂魄,召唤的方式是以手挥舞茅旌向四方号呼。召唤生者魂魄的习俗,实际上是一个迎接“魂魄”的仪式。

与清明相关的传统节日是什么(以礼相见聊传统节日)(4)

随着招魂续魄的盛行,其仪式、道具也逐渐宽泛化。《诗经·郑风·溱洧》云:“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韩诗注》曰:“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楚辞·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干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可窥见楚人于暮春季节秉兰祓禊、招魂续魄。其中季春出郊为生人招魂续魄、祈求吉祥的风俗,在先秦时期尤以楚国最盛。

上巳

在表面上,上巳是嬉戏宴乐的节日,但己有如晋武帝所谓“非嘉事”者,祓禊要去除的灾厄即“非嘉事”,而且招魂也不免令人黯然伤感。《后汉书·周举传》载“永和六年酣饮极欢,及酒阑倡罢,继以《薤露》之歌,坐中闻者,皆为掩涕”。据晋崔豹《古今注》卷中《音乐》篇说,《薤露》为丧歌,出于田横门人挽横自杀所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之,亦谓人死魂魄归乎蒿里”,那么梁商在上巳酒酣倡乐之际,继以《薤露》之歌,其背后可能就根源于上巳招抚、哀悼、祭奠亡魂的民俗背景。

人们在花前岸边嬉戏宴乐时也没忘记那逝去的先祖,更没有忘记安抚和祭奠他们的灵魂,人间的宴乐也该让亡魂享用,所以上巳的饮食在给生人享用的同时,也有祭奠亡魂的用意。且不说上巳在嬉戏宴乐之际要招魂续魄,春节、中秋、冬至等很多节日在饮宴喜庆的同时,都要祭奠亡灵、拜扫祖莹,让他们也和生人一样得到酒食和娱乐的享受。可见卜巳的饮宴和招魂续魄并不矛盾,是相符相成的民俗事象,而且由这一习俗发展的直接变体就是扫墓。

与清明相关的传统节日是什么(以礼相见聊传统节日)(5)

三月上巳招魂续魄的习俗,在汉代以后发生了一些改变。“旁招以茅”变为清明节插柳枝于门,并且产生了清明时用艾团粉塑成与家人生辰相应的生肖象,或剪纸为生人招魂续魄的方式。为去世的先祖、父母和家人招魂续魄,则变为清明扫墓祭祖,有的地方则在祖坟上插柳枝,枝上缀着白纸条或布条,俗谓之“招魂蟠”。近世有些地区在清明节请僧在河边设坛打醮,祭享孤魂野鬼,对亡魂的招抚和祭奠,是上巳与寒食在历史的作用下融合的结果。

东汉末年寒食改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左右,约在二月末、三月初,而上巳亦在三月初,故两节往往重合,又因上巳与寒食只差几日,且附会了介子推之传说,扫墓的习俗也逐渐与寒食节交会。唐王建《寒食行》:“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可知,寒食已与上巳同时。唐以后,清明节逐渐成了一个融合寒食节与上巳节习俗的重要民俗节日,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一诗中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与清明相关的传统节日是什么(以礼相见聊传统节日)(6)

寒食

现代民俗学界五大核心领袖人物之一的江绍原先生指出:“风俗是生长的,它可以和另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而且与它一样古老的风俗混合在一起。它也可以自己长出新的部分来,而且新的部分往往把原来的一层降为次要的或说比较不惹人注意的”。上巳,寒食,清明的结合正好说明了这一点。纵观这三个节日的演变和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这么一条线索,即上巳节、寒食节式微的时候,清明节就从一个单纯的农事节气上升为一个大的节气,这说明清明节的产生,是借用了上巳节、寒食节的节期,除节期的借用外,清明节也借用了寒食节作为一个娱乐性、祭祀性节日的内核。

三者融为一体并最终选择以清明命名,也并非偶然,它寄托着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人们期待着现实的政治生活能像“清明”节气那样清洁而明净。宋代长卷《清明上河图》正是张择端以“清明”为画提名,目的在于称颂“太平盛世”。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