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关羽之死谁背的(关羽是怎么死的)
【导读】
关羽之死,极其悲壮,堪称小说《三国演义》里的“名场面”。
关羽,220年1月23日—2月21日间,在临沮县章乡南(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被孙权大将潘璋部将马忠捕杀。这是有明确记载的,不过也留下了千古谜团。
今天,我们就围绕“关羽是怎么死的?”这个需要破解的谜团,以“消失的马忠”为线索展开探讨和大胆推断。
【正文】
关羽死于马忠之手,这是确定的事情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被前来支援曹仁的徐晃击败,只好回军江陵。
在途中,陆逊任右护军、镇西将军屯驻夷陵,吕蒙任南郡太守驻江陵。期间关羽不断派遣使者前往吕蒙处,关羽军队家属大多在江陵,吕蒙让使者到城中传递家书,关羽军因此渐渐溃散。关羽至当阳西保麦城,败走麦城后,士兵继续逃散,关羽身边只剩十余骑。十二月(220年1月23日—2月21日间),关羽伪降,在城墙上立幡旗模仿人样,借机率数十骑出逃,一路突围至临沮县章乡南(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这就是小说《三国演义》中“败走麦城”的桥段。十二月关羽被孙权大将潘璋部将马忠捕杀,孙权将其首级送至洛阳曹操处。儿子关平、部将赵累亦于临沮被斩杀。
这一点从郦道元所作的《水经注》中能够得到验证:
漳水出临沮县东荆山。漳水东南流,又屈西南,迳编县南,县旧城之东北百四十里也。西南高阳城,移治许茂故城。城南临漳水,又南历临沮县之章乡南,昔关羽保麦城,诈降而遁,潘璋斩之于此。漳水又南迳当阳县,又南迳麦城东。
擒关羽,然后杀之?这恐怕不是历史的真相。
关羽死后,围绕他的身后事又引出了一段故事。出于转移矛盾焦点等的考虑,孙权将首级送给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安葬于洛阳,通常认为即关林。孙权将关羽身躯以诸侯礼安葬于当阳,即关陵,也称当阳大王冢。蜀汉政权则在成都为关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关羽墓,以招魂祭祀。后来,关羽故乡山西运城解州则建立了关帝庙,是为解州关帝庙,被认为是关羽魂魄归返之处。因此民间也称关羽:
“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乡”。
可是,这一切并没有结束。在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之后,作为获胜者的孙权对有功的部下进行了封赏,然而从封赏的有关人员来看,引出了破解“关羽是怎么死的”这个历史谜团的关键线索。
马忠去哪了?破解关羽之死谜团的关键关羽一死,孙权是受益者之一,他不仅夺回了荆州,还斩杀了卧榻之侧的劲敌关羽。于是,他对有功人员进行了嘉奖,潘璋因功拜固陵太守、振威将军,封溧阳侯;朱然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这很正常,因为当关羽准备向西奔向益州的时候,孙权的部署是这样的:偏将军朱然、潘璋在临沮截断道路。朱然和潘璋都是有功人员,当然要进行嘉奖了。不过,等一下,好像漏掉了一个关键人呢?谁?就是具体执行捕杀关羽父子和部将赵累的马忠啊!
对于马忠,《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对马忠做了记载:
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
马忠,无疑是有大功的,按照正常逻辑是要进行封赏的。可是这之后别说对于马忠的封赏了,就连他的事迹都从此不再现于史册。可以说,马忠,在正史中成了“流星一样的存在”而从此消失不见了。这也给罗贯中先生留下了巨大的创作空间。于是,在小说里,马忠,成了“蜀汉五虎上将终结者”。他,不仅捕杀了关羽,还射死了黄忠。不过,“求仁得仁”,他死于之前睡梦中杀害张飞的范疆和张达之手,算是得了报应。
前头捕杀关羽,后边射死黄忠,马忠,简直不要太得意了!
不过,马忠,“消失的马忠”,这很不太寻常!无论从马忠的职位还是他的功劳来看都不应该。
从官职上看,马忠是潘璋的司马。司马,东汉和三国时,三公及常设将军等所置属官。为统兵官员。秩千石、比千石,三国时为第六品或第七品不等。潘璋此前于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战中遏制逃兵有功,孙权十分赞许,拜为偏将军,领有百校,屯于半州。东汉武官仅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偏将军,属武官之中上阶级,秩二千石,第五品。周瑜最后的武官衔就是偏将军,吕蒙拿下荆州受封的也是偏将军。可见,潘璋的偏将军品级并不低,所以马忠任他的司马就可以理解了。
从功劳着眼,马忠是有大功之人。关羽,何等人也?东汉末年乱世中“国际知名”的“万人敌”。不仅是爱才的曹操和有识人之智的孙权,就连郭嘉和程昱等曹操的谋士,以及周瑜和陆逊等孙权的干将,对于关羽之勇猛有深刻的认知。可以说,对关羽“万人敌”的认知,又是各个阵营较普遍的。更何况,关羽此前已经得到了自称汉中王的刘备的充分授权: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都督荆州。从关羽的名称、职位和权力等各方面看,马忠捕杀关羽相当于“手刃敌酋”。更何况,马忠捕杀的还是关羽父子。这个功劳放在任何时代和任何阵营,都堪称大功一件了。
从官职品级看,马忠,没有不进入“传”的道理;从功劳着眼,马忠,没有不大加封赏的理由。可是,这两件事就是发生了,而且还是同时发生了,这,是不是很不同寻常呢?
我们再进一步说,即便不给马忠单独列传。但紧随潘璋列入传里也是完全可以而且应该的。这样的例子在《三国志》里有很多。《三国志》的体例是国别纪传体史书。纪传体,可以理解为“讲故事”。只要相关人物有比较值得写的事迹,哪怕品级不算高,仍然可以紧随主将入传。比如《董卓传》里的李傕郭汜、《吕布传》里的张邈陈登、《臧洪传》里的陈容、《公孙瓒传》里的鲜于辅阎柔、《夏侯惇传》里的韩浩史涣、《曹真传》里的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夏侯尚传》里的李丰许允王经、《崔琰传》里的娄圭孔融许攸,《诸葛亮传》里的董厥樊建、《刘封传》里的孟达,《宗预传》里的廖化,《张纮传》里的秦松陈端、《阚泽传》里的唐固、《孙登传》里的谢景,等等。品级不够高、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力低等,都不是马忠毫无记载的缘由。
马忠,同时还很不应该地“缺席”了仅仅两年之后的猇亭之战。此战中,振威将军领固陵太守的潘璋负责固陵方向的防守。具体部署,按照《中国历代战争史》的记载:
潘璋督诸军镇守秭归,将军陆议守巫,将军李异守巴山,部将刘阿守兴山。
夷陵之战,潘璋部首当其冲,其防守的每一个点都挡在刘备前进的道路上,这不正是武将证明自身价值的良机吗?
独不见马忠!在防守和之后的追击两个阶段中,潘璋都是首当其冲的。这对于武将而言无疑是立功的扬威的大好时机。两年前斩杀关羽、立下了赫赫威名的司马,却没有参与至关重要的一战,没有留下任何记录,这也不寻常。
马忠,消失了?马忠,去哪了?
由马忠的不同寻常的“消失”,我们可以发现“关羽之死”的不同寻常之处,这里是有蹊跷的。
纵关羽?擒关羽?杀关羽?孙权选的是哪一个?时间回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
吕蒙任征荆州大督,率兵西上,孙权亲自率军为后援。对于此次进兵,夺荆州,无疑是首要目标。然后就是关于关羽的。摆在孙权面前有三个选择:
选择1:纵关羽。就是放关羽西奔。这是最下策,无疑相当于放虎归山,以关羽的性格,大概率会反击荆州,给自己创造麻烦。从派遣潘璋与朱然截断关羽后路来看,孙权显然选的不是这一项。
选择2:杀关羽。借机除掉关羽,永绝后患。
选择3:擒关羽。擒获关羽,劝降、送还刘备和献予曹操,再做商议。
选择2和选择3中,对孙权最有利的无疑是选择3“擒关羽”,这对孙权而言转圜和发挥的空间更大。至少有以下三个收益:
其一 为己用。“万人敌”归于自己帐下,近者,对孙权而言是荆州之战的完美落幕;远者,无论是对于北面的曹操还是西面的刘备,有关羽为之冲锋陷阵,是力量和影响力的极大增强。
其二 还刘备。荆州的归属一直是赤壁之战后,横在孙权和刘备之间的芥蒂。之前归属刘备的三郡尽为孙权所有,刘备极有可能再次展开争夺。然而,送还关羽,表明了孙权“谋地不谋人”的态度和恢复友好的诚意。而且,无形中这关羽就成了人质,刘备再觊觎荆州,不能不考虑关羽的安危吧?
其三 献曹操。之前关羽的北伐“震动华夏”,逼得曹操一度想迁都。如果把关羽和被俘的于禁一并送还曹操,无疑是份量很重的“献礼”。对于强化与曹操的关系,在刘备来攻的必要时刻施以援手,无疑加大了砝码。
除了上述的分析,荆州之战的种种迹象也表明其实孙权选择的就是“擒关羽”。正因为如此,杀掉关羽父子的马忠功过相抵,给孙权制造了巨大麻烦,所以不仅没有封赏,而且从此被“雪藏”甚至“被过早提前退休”。
关羽失荆州的过程,当时,关羽确实已经无路可走了。
关于招降关羽、为己所用这一点,在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中是有体现的。
《蜀记》记载,孙权一度有意不处决关羽,将他留下做为应对刘备和曹操的战力;孙权近臣建言:
“野狼绝不可豢养,否则一定会带来祸害。曹操于活捉关羽后没有立即将他处斩,自取大患,后来受他反攻而甚至一度考虑迁都,主公难道忘记了吗?关羽万万不可活命。”
裴松之注则认为,按《吴书》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退路,羽至即斩,而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不可能不即时杀关羽,焉有时间议其生死。而南北朝时世人普遍认为关羽不愿投降而殉节。
其实以上无论是《蜀记》的记载还是裴松之的注解,还是南北朝人的理解都是有问题的,不足以为凭。
首先,《蜀记》的记载是不完整的。只记载了孙权和下属的第一轮对话。接下来孙权又是怎么说的?最后又是怎么决策的?孙权是如何给吕蒙下达任务的?都没有明确记载的。而“夺荆州,擒关羽”,至少是当时吕蒙和陆逊的共识。吕蒙对荆州觊觎已久,并向孙权献策。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讨魏将曹仁于樊城,留兵将守备公安、南郡。吴都督吕蒙意欲用计偷袭荆州,便称病前往建业。时年37岁的陆逊前往见之。如《三国志-陆逊传》所载:
“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
吕蒙为不泄露军情,假意称关羽是无法图谋的,不过吕蒙回到建业,吕蒙便推荐以“意思深长,才堪负重”、但“未有远名”的陆逊,权便拜逊为偏将军右部督,替代吕蒙的位置。可见对于陆逊的谋划,从孙权到吕蒙都是认可的。
其次,裴松之的判断有些片面。确实,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而且那时的通讯条件相对粗陋,不可能把“关羽被擒”的现场以图片、视频或语音的形式发给孙权,并请示处理意见。不过,如果事前有明确的任务下达,有具体的行动方针和目标呢?也就是说孙权和臣下的讨论,也有可能发生在荆州之战爆发前,是作战会议上围绕行动方针展开的探讨。
再次,南北朝人的理解有些想当然了。关羽,作为忠义的化身,是三国之后很久远才发生的事情。当时,文臣武将择主、跳槽是很普遍的。荀彧和郭嘉等人,先是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法正,先效命于刘焉刘璋父子,后服务于刘备。张辽,先后跟随丁原、董卓、吕布等人,后随曹操。就是关羽本人,也曾经投降过曹操,还立过战功。“殉节”,在乱世对人的约束力是很弱的。
清朝《三国演义》中吕蒙的画像。夺荆州时的攻心为上,堪称典范。
孙权对关羽的招降之心不仅体现在文献中,更有行动上的体现。吕蒙夺取荆州之战,很显著的特点是什么?除了趁关羽不备以外,更多体现了“攻心为上”。吕蒙入据城中,安顿关羽及其军队将士的家属,抚慰各军家属,又严令约束孙军士卒不得干犯城中百姓,更不能豪取强夺。关羽家中府藏的财宝,吕蒙皆令先行保存,待孙权到再讲。关羽引军欲回后方期间,在道路上数次派人与吕蒙相通消息,吕蒙每次都厚待使者,让他周游于城中,向前线士卒的家属致问或投送家书。就在关羽退走麦城的时候,还派人进行劝降。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吕蒙的“攻心为上”,在两年后就收到了回报。刘备进攻东吴的初期,武陵郡诸县各道民夷皆感念刘备的旧恩反吴投蜀,于是,刘备在秭归东北依山筑城自居其中以待荆州响应之人。但结果却是彼此失望,不见来者,之后才继续向东进军。
从最初的谋划到之后的执行,从孙权到吕蒙都有意招降关羽,所以,“纵关羽?擒关羽?杀关羽?”三个选项中,孙权选的是“擒关羽”,而非杀关羽。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捕杀关羽父子的马忠没有得到封赏,因为他把事情搞砸了,给孙权留下了一个极大的隐患!
推断历史现场:马忠之失 关羽之死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二月(220年1月23日—2月21日间),大雪纷飞之夜,北风狂吹,麦城西门打开了,有数十骑疾驰而出,向西而行,为首者正是关羽。当天下午,关羽很恭敬地送走了前来劝降的东吴人士,约定次日出城投降。待东吴人士离开之后,他却随即命人在城墙上立幡旗,特意嘱托要模仿人的模样。对于关羽的举动,左右都很默契而高效地配合着,因为这是他们刚到麦城时的约定。
经过一番疾驰,关羽等人已经离麦城很远了。打听路人得知,这在漳乡以南,属临沮县地界。在关羽等人人困马乏正要稍作歇息时,忽然间杀出一段人马,不用多想,这肯定是孙权的人马。转瞬间关羽这几十骑就被围在中间,这时有一人催马上前说到:“关将军,我乃潘璋司马马忠,奉都督之命在此等侯将军多时了。我家主公钦佩将军之勇,有意与将军共争天下,保江东之基业,特在江陵(孙权十月至江陵)侯将军晤谈。刀剑无情,我方人众,将军寡从,若有创伤追悔不及,将军人等可将手中兵刃交予手下士卒。”关羽对于场景是有预期和心理准备的,自麦城西行以来一路上颇为平静,这本就不寻常了。只是没想到吕蒙人等会于此地设伏。
其实,早在听闻南郡已失,折向麦城的路上,对于今天这个场景关羽是有过设想的:怎么办呢?是降?还是---?荆州已失,本来就已经有负汉中王的重托了。积蓄和准备了数年的北伐,最后落得个这个结果,实在没有脸面面对他啊!如果降了,自己和手下人的性命确实是保住了,可是自己的余生就要背负长久的愧疚,实在有损尊严。如果奋力一搏,又如何呢?即便人头落地, 那也只是一瞬间的事。长痛乎?短痛乎?想到这里,关羽仰天长啸,随即呼喊:“众人随我取义乎?”左右皆言“诺”!于是,关羽随即挥舞手中的两把环首刀(正史上并未记载关羽使用的武器,很可能用的是两把环首刀)向马忠砍来。马忠大惊失色,随即闪躲。这也难怪,马忠说话见关羽神情若有所思,原以为他会放下双刀投降,没想到居然会向自己砍来。躲过刀锋,随即呼喊左右,“获敌首级者主公有赏”。于是,双方展开了厮杀。其实,不用说,这完全是一边倒的,结果是很确定的。关羽在身被数十创后,已无力再举起双刀,气息也愈发微弱,他明白自己的大限到了!他勉强地倚在马背上,以最后的力气再次仰天而啸:“汉中王,来生投效了。”瞬间,一群兵士蜂拥而上,---。
如图的擒而后死,无论从哪个角度想,都是非常不明智的!
关羽,阵亡!
此时,身在江陵的孙权,焦急地等待着最后的消息。不得不说,他对吕蒙先前的谋划是非常满意的:心战为首,夺地为其;荆州要夺,关羽也要得。他刚刚得到捷报,周泰和韩当已经分别夺取了房陵和南乡,这荆州六郡及周边已经尽归自己了。唯一的悬念就是他关羽了。没错,如果能擒获关羽,就算他不效命于自己,无论是对面曹操还是刘备,手中都有了一张王牌。擒获关羽,万事圆满。同时,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年轻一代也成长起来了,这陆逊的作战计划就很周全。为了防范关羽走麦城,向上庸刘封方向奔跑。他命潘璋与朱然堵截于临沮至夹石间,如此安排,关羽插翅也难飞了!
数日后,孙权等到了他最不想要的结果:关羽,被马忠斩杀了。闻听消息,孙权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脾气了,“马忠,误大事矣!”边说边重重拍案。也许他觉得一句话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愤怒,于是,他又接着说:“他日西境战端再起,罪在马忠也!日后左右敢言马忠者,罪也!”接下来的日子里,孙权开始为极有可能到来的刘备的进攻做着准备。从此,马忠,在东吴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禁忌。
于是,刚刚大有斩获的马忠,就成了“消失的马忠”。
这很可能才是历史的真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