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作文月光下的遐想:写作指导月光下的遐想

写作:月光下的遐想

名师导学

1、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驰骋思绪和情感。

2、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写作指导

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遐想”,指悠远的思索与想象,月光及月光下的景物是进行“遐想”的源头,对月光下的景物的描写是本文必不可少的部分。写作时宜由眼前的月光或月光下的某一景物入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驰骋思绪和情感。要想写好这个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立意要深刻、独到。所谓悠远的思索,讲的就是立意的深刻周到。就是说,我们的思维不能停留在浅层的感性认识上,对生活的分析,不能表面化,要深入思考事物的内涵,做到见人之所规,言人之所未言。

2、构思要精巧、独特。文章的构思精巧、独特,这样才能达到“人人心中有,别人笔下无”的效果。怎样做到构思精巧独特?

3、抒情要自然、真切。写文章的目的就是抒发心中的感情,感情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何在文中体现出来?既可以直抒胸臆,又可以寓情于景,还可以融情于事,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月光。

满分作文月光下的遐想:写作指导月光下的遐想(1)

本次作文,可采用的思路大体上有:

1、联想寄托。诗人们在“月”中寄托了无限情感,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寄托思乡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兄弟之情。可就这些感情展开联想,讲述月夜发生的故事,如中秋赏月,元宵月夜等;或通过月景赞美生活,或与亲人游子联系起来,以此表达主题。

2、想象升华。关于月,中国古代有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如嫦娥奔月,天狗吃月等,可以从中取材,联系现实巧编故事。

3、变换视角。 以月亮的全体视角虚构离奇故事,表达深刻主题,创作出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文章。

满分作文月光下的遐想:写作指导月光下的遐想(2)

范文:

月是故乡明

夜,深沉而又恬静,一轮圆月从深黛色的天际冉冉升起,清澈的银辉洒向大地,洒向汩汩东去的汉水。

路上已行人稀少,不再似白天那样热闹嘈杂。窗外静悄悄的,只有小虫在低声吟唱。我抬头望着银盘般的月亮,忽然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诗像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拨动了我那根思念故乡的弦。

我的童年是在老家度过的。

曾岭——我的故乡,一个美丽的村庄,那里没有繁华热闹的商场,没有高耸入云的电视塔,没有宽阔平坦的水泥马路——但那松软的泥沙路至今仍使我回味无穷。

孩提时代,无忧无虑,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村子里捉迷藏,有时到汉水边体会一下游泳的乐趣,那么开心,那么让我难忘。皎洁的月光下,寻我回去的爷爷背着我,我的头在爷爷的背上晃来晃去,睡梦中都露出甜美的微笑。

上学后,每个夜晚,年迈的奶奶总是守在我身边。我演算加减乘除,用老师刚教的汉字纺织我童年的梦,奶奶就纳着千层底。记得那时大家都买鞋穿了,但奶奶仍然在纳千层底,一针针,一线线,密密匝匝,皎洁的月亮一定记得奶奶的每一针,每一线。

我读四年级时,爸爸转业了,当交警中队长。有了自己的窝,为了让爷爷奶奶“轻松”些,爸爸把我从老家接了回来。

那天傍晚,爸爸来接我时,一层层薄薄的暮霭徐徐升起,和袅袅的炊烟混为一团,笼罩在这小小的村庄上,那景致我不会形容,简直就是一幅水墨画。连坚强的爷爷都掉下了泪水,那一夜是农历三月十五,一定是个满月,而我却与爷爷、奶奶分开了。

到小镇后,我真怕夜晚,怕那静静的月夜。奶奶说:“树老怕枯,人老怕孤。”怎么未步入花季的我就已有这样的体会了?

作业完成了,月下,和住在交警中队的小伙伴们玩耍。不到十分钟,就会听到妈妈的叫声:“兰兰,回家吧,叔叔阿姨们难得有个安静的夜晚,让他们好好休息一下吧。”

爸爸是中队长,中队家属小院的家属对我很客气,但不知为什么,我总是怀念曾岭村的叔叔阿姨,怀念我老家的捉迷藏的伙伴们!

妈妈是卫生院护士,一周两个夜班,有时还主动给阿姨们代班,我有一种感觉,妈妈对她的病人比对我好,我未尝过妈妈送到学校的饭菜,而我跟她到医院时,总有病人夸她的菜做得香。

月光下,爸爸为了逗我开心,也常跟我嬉戏。但手机一叫,他又整装出发了。而我这时总是想:爸爸,你去处理的交通事故,每件都比你女儿重要吗?难道你不能让杨叔叔带人去,你留下来让我享受一回天伦之乐吗?

月亮慢慢升高了,仍是那么圆。月光如一泓泉水,依旧那么清澈。此时,我任凭思绪在那遥远的故乡驰骋神游。

爷爷,此时,您老人家说不定又趁着明朗的月光下地干活了,因为您常常这样。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也就是明月当空之时,您去浇地,不忍心把我这个孙子一个人放在家里,带着我一起来到田边。我站田头为您拿衣服和毛巾,望着您一桶桶从渠沟中拎水浇地,汗水从您那布满皱纹的黑黑的额上滴入水中。记得我曾幼稚对您说:“爷爷累了,爷爷要歇歇,我给爷爷擦汗!”您老人家笑咪咪地对我说:“乖孩子,爷爷有兰兰做伴,不累。”说完把我抱起。听见您的夸奖,我甜甜地笑了。后来不知过了多久,我躺在田头睡熟了,后来我总是想到:那天月光如水,是为我盖上了一床银被子吧!

想到这些,我不禁从心底发出感慨:月是故乡明啊!

点评:

月夜无眠,小作者回忆起童年时在故乡的生活,爷爷奶奶的陪伴,和小伙伴们的嬉戏场景,月下的种种开心和美好,都在笔端延展开来。月色如水,月光下的情景让人神往,这样的联想自然亲切,这样的感情真挚深沉,让读者不由得为这样的乡情而感动。本文语言优美,尤其是关于月色的描写,形象而细腻,使人陶醉在故乡那种特有的氛围中,久久不能自拔。

满分作文月光下的遐想:写作指导月光下的遐想(3)

月光下的遐想

夜空很蓝很蓝,最后成了墨一般的颜色,似深沉、神秘、典雅的墨色宝石,上面还有点亮盈盈的东西。哦,月亮出来了。

我坐在竹藤椅上,竹子还微微泛青,柔和的月光一泻而下,坐在月下仿佛淋浴着纯洁的牛乳。我闭上了眼,一切诗意的事物都和月儿连在一起。

月光·曲子

当莱茵河内点点星光的倒影织成斑斓的裙衣时,当皎洁的月光洒满了河畔的草丛时,当微风轻轻拂起洁白的窗帘时,透过窗子,贝多芬正端坐在钢琴前。他遥望远方,似乎在沉思,而指间却跳跃着美丽的音符。曲子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紧凑,时而舒缓;时而婉转,时而悠扬:时而欢快,时而悲伤。流水般的曲子飞出窗户,在莱茵河上飘荡。草丛中的精灵也沉醉其中,共同谱写了一曲《月光曲》。在月光下给酣睡的婴儿一份安谧,给多愁的游子一份慰藉。

曾记得,巍巍青山,潺潺流水,缕缕月光,幽幽琴声,伯牙与子期知音得遇。

曾记得,眼前一片黑暗的他,也许是对月光的渴望,松影筛阴之下,如镜的河水前,阿炳拉了一首饱含深情的《二泉映月》。

不知在多少个月夜下,又有多少曲天籁之音。多少情怀,多少知音。月光啊,你就是那根触动人们心扉的弦!

月亮·诗词

“烟笼寒水月笼纱”是杜牧的缕缕国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太白的豁然开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东坡的美好祝愿;“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孟德的豪言壮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淡淡乡愁……

月亮给中华璀璨的诗词文化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还记否?苏轼与友人在如积水一般空明的庭院内漫步,或吟诗,或饮酒,把松竹的影子幻想作水中的藻荇,品一份淡定闲适的心情。

还记否?辛弃疾看明月惊鹊,听蝉鸣蛙声,问稻花香,感丰收之喜。

月,古仁人见你忧国,游子见你思乡,有志者见你明志,文人骚客见你感慨颇多……不同的诗词,不同的人心,不同的风景。

月球·科学

曾几何时,嫦娥奔月还笼罩着我们童真无邪的心灵。时常,倚着绕了两枝牵牛花藤的小窗望月,幻想金碧辉煌的月宫,嫦娥舞动着清姿秀影……

而今,那一艘艘锃亮的飞船与卫星编织了少年的探月之梦,牵引着一颗颗“蠢蠢欲动的心”,乘上“神州五号”“神州六号”“嫦娥一号”,与嫦娥共赏天上繁华,与玉兔共叙夜话,听吴刚笃笃伐桂……

科技在飞跃,科学也在少年心中播下了将爆发出科学热情的种子。梦里,神秘的月球环形山、丰富的资源宝藏、生命的谜团悄悄地代替了儿时美丽的传说。

望着泛青的竹藤,明月依旧,我感怀于古今,自己多一份思考,或怀旧,或明志,或探索……

点评:

小作者的思绪由月光出发,畅游美妙的音乐世界,穿越古典的诗词文学,进入神圣的科学殿堂,天籁之音、诗情画意与严谨的科学融为一体,和谐自然,给人无尽的遐思。本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小标题设置为文章增添了情致,引用的多处诗词使文章更有韵味。

满分作文月光下的遐想:写作指导月光下的遐想(4)

关于语文学习,你还有哪些问题呢?欢迎留言评论。关注@非非老师讲语文,我们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语文干货##初中作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