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赖声川的戏剧创作和剧场艺术(独家专访9部剧作一次性给你)

动荡年代,一对逃亡的恋人被迫天各一方,男主在病危之际仍惦记昔日的恋人,渴望见上一面......

能干的渔夫发现妻子出轨,一次意外,让他偶然闯进了传说中“芳草凄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

论赖声川的戏剧创作和剧场艺术(独家专访9部剧作一次性给你)(1)

两个完全不搭调的故事,被安排在同一个舞台上演。这,就是赖声川的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以“戏中戏”的巧妙构思带给观众崭新的话剧视野。

1992年,刚拍完《东方不败》的“教主”林青霞受导演赖声川的邀请,出演了电影版《暗恋桃花源》中的云之凡一角。时年39岁的林青霞,出演18岁纯美的云之凡却丝毫不显做作。

2015年,23年后的林青霞已年过六旬,当她现身综艺节目《偶像来了》,与汪涵、何炅、谢娜同台搭戏再现《暗恋桃花源》片段,现实的岁月流转与戏剧的时光变迁融为一体,让观众感慨万千。

据了解,《暗恋桃花源》正式演出版本多达14个,堪称长演不衰的经典。

论赖声川的戏剧创作和剧场艺术(独家专访9部剧作一次性给你)(2)

1986年,赖声川凭借该剧获得了台湾文学大奖;1992年,他编导的剧情片《暗恋桃花源》获得第2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此后,赖声川的戏剧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十三角关系》《如梦之梦》《在那遥远的地方,一粒沙》《如影随形》《宝岛一村》......这些作品中,有源于平淡生活的真实触动,有跨越时间的情感变迁,有社会百态的纷繁多彩,形成了赖声川作品的独特标志。

日前,赖声川首次将自己9部剧作在内地结集出版,包括:《暗恋桃花源》《十三角关系》《红色的天空》《如梦之梦》《宝岛一村》《在那遥远的地方,一粒沙》《水中之书》《圆环物语》《如影随形》等代表作,一经开售便备受关注与热捧。

论赖声川的戏剧创作和剧场艺术(独家专访9部剧作一次性给你)(3)

为此,南方 记者专访了这位台湾话剧艺术家,让我们一起走进赖声川和他的创作世界↓↓↓

南方 :9部话剧作品集,为什么这个时候推出?

赖声川:其实早年《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暗恋桃花源》《圆环物语》《西游记》都在台湾出了单行本,后来1999年出了当时的全集——16部戏,白色的,盒装。之后新的作品也陆陆续续有出,包括精致大本的《宝岛一村》和《如梦之梦》。

论赖声川的戏剧创作和剧场艺术(独家专访9部剧作一次性给你)(4)

但在大陆,除了早年几部单行本之外,没有像这次比较有规模有计划地成套出版。这次缘分到了,就出了,希望大家能喜欢。

南方 :是对舞台话剧的一种补充吗?是否也是对您整个创作生涯的一个回顾和总结?

赖声川:可以算是一个回顾,但不能算是总结,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已经创作了39个原创戏剧,都是经过正式演出的作品。这一次的剧本集虽然看来庞大,但事实上也只有我整个作品的1/4。

论赖声川的戏剧创作和剧场艺术(独家专访9部剧作一次性给你)(5)

在这个时候出版,让我感觉很开心,因为我最近有些忧虑,关于国内原创剧本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剧场看起来蓬勃,但有多少戏都是引进国外的剧本,以至于有一次我碰到一个不是行内的人,在上剧场看了《如梦之梦》之后跟我说,“真的太好看了,请问这是根据哪部外国小说改编的?”她想买那部小说来读。这句话让我无言,也让我意识到国内原创剧本之少,大家对于原创编剧这个职业也不太重视。

论赖声川的戏剧创作和剧场艺术(独家专访9部剧作一次性给你)(6)

事实上,剧本就是一剧之本,我觉得这一次的剧本合集可以鼓励许多希望从事戏剧创作的年轻人。对我自己而言,大家对我的印象也可以慢慢转变,从纯粹的导演转为“编剧、导演”,也可以说是一个戏剧创作者,总之更能重视编剧这一块。

南方 :您的作品里有关于爱情、亲情、友情和社会的各种冷暖,并且整个基调是跨越时间和历史的思考。作品的取材和灵感主要来自哪里?

赖声川:认真地生活,感受生活中的一切。其实戏剧创作的真正功课不是任何技巧的学习,而是人生本身。

南方 :一直以来,您的话剧获得很多著名影视明星的青睐,林青霞、李立群、顾宝明、倪妮......众多美女和老戏骨们的精彩演绎,使得这些作品成为一个个自带流量的剧场IP,这是您起用明星出演话剧的原因吗?

赖声川:通常我们会看演员是否适合一个角色,同时也是因为缘分到了。事实上,我对大明星来演话剧的态度一向是开放的,但我的条件是,他必须能够胜任。多年来,我们与明星的合作总是愉快的,他们也能够得到在影视中无法得到的一些个人成长上的成就感。

论赖声川的戏剧创作和剧场艺术(独家专访9部剧作一次性给你)(7)

南方 :您的话剧台词文本似乎总是会带有许多隐喻,这算是您个人的一种创作特色么?

赖声川:哈哈哈,有隐喻吗?(笑)其实我有时候觉得我作品的最大特色就是没有特定的特色!我对戏剧的概念一向是开放的,我不去认为戏一定要怎么写,或一定要怎么演,不去定义什么叫喜剧,什么叫悲剧,是否喜中不能有悲,悲中不能有喜,我都不去界定,一切都看作品本身的特质以及我采取的形式。

在我的观念里,煽情未必是不好的,就如同一本正经说出一番大道理未必真的能够传达那些道理。一切根据自己想做什么,想怎么做。

南方 :一鼓作气地完成剧情创作,还是小火慢炖地细细琢磨,哪一种更符合您的创作习惯?看您微博还会不断更新#导演生活笔记#,所以您是一个喜欢记录生活的人吗?

赖声川:我的创作方式一直在改变,也因各自不同的作品有各自不同的写法,好比说《幺幺洞捌》,大约是3天就写出完整的剧本。有些就花比较多的时间,但一般来说,我的动作并不慢。

在最早期,我可以用半年以上来写一个剧本,以《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为例,那是跟演员密切合作,不见到演员就不创作的情况之下才会这样。但虽然我下笔的速度快,收集灵感是随时的长期工作。

论赖声川的戏剧创作和剧场艺术(独家专访9部剧作一次性给你)(8)

有时候我写完一个剧本,回头一看,才发现有些素材来自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的某一件事,或者最近看到的一个新闻,等等。就像我在《创意学》中说的,灵感需要一个仓库,在心中这个仓库藏满了这些有感觉的人与事与物,随时可被挑出来作为剧作的素材。

南方 :您有没有比较欣赏的戏剧话剧界的同行或者前辈?他们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去年您执导了曹禺先生的经典作品《北京人》,您怎么评价他的作品?

赖声川:莎士比亚、契诃夫都是我的老师。莎士比亚让我学到什么叫做天马行空,什么叫做平行结构,剧作家要如何在剧本的每一个角落把细节处理到完美,戏剧动作是如何从角色个性长出来的,等等,所谓人生如戏。契诃夫让我看到戏如人生,但这个“如”,并非一般人能体会的,是一种更无聊、更无奈、更随机的组合。

曹禺先生当然是大前辈,留下了很多动人的作品,尤其是去年我导他的《北京人》,让我真正地惊喜,让我感受到这个作品之伟大,之超越时代,之让人难以理解到他的庞大与细微。其实看到曹禺先生的《北京人》剧本,也给我莫大的鼓励,想到自己的剧本也要好好写,未来的世代才能够好好地去诠释与分析。

南方 :您和黄磊、孟京辉等几位老师共同发起乌镇戏剧节,同时,您每年回家乡就会带去一部话剧在县城里演,这种艺术家的出世和入世之间您是如何平衡的?您认为戏剧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赖声川:戏剧就是不能也不应该脱离生活,这就是我这几年许多行动背后的心理,希望戏剧艺术能够更普及化。我在上海的剧场上剧场,或乌镇戏剧节,或在我父亲家乡江西会昌的一些计划,就是这种想法的实际实践。我认为,在人们心目中,当看戏跟上馆子吃饭一样频繁,我们社会就真正的超凡,尤其是如果大家要看的目的不是纯粹为了娱乐,而是要求更多的时候。剧场可以是转化生命的场所。

论赖声川的戏剧创作和剧场艺术(独家专访9部剧作一次性给你)(9)

南方 :您在参加完央视《朗读者》节目后发微博感谢央视重视戏剧文学,那么在您看来,戏剧的当代发展会渐入佳境越走越远吗?

赖声川:如同我前面所说,目前社会对于戏剧活动是接受的,但是当代中国优秀的原创剧本还不多,或者可以说很少有原创剧本能流传下来。希望我的剧本集能够鼓励现在的创作者多写一些好的、可以传世的剧本。

南方 :您的生活和情感体悟,是更靠近哪一部作品?或者说,您的作品里是否也不可避免地带着个人生活痕迹?

赖声川:我不属于“自传式”作者,也不靠作品剖析或解决自己内在的问题,我的生活比较是可以提供给我创意的一种材料、方式,模式。

但其实在我的剧本中,如果你仔细去找,到处都是我生活中所碰过的人、事、物。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最近演出的《幺幺洞捌》中,威胁倪妮角色的邻居先生,其实是多年前我母亲亲自碰到过的体验。提到阿富汗巴米扬大佛也是这段时间我女婿曾经走访过,拍过照片的地方。对我来说,生活留下的都是素材,未必是非要宣泄的情绪。

论赖声川的戏剧创作和剧场艺术(独家专访9部剧作一次性给你)(10)

南方 :对于当下的话剧创作现状,您有哪些思考?

赖声川:前一阵子,一个国际刊物访问我,其中一个问题:“请问在中国,靠话剧编剧谋生的专业剧作家有多少位?”说实话,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感觉上好像确实很少。至少持续在工作,而不是偶尔出作品的剧作家真不多。

可能也因为华人世界持续不断发表新作品的剧作家实在不多,大部分人会把我当作导演,感觉好像导演也都会编剧,其实并不是,大部分都不会。当你的所有焦点在导演身上,看他怎么诠释这个剧,但是剧本从哪里来?

我们未来要走向创意之路,近年来全世界剧场导演重新诠释文本的尝试颇为显目,以至于原剧作以及剧作家容易被忽略。但没有原始剧本也就不可能有重新诠释或解构的机会。

看完专访,对赖声川的作品是否好感度直线上升呢?

《如梦之梦》/《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十三角关系》/《圆环物语》/《如影随行》/ 《红色的天空》/《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水中之书》,九部经典剧作首次内地集结出版,“赖式经典剧作”一次看个够!

论赖声川的戏剧创作和剧场艺术(独家专访9部剧作一次性给你)(11)

不知大家发现没,这套话剧丛书在包装上也很独具特色哦~

论赖声川的戏剧创作和剧场艺术(独家专访9部剧作一次性给你)(12)

壳面 裸脊锁线的新式精装,高级定制感扑面而来~在封面设计方面,采取老式话剧节目单的方式,带领读者重返剧院,找回一心一意上剧场看戏的心情~

【撰文】覃毅

【编辑】覃毅

【图片】由上剧场、中信出版社提供

【作者】 覃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