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为什么下过招贤令(汉魏时期举孝廉制度背景下的那些极限操作)

孝治天下,乃是我国汉魏晋时期的一个重要治国方针,一直到我国封建王朝末期,仍然是治国重要理论依据。

两汉,乃是我国发展历史上崛起最快速的一段时间,自汉元帝开始,汉朝全面推崇儒术,儒家思想迅速成为了王朝奠基。而儒家强调忠孝,这一思想也衍生到了选任官吏之上,为国取材自然要选用忠君之人,而如何体现忠君呢?于是就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思想,那就是孝悌之人便是忠君之士,那对于基层官吏,也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于是就采用廉洁程度作为标准,廉洁之吏则为好官,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汉代采用了举孝廉的选聘官吏制度。

魏武帝为什么下过招贤令(汉魏时期举孝廉制度背景下的那些极限操作)(1)

孝治天下

举孝廉,按照字面意思解释,就是推荐孝子廉吏。自汉武帝时代开始,举孝廉便成为了天下士子为官的正途,对历史影响颇为深远,甚至主导了东汉官吏选任制度。这件事情也在民间酝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孝义思想渗透到了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厚葬之风盛行,百姓为了展现自己的“孝”,在长辈去世之后,往往会举行盛大葬礼,将自家所有值钱的财产都给长辈陪葬,金镂、玉匣、檽梓、梗、楠成为世家标配,还要附上一些珍宝、偶人、车马,陵园广阔,封土很高,然后还需要结庐于长辈墓旁,守孝数年。做这么多,只是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比别人更加孝悌一些,这在当时是一件特别光荣且能引以为豪之事。

魏武帝为什么下过招贤令(汉魏时期举孝廉制度背景下的那些极限操作)(2)

孝悌

孝悌思想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着很深的影响,一直到现代,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所以离汉更近的魏晋时期,这一思想更是极为浓郁的,司马炎更是以孝治国,历史上著名的陈情表,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后世所收集的二十四悌、二十四孝也有很多是这一时期所发生的事迹。

今天,我们就聊一聊,举孝廉制度大背景下,民间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极限操作。

魏武帝为什么下过招贤令(汉魏时期举孝廉制度背景下的那些极限操作)(3)

卧冰求鲤

1、卧冰求鲤

这是一段关于“孝圣”王祥的故事,王祥,乃是东晋南朝时期鼎鼎大名的琅琊王氏崛起阶段的关键人物。而王祥之所以能在仕途平步青云,得到晋武帝重用,乃是因为其孝顺的品行天下皆知。

王祥乃是东汉末年出生,跨越东汉、曹魏、西晋三个朝代,其年幼时,正值汉末到三国之间诸侯混战的年代。百姓生活艰苦,王家虽然在琅琊地区算得上是名门望族,但是生活也比较艰难,很多时候甚至需要逃离青州避难。

王祥母亲薛氏早亡,继母朱氏对他不好,而且常在其父王融面前说王祥的坏话,日子久了王融信以为真,对王祥也有了些反感,经常安排年幼的王祥做一些脏活累活,比如清理牛圈、羊圈之类的苦活。

但是王祥面对如此情形,非但没有抱怨,反而反省自己,是不是哪里没有做好,引发了父亲和继母的不满,反而对父亲王融和继母朱氏更加恭谨。父母生病,王祥都衣不解带地贴身伺候,亲尝汤药,尽心侍奉,直至父母痊愈,很快,王祥的事迹便为乡里称赞。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王祥得知后便去河边想办法捕鱼,但是天寒地冻,河面都已经冰冻了,尚年幼的王祥毫无办法,只能赤身裸体躺在冰上,用身体的温度去融化河面的冰,最终在冰面上融化出一个大窟窿,鲤鱼主动从洞中跳了出来。后来,继母想要吃烤麻雀,王祥没有办法抓麻雀,只能编制一个竹网,日夜守候。后来麻雀自动飞入网中,王祥得以侍奉继母。

因为这些事迹,王祥之名遍传天下,卧冰求鲤也成为了千古美谈,王祥因此荣登“孝圣”美誉。

魏武帝为什么下过招贤令(汉魏时期举孝廉制度背景下的那些极限操作)(4)

哭竹生笋

2、哭竹生笋

此典故亦收录于二十四孝中,主人公孟宗生于汉末,活动于三国时期,主要生活在东吴。孟宗,本是湖北江夏人,因仁孝之名被起用为官,累官至吴国司空,乃是当时东吴朝廷重臣。

孟宗身世不好,虽然也是士大夫阶层,但是因为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母亲年老多病,十分想吃笋羹,可是时值寒冬腊月,春笋尚未长出,孟宗不得已,日日坐于竹林中抱竹痛苦,或许孝心感动上天,不久后在其身旁的土地上竟然生生长出了数棵竹笋,作羹奉母,其母食毕疾愈。

3、扼虎救父

故事的主人公名为杨香,晋代一女子,河南沁阳人,相传其14岁时,随父亲于田间劳作,突然一头猛虎黯然出现,估计晋代生态环境很不错,老虎随处可见。其父亲被老虎一下扑倒在地,眼看就要有生命危险,杨香手无寸铁,临危之际,悍勇上前,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一跃而起,跳到老虎身上,以双臂扼住老虎咽喉,死活不放手,老虎见状,不得已,强行挣脱开杨香,悻悻逃走了,其父得以脱离虎口。

魏武帝为什么下过招贤令(汉魏时期举孝廉制度背景下的那些极限操作)(5)

笼负母归

4、笼负母归

鲍出,东汉时期,京兆府新丰人,大约在临潼附近。乃是东汉至孝之人,相传鲍出乃是一壮士,英武过人,再加上在乡里特别孝顺,所以颇有名声。有一次他的母亲被强盗掳走,鲍出随即操起农具便追了上去,勇斗数名强盗,解救了母亲和同村老妇,然后第一件事就是叩头请罪。

后来,因为战乱,关中地区盗匪横行,鲍出带着母亲到南阳避乱,一去多年,待战乱平定之后,鲍母思归心切,想要落叶归根。然其时母老,难以远行。再加上长途跋涉,坐轿子又颠簸不已,其母很难忍受舟车劳顿。于是鲍出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于笼中,鲍出一路轻摇慢步,毫不颠簸地背着母亲走了上千里,回到了故乡。

魏武帝为什么下过招贤令(汉魏时期举孝廉制度背景下的那些极限操作)(6)

卖身葬父

5、卖身葬父

卖身葬父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就耳熟能详了,因为这件故事的主角还有着另一段传说,主角名为董永,东汉人,其与七仙女的故事被民间话本和剧本描绘成天仙配,流传数千年至今。

董永乃是东汉人,少年丧母,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其父多病,董永很小就下田劳作,四处打零工赡养父亲,在当时名声很不错。后来董永父亲病逝,但是家贫如洗的董永没有钱葬父,在东汉奉行厚葬的时代,没有能力安葬自己的父亲,会被视之为不孝,于是董永就卖身为奴,将所得银钱全部用在了安葬父亲这件头等大事之上。

魏武帝为什么下过招贤令(汉魏时期举孝廉制度背景下的那些极限操作)(7)

闻雷泣墓

6、闻雷泣墓

王裒(pou),魏晋时期山东城阳营陵人氏,出身名门,其祖父乃是东汉九卿,郎中令王修。其父王仪也是曹魏朝廷要员,因为忠臣不事二主,王仪不愿意投靠司马氏,最后迁怒司马昭而被大权在握的司马氏所杀。而王裒自然继承父亲遗志,不事西晋,隐居乡野为学者,朝廷几番征召都被其拒绝了。

王裒至孝,在当时名声极重,相传其母去世后,他就在父母的坟墓前结庐而居,读书教人。时常扶着坟墓之侧的松柏哭泣,以至于松树枯萎。其母亲生前害怕打雷,所以每到打雷之时,王裒必到其母墓前,安慰其母不要害怕,其会一直陪在旁边直到天晴,和其母生前所作所为没有任何两样。

魏武帝为什么下过招贤令(汉魏时期举孝廉制度背景下的那些极限操作)(8)

孝悌仁义

7、伯俞泣杖

相传汉代大梁,也就是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住着一位孝子,名字叫韩伯愈。其母亲对他管教甚是严厉,每有小过,辄杖之,伯俞跪受无怨,从来都没有哭泣过。但是直到有一天,韩伯愈在被母亲杖责之后,痛哭流涕。其母觉得奇怪,就问道:“以前每次责罚你,你都是欣然受罚,从来没有哭过,今日我并没有加重力度,为何你会痛苦不止呢?”

韩伯愈伤心地回答道:“以前孩儿犯错,母亲责罚我,我虽然身体痛,但是感受到母亲身体健康,心里实则欢喜。但是今天,母亲责罚孩儿,孩儿感觉不到以前的疼痛感了,想来是母亲逐渐年长,体力衰退,一想到母亲您可能会离我远去,就内心伤悲,故而痛哭流涕。”

魏武帝为什么下过招贤令(汉魏时期举孝廉制度背景下的那些极限操作)(9)

郭巨埋儿

8、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隆虑人,也就是今天河南林州市人,原本家境殷实,但是其父亲去世后,他把遗产分成了两份,给了其两个弟弟。而且将母亲接到家中,独自奉养,极其孝顺,闻名乡里。

因为一家人劳动力少,以至于家中逐渐贫困,郭巨妻子还生了一个儿子,郭巨母亲对孩子很好,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当孩子长到三岁,饭量渐长,郭母所食饭菜就越来越少了,对此郭巨心怀不安,认为自家家境,养这个孩子,必然会影响侍奉母亲终老,于是和妻子商议,孩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然后郭巨就去挖坑准备忍痛埋掉自家孩子,当郭巨深挖数尺,却挖到了一坛黄金,上面刻有一副字,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然后郭巨一家过上了美满生活,当然这个故事也引发了另一种猜疑,郭巨为了侍奉母亲,而选择去田里盗墓,毕竟汉魏厚葬,坟冢财宝很多,郭巨而为了掩人耳目,而编造了这么一个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