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最早的布是什么布(你永远可以相信古人)
《捣练图》局部 本色葛纱(明),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夏朝最早的布是什么布?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夏朝最早的布是什么布
《捣练图》局部
本色葛纱(明)
葛纱道袍(明)
竹衣
现代古装剧中,似乎没有季节的概念,哪怕是炎炎夏日,剧中的男女主们依旧是穿得严严实实。更有演员发微博称,在横店拍完戏,戏服里的汗可以用拧的……假如古人看到这一幕,估计要笑死,毕竟人家的夏装花样多,面料更丰富。
葛布
物美价廉,畅销千百年
说起古人的夏装面料,第一个出场的必须是葛布。葛布的原材料当然就是“葛”啦!它是一种多年生蔓草,其茎蔓里的纤维可以用来作衣布的原材料。《诗经》中,也有不少诗句提到了“葛”,如“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葛生蒙楚,蔹蔓于野”“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絺兮绤兮,凄其以风”等等,可见在先秦时期,采葛制衣就是古人的日常劳作。
不过,想要得到一块葛布可不容易,它必须经过采葛、浸葛、煮葛、晒葛、绩葛、织葛六大步骤才能完成。在制作葛布的过程中,古人还要根据纱线的粗细来给葛布分个等级,就跟现代人衣服水洗标上的A类B类面料一样:最高端的葛布称“绉”,细薄的葛布作“絺”(chī),粗厚的葛布为“绤”(xì)。所以,“絺绤”也指的是葛布。
葛布最大的优点就是质地坚硬,清爽透气,而且吸湿的功能特别好。夏天穿在身上,一点都不闷,所以它还有一个别名,叫“夏布”。这么舒服的葛布,自然是夏装面料中的畅销品,而古人也是极尽所能做出各种款式来。普通老百姓通常会选择价格低廉的粗葛布来制作夏衣,于是粗葛布除了被做成袍子外,还被做成短袖,甚至是无袖装。遇到没有什么“偶像包袱”的人,他们干脆洒脱到底,只穿一件葛布做的背心,在家中或是山林里,直接袒怀穿,凉快为上。
大概是这类洒脱的人给予了灵感,葛布也常被用来裁剪成内衣贴身穿,但大多用的是细葛布。相较粗葛布,这种细葛布颜色特别亮白,织成的葛衣轻薄透气、吸湿排汗,简直就是面料中的黑科技,于是细葛布也成为皇家贡品和贵族用品,甚至用它来作为高温补贴。
杜甫在39岁那年的端午节就收到过这样一份奇特的“高温补贴”,为此他还写了首《端午日赐衣》:“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古人生活向来很有仪式感,换夏装都要挑日子,端午节就是换上夏装的好日子。从诗句中可以看出,杜甫得到的这件葛衣,非常轻薄,且香软透气。要知道,彼时的杜甫正留用在集贤院,等待分配官职,但这一等就是四年之久,平时连朝廷俸禄都没有,而在端午节这天却得到了皇帝赏赐的葛衣,杜甫肯定要感动得热泪盈眶。
也许杜甫对葛衣的赞美有感动的因素,可比他时代稍晚点的杨巨源也写了一首《端午日伏蒙内侍赐晨服》夸葛衣:“彩缕纤仍丽,凌风卷复开。方应五日至,应自九天来。在笥清光发,当轩暑气回。遥知及时节,刀尺火云催。”杨巨源描述得更浮夸了,他说只要把葛衣放进柜子里就已经很清凉了,夏天的炎热也会因此而消散。葛衣轻薄到什么地步呢?在风中就可以自然舒展开,飘逸感立刻提升了八个度。
可见,葛布作为夏装面料,那是物美价廉,难怪会畅销千百年。
麻布 竹纤维 木芙蓉
特殊面料,特别感受
在古代的夏装面料中,葛布已经做到了物美价廉,但还有相对性价比更高一些的,那就是麻布。麻布的原材料就是草本植物“麻”。自汉代起,麻就被大规模种植,又因为全年生长,原材料容易获取,所以麻布的成本极低,深受平民百姓的欢迎。
不过相比于葛布,麻布的舒适度稍逊一些,显得有些粗糙,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夏装面料的大咖。麻布纤维密度比较小,在制成夏装的面料后,有很多透气孔,所以穿在身上吸湿排汗,清凉干爽。古代劳动人民劳作的时候,尤爱穿麻衣,于是制作麻布也成为古人的日常。《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中就描述了古人沤麻的情景:“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可以沤纻(zhù)……可以沤菅。”
葛布有顶配“绉”与“絺”,麻布当然也有。据《说文解字》载,中国汉代麻纤维的利用大体有四类:大麻纤维、苎麻纤维、苘(qǐng)麻纤维、蕉麻纤维。其中以大麻与苎麻为主,苘麻利用度相对较少,蕉麻更多是作为民族特色。古代平民老百姓多穿大麻,苎麻的原材料与制作成本都高,所以售价也极高。
说起苎麻,现代人并不陌生,这两年不少服装品牌都推出了苎麻面料的夏装。一件不起眼的苎麻衬衫至少要三四百块,对此古人表示:这钱你花得不冤。作为麻布中的顶配,苎麻的纤维非常长且结实,素有“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的美誉。《晋白纻舞歌诗》中也赞美道:“质如轻云色如银,爱之遗谁赠佳人。制以为袍余(另一说法为“馀”)作巾,袍以光躯巾拂尘。”轻薄亮白的苎麻还曾被历代列为贡布,成为了皇室与达官显贵们夏装面料的心头好。
既穿不起苎麻,又不愿“委身”于普通的麻布。据《广东新语》载,古人在纠结之中,发明了一种用特殊面料制作的夏装:竹衣。竹衣听起来有点像把凉席穿在身上的意味,没错,它的原材料就是竹子,不过选用的是细竹管或竹篾。古人的编织能力极强,他们将细竹管与竹篾编织成布料后,再根据人的体型稍作修改,制成了小背心的款式。这种竹衣贴身穿,既透气又隔汗,所以竹衣还有一个名字:隔汗衣。
既然能把凉席,哦,不,是竹衣穿在身上,那么还有什么是不能穿在身上的?古人在热到忍无可忍之时,一拍脑袋,又发现了木芙蓉。古人将木芙蓉茎皮中的长纤维提取出来,析皮捻线后,织成了细布,于是将其称之为“芙蓉布”。
大概是从竹子、木芙蓉中得到了灵感、勇气以及自信,生活在苏州一带的古人又发明了一种黄草心布。与葛布、麻布、芙蓉布的制作程序类似,古人将一种黄草梗芯中的纤维提取出来,再析丝捻线织成布。据《广东新语》中描述,这种黄草心布的成品与丝罗一样洁白精细,它清透到除了被用作夏装的面料外,还可以用来缝制蚊帐,充当窗纱,甚至还可以用来作灯笼上的罩纱。
看来古人在开发植物纤维这件事上,脑洞极大,勇气极佳。想必这特殊的面料,必定会在夏日带来特殊的感受。
醒骨纱 实地纱
想要凉快,男女皆得穿上“透视装”
古人为了夏装面料的物美价廉,可谓是煞费苦心,但想要制作出高端的面料也不容易,毕竟花钱谁不会?想要高大上,还要有创意,这才难。
当然,古人的智慧从来不会让你失望。除了葛、麻、竹、木芙蓉、黄草心以外,古人又瞄上了芭蕉。据《清异录》载,在五代时,江西临川、上饶的匠人发现芭蕉可以制成布料,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他们开发出了一种合成布料。也就是说,这种布料不再只是单一的植物纤维。
古人将芭蕉的茎丝抽离出来后,与价格昂贵的蚕丝捻在一起,形成长丝,再用这种合成的长丝织成轻纱,简直就是“夏月衣之,轻凉适体”,这便是蕉布,亦称蕉纱。古人觉得这么好的纱如果只有这两个名字那就太亏了,于是又给它取了一个清凉而又诗意的名字:醒骨纱。
醒骨纱上市后,一度受到了追捧,当时的时尚博主用它来制作外衣,长的称“太清氅”,短衫则为“小太清”。在古代,醒骨纱可是很上台面的礼物。据史料文献记载,明代的严蒿被抄家时,抄家单子里就提到了一匹大红妆花斗牛蕉布,可见醒骨纱在当时已量产。醒骨纱的好处是轻薄透气,但它也是最早的“透视装”。古人夏日在家闲居时,通常都是直接穿醒骨纱做的衣服。《金瓶梅》中就曾经描写李瓶儿在家中穿着这种醒骨纱的衣服,结果在日影下,她雪白的肌肤以及身形的轮廓可以清晰地显现出来。
除了醒骨纱以外,以天然蚕丝织成的纱也是夏装高端面料的首选。在唐代,这样的蚕丝纱衣被称为生衣,因为生衣免去了捣练这一环节,面料的经纬较为稀疏,形成了透气的小孔,因此散热排汗的功能非常好。关于生衣,还有一个非常感人的友情故事。在元稹被贬到通州后,白居易担心元稹被热死,于是送了一件纱衣给元稹,他在《寄生衣与微之,因题封上》形容那件纱衣:“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长衫与裤子都是用轻纱做的,如雾如云。元稹收到这套衣服后,颇为感动,后又回赠了白居易一匹绿纻丝纹布和轻容纱。
此外还有实地纱,这种纱的孔隙非常稳定,它在普通的绸缎绢上用孔隙形成图案,所以就被称作“实地纱”。在《红楼梦》中,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时候,平儿交给她的衣料中就有一块“实地子月白纱”。不过实地纱一般都是在初夏穿,到了盛夏,古人就要换上没有什么图案的“亮地纱”。毕竟热都热死了,还管什么花样图案!
不过又怕热又想臭美的也大有人在。纱这样的透视装,古人为了仪容仪表自然不会在正式场合穿,就算穿,也会穿件密实的袍服作为内搭,但这样穿纱还有什么意思,照样得热死。于是崇祯皇帝的宠妃田贵妃发明了一种特别的夏日穿纱法,在现代看来仍不过时。据说这位田贵妃命人用各种彩色绢罗剪成花叶,然后再缝到纱衣的面上,形成了精美的花鸟纹样,最后在纱衣下穿一件与纱衣花样色彩相对应的薄长衫。整套服饰看起来虚实相生,相比层层叠叠的穿法,那是要凉快许多。
为了在夏天穿上面料轻薄的夏装,古人算是耗尽了心力。当我们现代人在商场看到苎麻、竹纤维、桑蚕丝这些面料时,还真的要感谢古人的这些发明创造,同时也要把古人穿衣环保的理念传承下去。
文并供图/金陵小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