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康震谈纸上得来终觉浅(诗词大会上的康震因)

由于年代的久远,后人对前人写下的诗词,总会给出不同的解读。至于究竟谁对谁错,前人也无力站队表示支持。

如此情况下,争议在所难免,就像诗词大会上的抗争。因“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诗的图像,竟引起专家质疑。

这让人不禁怀疑,难道他真的错了?

诗词大会康震谈纸上得来终觉浅(诗词大会上的康震因)(1)

《山行》之景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这首诗,相信很多人都比较熟悉。哪怕某一瞬间背不出全文,也能通过一两个字眼提示,从而完善全诗。

尤其是看到相关景色的时候,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描述也会显得自然。无他,只因这首诗实在太过出名,对秋景的描绘也太过生动形象。

可就是在景象的表达上面,某位专家却对康震表示质疑:即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究竟应不应该是诗人坐在地上欣赏秋景。

诗词大会康震谈纸上得来终觉浅(诗词大会上的康震因)(2)

这里面分为两种不同的认知,康震及其支持者认为,人们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相关情景是,人物动作坐与不坐,其实并没有太大关系。

诗人坐在地上、石头上观赏秋色美景,都没有什么问题。重要的是霜月红于二月花景象。

只要能够将主题表述明确,方法和形式又有多大关系呢?

可反对者却认为,这样的方式实在不妥。小学语文课本上就有过解释,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字,侧坐于“原因、因为”的解释。

诗词大会康震谈纸上得来终觉浅(诗词大会上的康震因)(3)

换句话来说就是:我(诗人)因秋天的景色太过美好,所以停下马车,静静地欣赏美景。

从这一处看来,专家对康震的质疑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只是今人似乎忽略了两个问题:意境的表达以及诗词大会上的实际情形。

首先是在诗歌意境的表达上,哪怕将前人提及的“因为”当作“坐”的解释,也完全不妨碍诗人坐着欣赏。

诗词大会康震谈纸上得来终觉浅(诗词大会上的康震因)(4)

想要强行将“因为”两个字表现出来,未免有些强人所难。在秋天美景之前,无论是坐着欣赏还是站着欣赏,区别真的有那么重要。

更何况,“我”因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选择了坐下来欣赏,也毫不冲突。就这一点而言,专家甚至显得强词夺理。

此外,就诗词大会上的实际情形来讲,彼时节目组邀请康震绘画《山行》,让观众猜出诗名。

这是属于康震个人的理解,和专家又有多大关系?即便文人相轻并相互质疑,也不该踩一捧一。即便真的打击了他人,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

诗词大会康震谈纸上得来终觉浅(诗词大会上的康震因)(5)

群众的眼睛雪亮,也不会因为一两句流言而左右。

选择认可或者反对,都由观众自行推断。可以将个人的解读拿出来和康震进行友善讨论,何须以指责的态度去教诲他人

儒家圣人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行安排在别人的身上。那么不认可的事情,是不是也不能强行要求他人点头呢?

就像如今人们在了解这件事情的时候,同样不用带着认同谁,反对谁的态度去看待问题。只需要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自行判断即可。

诗词大会康震谈纸上得来终觉浅(诗词大会上的康震因)(6)

古诗的理解

中国古代诗歌之丰富,令全世界为之震惊。其中惊才艳艳、宛若天成的诗句,更让人至今流连忘返。

甚至哪怕其中字眼,也会让人咀嚼许久。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字,连贯而生动、形象而自然。倘若换了一个别的字,反倒是少了一丝神韵。

又像每个人都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寻常人大抵只能想到春风又“到”,春风又“吹”。可仅仅一个“绿”字,便不知道高明多少倍。

诗词大会康震谈纸上得来终觉浅(诗词大会上的康震因)(7)

《山行》的整体行文是欢快的,虽是描写秋天景象,却看不到一丝悲伤。就好比诗人刘禹锡所言诗句: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样美好且欢乐的场景,竟然让后人争论不休。也不知原作者杜牧要知道了这件事情,是否会感觉哭笑不得。

倘若先生真要是出现到现代社会,或者出现在争论中心,大概也只会说一句:我解释了自己停车原因之后,可没有说过会站着还是坐着。

诗词大会康震谈纸上得来终觉浅(诗词大会上的康震因)(8)

文化人不相互讨论各自认识,寻求更好的答案,反倒出现这些莫名其妙的争论,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由此可见,古代诗歌的美好,欣赏永远大于争论。前人留下丰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人更应该珍惜才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