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营收额(Costco首店年销20亿)
有市场人士告诉《商业观察家》,自2019年中进入中国后,Costco中国首店开业年份的销售业绩在22亿-24亿元左右水平,2020年整年的销售业绩在15亿-16亿元左右水平,销售下滑主要受疫情影响,比如对门店客流限制等。到2021年的当下,从目前的经营情况来看,2021年,Costco中国首店销售业绩可能会回升到20亿元左右水平。
一
上海
《商业观察家》一直在关注Costco中国业务进展,也重点关注仓储式会员店于上海市场的表现。
从目前情况来看,开设于上海的Costco中国首店是一家明星店,业绩水平应该会进入到“3亿美元俱乐部”。
上海市场则领先中国其他城市一步,一般来讲,上海商业潮流大致会领先像南京这样的二线城市5年时间左右,也就是说,Costco上海市场的培育、成功与基础夯实,再凭借上海的辐射能力,可能让其在3-5年左右时间具有向更下沉的二线市场铺开的机会。从目前Costco已披露的开店计划看,杭州、南京等二线城市的开店计划似乎也都定在了2022年到2023年左右。
目前,上海市场也是仓储式会员店最活跃的市场之一,上海拥有数量庞大的中产家庭——会员店目标用户。这让市场内的主要几大玩家都在加大对上海市场的投资布局力度。整体把市场做的比较热。相对应的,它们也等于是合力在把仓储会员店的市场规模快速做大。
除了Costco上海二店已选好址马上要开外,山姆会员商店刚刚开出了其全球最大的旗舰店,也是上海市场的第三家店。到2022年,山姆则还将于上海开出2家新店,使得上海门店总数达到5家。
本土最有潜力的竞争者之一——盒马X会员店也在大幅拓展上海市场。盒马创始人侯毅告诉《商业观察家》,到2021年年底,盒马X会员店将会于上海开出6家店。
可以说这一波仓储会员店市场的发展热潮得益于疫情的加速作用,中高端收入者对健康、安全的需求增长,带来会员店市场扩容。
也可以说有龙头带动效应。
作为仓储式会员店的全球头牌企业,Costco进入中国也为整个实体零售行业带来了新的兴奋点,提升了市场活跃度。如果没有这样的兴奋点,实体零售业整体有可能会更糟。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就像特斯拉进入中国把电动车市场带热,吸引海量资金入场、大量企业宣布造车、地方政府热情升温,以及产业链成熟度向前大跨一步一样。Costco进入中国也有这样的效果,大量企业及资金入场了,市场热度很高教育了大量用户,对消费升级的拉动作用很好,用户对会员店形态的接受度提升,地方政府对实体零售业的热情上升(低成本物业供给增多),以及供应链水平也是在配套提升中。
二
Costco
鉴于目前会员店市场的扩容与升温,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会员店市场当下主要的几路玩家优劣势如何,谁会是最大的潜力股。
此篇重点谈Costco。
《商业观察家》认为,Costco的优势体现在四块。
1、效率化水平更高。
仓储式会员店做的是精选品项做大单品采购量,通过大包装形态售卖的“批发超市”形态。
品项不多,过万平米面积的门店只经营3000-5000支sku,相比大卖场门店动则2万支sku经营规模大幅减少,它需要做大单品采购量创造出更好的成本效率价值。在此基础上,再平衡兼顾目标用户需求。
这种形态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群的需求,以及目标用户群的一部分生活需求,它不可能做得太全,太全就无法带来规模优势,无法保证效率。
所以,仓储式会员店的最大价值和特点是提升了零售业的效率化水平。精选、减少品项就是提升效率,效率水平达不到肯定是做不了精选品项的。
按目前各家企业于全球市场的品类集中度表现看,Costco还是效率化水平最高的。
一些市场人士对《商业观察家》称:“Costco整体的商品池(有多少种商品)很少,只有2万支不到。山姆大约5-6万,麦德龙则大约在4万支左右。相对于其他几家企业,Costco更集中,是集中VS分散的竞争。”
2、团队。
Costco中国大陆市场,是由中国台湾团队在负责运营。
这也被很多市场人士认为是Costco的很大优势。
“台湾人更了解大陆人。随着时间的推进,Costco在本土化层面,有可能会表现得更好。”
3、品牌价值和辐射能力。
在仓储式会员店赛道,Costco品牌最具价值和影响力。这背后得益于其的品牌营销能力和品牌体系化建设。当然,历史口碑和高品质标准的供应链体系、售后体系也是品牌支撑。
这样的品牌能力会有很强的市场辐射能力。
4、全球供应链和美式文化张力输出优势,竞争者少。
Costco在中国其实是没有多少竞争者的,表现在两块。
一是,仓储式会员店投入高,要重投入架构供应链再开店,切入的消费场景门槛高。所以,其与中国百万级的夫妻店、菜市场,甚至一般超市区隔开来了,不构成明显的竞争关系。尤其是夫妻店,像过往的超市经营、便利店经营,它们面临的最大竞争对手其实是夫妻店,它们中的很多都竞争不过夫妻店,并没有与夫妻店完全区隔开。
另一块是,仓储式会员店做中产阶级家庭市场,在中国售卖的是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的第一次”。Costco代表的是美式西式文化和美好的生活方式,输出了文化张力,并为此构建了一套全球化的供应链体系。当下,Costco也主要是以进口品项为主要经营。
这就决定了Costco在中国是没有什么竞争者的,唯一同类型的竞争者是山姆会员商店。其他企业提供不了这样的文化张力与具有同等级的全球供应链水平。
进口品项、西式文化则更容易做差异化。中国是制造大国,要基于本土品项做差异化是比较难的,这就构成了Costco的竞争优势。
在美国市场,以Costco大本营——加州为例,Costco门店客流其实主要是拉美裔和华裔等亚裔“新移民”,黑白“老移民”客流占比其实相对不多。这也为Costco在中国市场带来了更强的辐射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至于为何华裔和拉美裔客流比较多,《商业观察家》认为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新移民很多都是大家庭,根据一些人口调查数据显示,新移民出于安全感等因素原因,更倚重家庭带来的保护,一些国家的数据显示,新移民女性的生育率是明显高于本国“原住民”的,平均会多生出一个左右小孩(但二三代移民跟原住民的生育率水平就趋同了),而家庭消费市场是仓储式会员店的目标客群。大包装的售卖形态更适合家庭消费,能带来更多节省,会更有吸引力。
这个逻辑在中国也可能适用。就是外来人口更多的城市,仓储式会员店市场容量更大,比如深圳、上海等城市,尤其是像深圳这样的移民城市,山姆很早就在深圳做出了非常高的市场表现。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外来人口(新移民)也更容易接受新东西,更容易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更愿意去找新的身份认同,会员店则给了他们新的身份认同。
Costco于中国的挑战则在于:1、大包装形态有弱点。
从《商业观察家》对美国Costco的一些华裔用户访问来看,即便在美国的家庭市场,很多用户都“敬畏”一些大包装商品。
比如48个装的面包,保质期只有三天。很多用户不敢买,买了肯定吃不完要浪费的。
还比如10个装售价60美元的波龙尾,有美国消费者称,吃了半年才吃完。
中美国情不同,甚至可以说美国与全球任何国家的国情都不同。
美国人太浪费。能源储备丰富、地大人稀产出高,所以,美国人住大房子、开大车、食物大量浪费,这样的生活方式,甚至城市布局在很多国家都不具可复制性。很多国家的资源都支撑不了这样的生活方式。
一些市场人士甚至称,在美国市场,Costco的核心优势就是价格 浪费。价格是指精选品项、量大做出的效率化优势。再加上美国市场以进口为主,没有本土制造业的竞争与商品供给,进口商形成了一些“垄断性”优势。像Costco的可乐都是从墨西哥进口的,饼干等来自加拿大,只有一些大包装食品来自本地。
所以,在美国,亚马逊都干不过Costco。
浪费就是指,美国家庭市场对浪费的容忍度高,支撑了大包装售卖形态,以及Costco的规模量。
那么,大包装形态要在已经“小家庭”的中国市场大范围铺开,挑战肯定有。中国家庭对浪费的容忍度肯定没有美国家庭高。
2、商业客户。
从山姆会员商店于中国的经营来看,比如山姆的全球销售额最高店(原山姆深圳深国投店),来自商业客户的销售占比就在30%左右。
商业客户是所有商超零售商都要极力争取的,因为要做高流水,做高规模量。
仓储式会员店这种形态对商业客户有很好的吸引力。高品质标准的商品体系、前沿潮流生活方式带来的身份价值体验、宽敞舒适的购物环境、“批发型”超市大包装售卖形态能带来的节省等,对商业客户都很有吸引力。
过去,每进入一地,山姆都能对商业客户、中高端用户产生很好的“虹吸”效应。
所以,在山姆耕耘中国市场已经很久了的情况下,Costco怎么做商业客户也是一大看点。
3、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
中国市场的需求非常多元化,消费变化非常快。很多业态,如餐饮,甚至仓储式会员店本身,到中国市场做都需要实现更高的新品上新率来满足用户需求。
这一块肯定也会是Costco所要面临的挑战。
就美国市场来看,Costco也是吃不了当地的很多超市的。各个超市都能找到自己的强势领域来满足用户的部分多元化需求。
比如,很多美国消费者会去howie's买牛排,去trader joe's买蔬果,去全食超市买有机食品,还有不同国别的个性化超市,例如中国超市、日本超市等等。Costco在美国市场的最核心优势品类是日用品和大包装食品。这块家庭日常消耗量大,比较适合仓储店这种形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