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内的道教圣地(云南最大的道教名山)
地处云南大理州巍山县境内的巍宝山,山势挺峻,满山古树葱茏,山中地涌青霞,花放异彩,古人认为山中有宝气,故名巍宝山,简称巍山。
1992年,巍宝山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与其他高大的山脉相比,巍宝山并不算高。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巍宝山是中国14个道教名山之一,又是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南诏国发祥地。这里的彝族同胞至今还流传着与南诏有关的传说——"老君点化细奴逻",使巍宝山增添了神秘的宗教气氛,成为云南最大的道教名山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地。
巍宝山风景区
巍宝山主峰2509米,峰峦起伏,绵延数十里,自唐代开始建筑道观,盛于明清,到清末道教殿宇遍布全山。据史籍记载,巍宝山在汉代就有孟优(孟获之兄)导师在山中传教。明清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的道人移住巍宝山,先后在山中修建了准提阁、甘露亭、报恩殿、巡山殿、文昌宫、主君阁、老君殿、玉皇阁、三皇殿、观音殿、魁星阁、三清殿、三公主殿、财神殿、青霞观、灵宫殿、斗姥阁、培鹤楼、含真楼、长春洞等20多座道观殿宇,鼎盛时期,道人多达上百人。
宫观依山就势,布局巧妙,出阁架斗,工艺精湛,雄浑古雅,雕塑形象逼真传神,雕刻壁画和图案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文昌宫内文龙亭桥墩上的清代壁画"松下踏歌图",反映的是彝族打歌的欢乐情景,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摹本曾送北京展出,评价甚高。
巍宝山的道教有两大特征。一是以道教为主,兼容佛教的特点。
唐初,道教"五斗米教"传入巍宝山,成为当地土著民族的宗教信仰之一。
巍宝山入口
唐代中期,南诏国极力倡导佛教,虽然巍宝山仍是大理地区的主要道场,但佛教成分也渗透到巍宝山,有观音殿、甘露亭等佛教寺院,形成了佛道两种教派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特点。道观分布于前山和后山,前山绵亘叠嶂,宫观多藏于密林之中,以建筑规模宏大而著称;后山险峻陡峭,庙宇多依山势显露于岩壁之间。这种有藏有露的建筑布局,体现了道家思想"道德自然"的特点。这些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成为研究南方道教思想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其中,长春洞古建筑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是道教在巍宝山还兼收了土著民族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巡山殿便是这一特征的代表。
相传南诏始祖细奴逻受老君点化后成为南诏王,死后被封为巡山土主神,成为云南道教特有的一尊神和当地土著彝族的祖先崇拜之神。这说明,道教在巍宝山传播发展的过程中,根植于当地民族宗教,是其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巍宝山道观
除浓郁的宗教风格造就了"巍宝仙踪"之外,山中的异井奇泉、山峰云景,还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拱城远眺、天门锁胜、美女瞻云、龙池秋月、山茶流红、鹤楼古梅、朝阳育鹤和古洞长春"共八大胜景。巍宝山不仅是道教殿宇的集中地和风景名胜区,也是彝族民俗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年农历二月十三至十五的巍宝山歌会,这里人山人海,是附近彝族青年男女的狂欢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