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价值的实现只能凭自己努力(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天地乃是万物的逆旅,光阴则是百代的过客;人的一生,恰如一日,垂老就像日落的黄昏。

对于每一位长途跋涉、风尘满肩的归者而言,暮景桑榆,天色渐晚,仍有夕阳傍照。

远处天际一片云霞照亮了小屋,霞光摇曳不定,归者意念昏沉,此时星光淡去,天地宁谧,耳畔是一串串年轻的歌声...

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经历着类似的人情冷暖,遭遇或许各不相同,情感却大抵共通,打从迎着朝阳前行,心心念念的只是脚下的路途和迎面而来的风景,你会留意当有一天老得走不动了,谁来照顾?是在家里受人照料,还是干脆入住养老院?这辈子到底能活到多大岁数?又将经历怎样的过程撒手这个世界?

五十岁之前,你大可不必思虑这些,因为毕竟太遥远了,甚至在七十岁之前,你也不必思虑这些,因为感觉身体不错,素无大碍。

霓虹闪烁当前景,何念油尽灯枯时。这是一个关于死亡教育的亟待关注的问题,既可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又可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为处理自己或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人生价值的实现只能凭自己努力(真正有价值的人生)(1)

一生风韵 尽在长途归来

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意义。

其实,你早作思虑也不是全无意义,至少会让你更加珍惜人在生命自主时代所拥有的一切,至少会让你面对生命的归程时会多一份沉静与淡定,并将珍惜生命、欣赏生命的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人生如寄岁月匆,忽至花甲已成翁。回忆过往,细品昔日点滴,人们常常乐此不疲,却很少有人去推知、预料未来如何,总觉得未来太过长远,太过渺茫,非比活好当下来得实在,来得迫切。

当老弱无力、疾痛来袭之时,身心所历,千滋百味,无以言表,更无以诉诸文字。由少壮一点的人来描述老年生活,因为年龄和经历的局限,难免雾里看花,少了必要的真切和清晰。

在国人的意识形态里,几乎塞满了“如何生”的概念,对于衰老、疾病,对于生命最后的凋零,总是讳莫如深。

当颜回壮年早逝、老师也身染重疾时候,身为大弟子的子路,内心的伤怀,何等沉重,终也禁不住向老师“问死”。孔子责备说: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并非讳言死亡,他对于死亡,一定有自己的思考,他的用意,正是提醒子路把死亡视为自然的归宿,而更应着力于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把他从垂暮之感和死亡的阴影中给拽出来。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李清照认为,活着的,应是人中豪杰;死了的,也应是鬼中英雄。文天祥认为,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人生价值的实现只能凭自己努力(真正有价值的人生)(2)

人生价值在于关爱 奉献

殊不知,人生有好多事情是需要预知、预判和有预案的,面对“身老”与“身死”这般重大课题,更是如此。

如果你能顺利地跨进耄耋之年,如果老天再假汝以年,让你成了落单的一个,忙碌了一辈子的你,一定会在某个瞬间大彻大悟:天地之大、皆非我有,人间烟火、过户不留,纵然金玉满堂,纵然事业辉煌,纵然无限风光,怕也难敌老来孤独与凄惶。

于是,你自然落入了空巢独守的田地,在昏黄的灯影下,守着老套的家具、黯淡的墙壁、陈腐的气息,不是躺在旧褥旧被铺覆的床上,就是呆在老旧沙发或躺椅上枯坐半天,辨不清是醒着还是在梦中,多日足不出户已是常态,除了护工或子女出现时带来一点活气外,更多的是悄无声息的寂寞。

墙上的时钟已经停摆,只有拧不紧的水龙头还在分秒不停地滴水,嘀嗒嘀嗒的滴水声,让你感觉余生正在一秒一秒地逝去。

也有不少人选择或被迫接受去养老院,面对这种老来生活,你有几多希望,就可能收获几多失望。因为一旦落户其中,你就会发现这里其实是一个很少被关注的角落,说白了,可能就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每天的生活内容,除了吃饭就是睡觉,你能占据的空间就是一张两三平米的床铺,没有宣传报道中常见的欢声笑语,甚至没有一点点生机。

这里安置着为数不少的和你一样活着的老人,被分隔在各自的房间里静寂得出奇,气氛令人压抑。据说,为了安全和便于管理,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通常不允许下床走动,腿脚灵便些的老人倒有一定的活动自由,但锻炼和娱乐的机会能有多少?

人生价值的实现只能凭自己努力(真正有价值的人生)(3)

相遇 是偶然中的必然

某老太因一次摔伤住进养老院,虽几个月后身体就康复了,但子女都不同意接她回家居住,还把钥匙和证件都藏了起来。这时候的子女也大多行至或刚刚跨入老年的门槛,有的已升格为祖辈,生活的压力,身体的状况,让他们力不从心。把失去自理能力的垂暮老人送去养老院,于他们而言,虽不是最好的选择,却是唯一的也是无奈的选择。

在这个青壮年人、半老年人都非常忙碌的时代,当你老了,老得行动不便、自理能力日渐衰退的时候,而你头脑依然清晰,精神依然正常活动,该是多么地寂寞难耐,多么地惊慌不安。

这么一大把年纪,曾经的老同学、老战友、老同事、老相熟、一路走来的发小,纷纷先你而去,与你相濡以沫、数十年朝夕相处的另一半,也已作别人寰,你就只剩下一个衰朽羸弱的光身,方方面面都要人打理,而这种打理又常常朝不虑夕。

有子女陪侍身边,竟然成了一件极其奢侈、极其幸福的事,如果有一天,你连最基本的记忆都已经丧失,陷入无可逆转的老年痴呆,那就真正沦为一具躯壳,精神业已消亡,生命的社会学意义还存在吗?

天尽其道,人尽其寿,健康长寿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但《庄子•外篇》又提醒我们:寿则多辱。于是人们祈求“寿而不辱”、“寿而少辱”,人们期待“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可世间何来两全大法?

我们终将老去,这是无可遁避的自然规律,不管你处在什么年龄,只要你步入了成年,只要你的双脚踏上了人生之旅,举目未来,你很难看清生命这场大戏是怎样的剧终,但是你应早早地弄明白,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是在你失去自主与自理能力之前。

悠悠天地,岁岁今朝;长途尽处是黄昏,还会有满天星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