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品力作助力打造“演艺之都”(歌舞之乡发展驶入)

近年来,云南省华坪县通达傈僳族乡丁王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开发政策,积极争取民族团结示范项目和烟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元化发展花椒、苹果、万寿菊、豌豆产业,围绕傈僳族文化特色,发挥生态良好、民风淳朴、历史积淀深厚的优势,努力打造傈僳族风情生态家园,成功探索出一条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文明新风落地生根的新路子,全村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丁王村也先后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普及普通话示范村”“青年文化村寨”等荣誉称号。

自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华坪县烟草公司在丁王村修建了112个水窖、2条管网和10座联排新式烤房,为全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便利,并为发展多元化农业经济加强了基础保障。丁王村在加强豌豆、玉米、洋芋、核桃、花椒、苹果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积极培育反季节大白菜,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村民王兆生说:“我2022年各项产业收入达到12万多元,一家人的经济收入比前两年翻了一番,这得益于乡党委政府和当地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帮助”。

以精品力作助力打造“演艺之都”(歌舞之乡发展驶入)(1)

丁王村苹果园春暖花开(杨世祥 摄)

开发傈僳族特色餐饮是丁王村发展多元化经济的一项。丁王村利用省道穿境而过的交通优势及独特的饮食文化资源,引导群众积极发展“农家乐”,开发傈僳族特色餐饮,打造以腊姑河水库为中心的特色旅游村落,努力将丁王村建设成集休闲、度假、民俗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美丽傈僳山寨。腊姑河傈僳族特色村寨王嫦英家从事餐饮业已有10余年。王嫦英说,通过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她家的餐饮生意比以前好了。有游客到来,除了招待特色美食,还展示傈僳族文化。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王明芬家是民族团结示范户,她从事餐饮业已有很长时间。“从2016年政府帮助我们统一规划修建房屋后,我家饭店的生意比以往好了,有更多游客来品尝我们的特色美食,如涨水鸡、火烧粑粑、干酸菜等,深受游客喜爱。我们购买周边农户家的乌骨鸡、放养野猪、山羊等作为食材,不仅节约了成本,还增加了邻里的收入。”王明芬说。

以精品力作助力打造“演艺之都”(歌舞之乡发展驶入)(2)

欧美旅行团参加傈僳族打跳活动(杨世祥 摄)

丁王村三组村民王树芬这几天正在自家地里忙着采摘万寿菊,去年她家种植了六亩万寿菊,取得不错的收益,今年她又种了5亩。王树芬说:“今年已经采摘第二次了,第一次采摘每亩卖了2000多元,一块钱一公斤,今年预计能卖七八千块。”丁王村委会文书王天龙说:“丁王村今年共种植万寿菊1000多亩,每亩的产值可以达到1800元以上,可以说为我们丁王村傈僳族人民又增加了收入,是老百姓乐意接受的一项新产业。”

丁王村委会主任海学华介绍,近年来,丁王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强傈僳族特色建筑、房屋(木楞房)保护,大力推进傈僳族特色村寨和特色民居改造建设,在村委会旁边新建了一个以傈僳族生活习俗为背景的乡村大舞台,为全村开展多层次的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平台。同时,在村委会内建成了集“民族文化传承、学生素质教育、华坪县傈僳族历史文化研究”功能的华坪县傈僳族文化展厅,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华坪县傈僳族文化和历年来丁王村傈僳族非遗传承人及民间艺术团体获得的荣誉。

如今的丁王村,太阳能的路灯、热水器等现代化设施无处不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与当地的风貌风情融为一体。自来水引到家里,网络宽带覆盖到村委会、学校、卫生室和村民小组,还新建了标准化的卫生室和6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曾经路面坑坑洼洼、晴通雨阻、民房破旧简陋的场景早已不见踪影,丁王村群众正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文明之花处处绽放。(记者 郑义 通讯员 杨世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