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为什么叫花和尚(鲁智深为何又叫花和尚)
文:河湟三月(作者原创授权)
《水浒传》原著里,鲁达闹事犯下命案,在赵员外推荐下,到五台山文殊院做了一名和尚,取法名智深。按理说,一旦遁身佛门,已是跳出三界外,脱离红尘,所以俗世的一切都应彻底抛弃,但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一般对他的本名大多记不得了,流传最广的恰好是花和尚鲁智深的名号。
绰号加姓氏再加法号这种称呼显得不伦不类,根本不符合佛教教义,但是这种称呼恰恰真实的表达了鲁智深此人的特点。
花和尚是他的相貌特点,即浑身有刺青,这也是军旅生涯的痕迹,鲁姓是他的俗世姓氏,他终其一生,在寺庙时间很短暂,大多数其实在民间和军旅,智深的法号凸显了他的佛性。
天地本是一张大网,任何人都没法逃脱,其实就是在寺庙,也并非是绝对的清静之地,这里也有等级,也有竞争,也有恩怨与勾心斗角。五台山文殊院也并不能例外。
众僧难以容忍鲁智深,不排除其中有的僧人是发自真心的为了维护佛门清规,但可以肯定的说,其中大多僧人之所以那样对鲁智深仇恨,不惜告状和群殴,内心真实的心理是,为何他可以,我却不行?
就如同一群乞丐中,突然出现了一个衣着光鲜的乞丐,周围乞丐一定不能容忍,大家的第一念头,不是我们如何设法将来一起穿上光鲜衣服,而是设法让他马上变成衣衫褴褛的模样,和大家都变成一个样子。
长年累月为佛门清规所约束的众僧人的心理,何尝不是那些衣衫褴褛的乞丐一样?
有意思的,作为寺院方丈智真长老表现出了和众僧不一样的态度。他对鲁智深一直宽容和容忍,就是直到最后,在众僧一再排挤之下,他也平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将鲁智深撵出山门了之,而是替他寻找出路,推荐到东京大相国寺去。
对于智真长老的这种做法,大多数人认为,长老无非是看在赵员外这个推荐人的面子,碍于情面,不想把事情做绝。不能说没有这种因素,但这绝对不是主要原因。
另外还有人认为,智真长老就是个没原则的人,一心想着和稀泥,做个和事佬,对鲁智深这种凶神恶煞般的鲁莽脾气,他也有所忌惮,胆小怕事,一心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对于这种看法,可以付之一笑,不值得一驳。试想能够坐上文殊院这样名山大寺院方丈的人,绝非凡人,其除了佛学修为外,处事手段等绝对不是一般水平,如果连这样一桩小事都处理不好,那简直太小看他了。
《水浒》中有不少僧人形象,但唯有对智真长老,作者笔触一直保留着敬意,虽然对他着墨不多,但可以看得出他是智慧的人,一个佛学修为极高的人,这样的一代高僧,必然有一双洞察世间人心的眼睛。
五台山文殊院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智真长老法号智真,《水浒》作者这样安排,绝对随意为之,而是有独到用意。
再看看鲁智深法号,明显是和智真长老同辈,一个刚刚入寺出家的僧人,身上还背着杀人犯的罪名,长老就给他取法号,和自己同辈,这种做法绝不是因为寺院受了赵员外的恩惠这样简单。
鲁智深饮酒撒酒疯,打伤了不少僧人,众僧人找智真长老评理,谁料智真长老却只是叫侍者扶智深到禅床休息,并未责罚,大家都愤愤不平,围着长老不放,原著是这样说:
众多职事僧人围定长老告诉道:“向日徒弟们曾谏长老来,今日如何?本寺那里容得这个野猫,乱了清规!”
谁料,智真对五台山众僧人毫不避讳,坦诚的说:“虽是如今眼下有些罗唣,后来却成得正果”。
显然,智真长老觉得鲁智深此人不简单,老人深不可测的眼神里,早已洞悉了他的一生,知其终归要成佛。当然,这又是后话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