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豪迈的十首诗 苏轼这首诗很有文艺范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被调任密州任知州,这一年他刚刚四十岁,在那里生活了三年,直到公元1077年才离开,并被调任徐州任知州。频繁的调动,让苏轼心力憔悴,不过他还是在当地办了很多的实事。苏轼之所以会被频繁调动,其实是由于反对王安石改革变法,而宋神宗极为欣赏王安石,只要有人反对,他都会背后默默支持,苏轼的反对让宋神宗非常气愤,才导致苏轼最后悲剧的人生。

苏轼最豪迈的十首诗 苏轼这首诗很有文艺范(1)

那我个人认为说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这种说法其实不正确,通过一些资料,会发现苏轼在刚开始,并没有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只不过认为变法的脚步迈得太大了,应该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王安石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人,做事情风风火火,这种理念上的不和,最终导致两人分道扬镳,才有了后来的“乌台诗案”。

苏轼在公元1077(熙宁十年)冬,被调任徐州任知州,接任苏轼职务的是孔宗翰,此前两人没有什么交集,自然谈不上有多深的友谊,只不过相互认识而已,但是苏轼在离开之前,写下了《东栏梨花》一诗相赠,在这首诗中,苏轼写得很伤感,由于常年在外漂泊,犹如无根的浮苹,所以这首诗意境凄美,从开篇到结尾无一字不伤感,无一字不忧愁。

苏轼最豪迈的十首诗 苏轼这首诗很有文艺范(2)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梨花洁白无瑕,每年到了春天,梨花就会在春风中悄然绽放,开出来的花非常的艳丽。苏轼正是紧紧围绕梨花而展现来描写,不仅写出了梨花独特的个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所以短短的几句,更多的是表达了诗人一种独特的个性,让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每一句都是经典名言。

苏轼最豪迈的十首诗 苏轼这首诗很有文艺范(3)

那整首诗并没有高超的技巧,只不过是那么淡淡着笔,写得很简练,一读就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在第一二句中,先是非常直观地描写了梨花的艳丽的外表,每年春天来临之后,春风也是紧随而来,这个时候梨花会在春风中尽情地绽放,那淡淡洁白的梨花开得很美,柳树也会重新发芽,并且会迅速长出叶子,柳絮和梨花交相辉映,这个时候满城都是梨花。

苏轼最豪迈的十首诗 苏轼这首诗很有文艺范(4)

梨花和柳絮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而苏轼写得生动有趣,不仅写出了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也营造出了一种诗意的美。然而第三四句却又是笔锋一转,更多的是表达出了一种孤独的心境,还有诗人对于人生的看法,由于常年四处漂泊,让苏轼感慨万千,东栏的梨花开得很艳丽,犹如是纷纷扬扬的雪花,人的一生很短暂,同时也很复杂,所以没有几个人能够看得清楚世界的一切。

苏轼最豪迈的十首诗 苏轼这首诗很有文艺范(5)

苏轼这首诗情景交融,虽然表面上看是在描写梨花,可是他通过对于梨花的描写,更多的是突出了个人的忧愁,还有对于人生的感悟,这种独特的描写方式,让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还有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其实这也正是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犹如始终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对于人生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苏轼最豪迈的十首诗 苏轼这首诗很有文艺范(6)

梨花洁白无瑕,柳絮在春风中翱翔,这种看似很普通的场景,到了诗人的笔下,却是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当然苏轼并不是单纯描写梨花,更多还是突出个人的悲伤,以及对于人生的看法,一个人的生命很短暂,可是每个人都很复杂,这种复杂正是来源于复杂的人世,所以这首诗看似写得寻常,其实每一句都是另有深意,体现出了诗人独特的才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