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写的书有什么意义(有个叫于连的年轻人决定去死)

明知会被判死刑还要放弃唾手可得的美女和财富,执意要在法庭上说出那些话,他是英雄还是疯子?

有人说这是一部爱情小说,也有人说这是一部政治小说,但所有读过的人都会被主角于连的命运所震撼,他的个人奋斗史既深刻揭露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现实,也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这部小说就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红与黑》的知名度也使它几乎成了司汤达的代名词。

有趣的是小说通篇没有正面描述过战争,但托尔斯泰却说:“就我知道的关于战争的一切,我的第一个师父是司汤达。”

这是为什么呢?现在先让我们来捋一捋这个故事:

年轻的于连.索黑尔是个木匠的儿子,相貌清秀天资聪慧,酷爱读书。可惜这些特质与木匠家庭格格不入,他从小就被父兄嫌弃。

司汤达写的书有什么意义(有个叫于连的年轻人决定去死)(1)

于连崇拜拿破仑,他一心梦想着能成为将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幸的是在君主复辟时期的法国此路不通,他甚至不敢说出偶像的名字。

出众的记忆力是于连的天赋,虽然他不信也不喜欢宗教,却能把整本《圣经》背得滚瓜烂熟,还是少有人懂的拉丁文,因为这样会得到老神甫的喜欢。

于连知道,对于他这种乡下人来说,要想出人头地不是穿红色的军服就只能穿黑色的教士袍了。

当地的市长经神甫推荐请于连去当家庭教师,于连就此获得了接近上流社会的机会。他将勾搭单纯的市长夫人作为实现理想的第一步并轻易得手,这给了于连莫大的鼓励和信心。

司汤达写的书有什么意义(有个叫于连的年轻人决定去死)(2)

但不久私情败露,于连只好去神学院念书。他很快成了院长的得意门生,院长又将于连推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他的才干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

与此同时,于连也意外地与侯爵女儿建立了私情,靠着这个关系眼看他的人生巅峰即将到达。可就在此时前情人——市长夫人迫于教会压力写来了一封举报信,将他苦心经营的前途毁于一旦。

愤怒的于连冲进教堂开枪刺杀市长夫人未遂后被捕入狱,两个女人都全力营救他。但本有机会活命的于连却主动放弃求生,在法庭上的一番话让他如愿以偿被送上了断头台…

小说像是在写爱情,其实这只是它的背景。书名《红与黑》已经给了我们丰富的内涵,我们不妨就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这部名著。

军队与宗教之“红与黑”

于连出生于小业主家庭,看起来是不愁吃穿但没有地位。想进入上层阶级只有两条路:在军队建功立业或者为宗教服务。

而现实是此时拿破仑兴起的“红色军装”大革命已经失败,法国进入君主复辟时期,平民靠参军上位的路被堵死了。于连再聪明勤奋也无用武之地,留给他的只有穿上黑色教士袍这唯一的选择了。

司汤达写的书有什么意义(有个叫于连的年轻人决定去死)(3)

于连能背诵拉丁文《圣经》,走这条路可行。但为宗教服务始终不是他的心愿。现实逼迫他的身体,却无法压制他的灵魂,这使得他一直在“红与黑”之间纠结摇摆、躁动不安。

通常大家认为小说最终取名《红与黑》主要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爱情中之“红与黑”

小说的主线,也是描写最多的,毋庸置疑就是于连与两位上流社会女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于连能往上爬得这么快,除了他经常架在女人窗口的梯子,剩下的就是这两个女人给他的帮助了。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长得好看的人就是有优势啊!

“把这个女人搞到手,是我义不容辞的事。” 于连把勾引市长夫人当做成为“大丈夫”的第一步逼着自己来完成,他做到了。

单纯的市长夫人不但打开了自己卧室的窗,更为涉世未深的于连打开了了解上流社会的大门;

司汤达写的书有什么意义(有个叫于连的年轻人决定去死)(4)

爱上侯爵小姐原本是个意外,但很快这段感情对于连的重要性使之演变成了此消彼长的争夺战。

侯爵小姐任性多疑,她与于连交往时想的是:“巴黎的沙龙里会怎么谈论我?”与其说她爱于连,不如说是爱一个能用来显示自己特立独行的对象。不然贵为侯爵小姐又怎么会随便接受这样一个乡下小子呢!

于连发现只用真情会被唾弃,靠手段和套路反而能稳稳拿下这块阵地。他也凭借侯爵小姐飞黄腾达,差点就名利双收,可以躺赢了。

“她需要用无边无际的爱情,至高无上的行动,来作出惊天动地的表演。”

在生命的尽头,于连发出这样感叹。可他又必须接受这样的爱情才能活下去,活得锦衣玉食。

如果用“红与黑”来解释小说中的爱情,那么纯粹的感情是红色,其他的目的就是黑色。

“红与黑”不断地碰撞与交战,于连身在其中自己都很难分辨真假各有多少,又或者说他所处的地位令他根本就无法保持单纯。

司汤达写的书有什么意义(有个叫于连的年轻人决定去死)(5)

教堂里的“红与黑”

于连不信教,偏偏有两位宗教人士却在他短暂的人生中成了他的贵人。

“我很难过地隐约看到,你的性格深处有一股阴郁的热情,在我看来,这说明你还不具备一个神甫必不可少的克制精神,你还舍不得抛弃人世的荣华富贵。”

前主教谢朗神甫和神学院院长皮拉尔神甫都有正直的秉性,他们看到于连的聪明善良,也看到了他的阴暗面。但他们爱惜于连,愿意给他忠告和帮助,给他父亲般的爱,这让缺失家庭温暖的于连深为感动。

司汤达写的书有什么意义(有个叫于连的年轻人决定去死)(6)

但宗教本身却仍然是令人失望的:

于连想认真学习成为优秀的教士,没想到“在修道士眼中他犯了大罪,因为他“独立思考,自行判断”,而不盲从“权威”或先例”;

原来对于当时的法国教会来说,无知不可怕,“书才是他们真正的敌人,只有服从才是最重要的事。”

做为模范修道士一举一动都要刻意表现自己是个十全十美的基督徒,所谓虔诚不过是一场戏。

司汤达写的书有什么意义(有个叫于连的年轻人决定去死)(7)

你以为宗教只单单为神服务吗,一心只念圣贤书就行了吗?看看谢朗神甫和皮拉尔院长受排挤的下场吧!

如果说个别神甫的品格是一抹温暖的红色,那么教会中的各种黑幕却压得人透不过气来,红色终究还是太稀有了。

人性中的“红与黑”

司汤达这部小说的一个显著特色和为人称道之处就是心理描写非常多且细腻,他利用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将每个人的心思都展露得一览无余,尤其是主角于连。

可以说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撑起了整部作品的半壁江山,将一个敏感矛盾的于连带到了我们面前。他既单纯又腹黑、既脆弱又顽强,时而冷酷时而热血冲动。

他在野心勃勃处心积虑时也会为所见的穷人流泪,甚至同情他的“情敌”。

于连的脆弱敏感全都来自于长期被贵族阶层欺压歧视的愤怒,所以哪怕在市长家一个座位的顺序对他来说也会是个耻辱。他迫切地想要翻身,改变这样的阶级等次。

司汤达写的书有什么意义(有个叫于连的年轻人决定去死)(8)

然而在进入上流社会尝到小小的“甜头”后,他很快就想:“政府给了我这枚勋章,我怎能不按照他们的意图办事呢!”

于连会冲动杀人,但杀人时手会抖会犹豫,得知对方还活着他表现出真切的惊喜,这是他善良的本色。

他一直不光彩地靠两个女人上位,俗称“吃软饭”,最后却在明明还有生还机会的情况下决定走上断头台。

在法庭上于连慷慨陈词:“我真正的罪在你们看来因为我是一个下等人,竟敢和你们这些上等人讲平等…请看这些法官,没有一个是工人,没有一个是农民,没有!只有怒气冲冲的财主,怎么能不发火。是啊!一个工人的儿子居然同你们讲平等。我的话完了。”

司汤达写的书有什么意义(有个叫于连的年轻人决定去死)(9)

你觉得这样一个充满复杂人性的于连到底是勇于对抗的英雄还是因贪心而丧命的小人呢?

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定义于连,他的一生应该是正义善良的红色与虚伪投机的黑色交织的历程,而于连的死让这个冲突更极端化了,震慑人心。其实我们大部分人又何尝不是一样在矛盾中挣扎,就看你愿意让哪个颜色占上风。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司汤达了。

司汤达:落魄人生的“红与黑”

无论读者们如何评价于连,显然作者对他是充满同情的,因为于连就是司汤达自己的形象代言人,尽管他们在外表上一点儿也不像…

司汤达被誉为法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但在他身前可以说是个事业爱情一样都不成功的loser(失败者),长得还矮矮胖胖其貌不扬,在旁人看来人生一片灰暗,连英国作家毛姆提起他也含着一丝嘲讽。

司汤达写的书有什么意义(有个叫于连的年轻人决定去死)(10)

然而司汤达的内心从来不乏激情和热情,他是法国大革命的忠实拥护者,曾追随拿破仑南征北战。即使大革命失败后也在流亡中执着地帮助革命。他不受女人待见没能品尝过爱情却心存浪漫。

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令他“久病成医”,心思细腻敏感多思,得到了丰富的现实社会体验。能从低角度洞察社会本质,成为最具独创性、最复杂的作家之一,写出了《论爱情》、《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经典作品。

小说《红与黑》的主要情节来自于当时一则轰动的社会新闻,给了司汤达很多感慨和联想。

于是他将浪漫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与残酷的阶级矛盾相融合,塑造出了于连这样一个试图凭借野心、能力与勇气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平民角色,可悲可叹。

司汤达写的书有什么意义(有个叫于连的年轻人决定去死)(11)

当然司汤达也没忘了赋予于连自己梦寐以求的美貌与天赋,让他代替自己演了一出爽剧。

事实证明,即使在当时这些作品没能让他出名,但如他预言,百年后他果然“红”了:《红与黑》成了法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不朽名著,他自己也得以与巴尔扎克比肩,成了伟大的文学巨匠,彻底颠覆了生前那个落魄可笑的形象。

所以作为人到底还是需要有些坚持、有些信念的,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打败。说不定你也可以从籍籍无名的亨利·贝尔(司汤达原名)成为司汤达。

司汤达写的书有什么意义(有个叫于连的年轻人决定去死)(12)

大革命好不容易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却又失败了。可以供一位底层平民选择的道路很少也很艰难,尤其对象于连这样有志向的年轻人,可能理想越宏大前途就越危险。

于连短暂的一生被迫在“红与黑”的搏斗中渡过,无论他是英雄还是懦夫,他都用自己的死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因为他已经看透了这个社会的底层逻辑。幸福是暂时的,“木匠的儿子”永远是他人生的痛点,就算爬得再高也无法逃避阶级分化这根刺。

司汤达写的书有什么意义(有个叫于连的年轻人决定去死)(13)

于连在法庭上说的话是他唯一也是最后一次正面提到阶级斗争,而这番话一出口无异于自杀。但想必他骄傲的心灵也不容许自己为了苟且偷生再次卑躬屈膝、逢场作戏了。他明白拖得越久越会消磨自己的斗志,失去拿破仑式的英雄气概,逐渐被“黑化”,这与他的理想相去甚远。

但是,即便我的罪不这么严重,我看到有些人也不会因为我年轻值得怜悯而就此止步,他们仍想通过我来惩罚一个阶级的年轻人,永远地让一个阶级的年轻人灰心丧气,因为他们虽然出身于卑贱的阶级,可以说受到贫穷的压迫,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敢于侧身在骄傲的有钱人所谓的上流社会之中。

我想这就是托尔斯泰说司汤达教他描写战争的意思:“红与黑” 的战争。

聪明又高傲的于连必须上断头台,这是他的宿命,也是司汤达对自己落魄人生的解答。

结语:

抛开于连,回到现实。今天的你,是否也因为想要混得好一点在读着、背着自己讨厌的文章、说着违心的话、做着痛恨的事呢?是不是也经常搞不清真心与虚情假意。

个人与社会相比实力悬殊,遇到困境和压迫你是战斗还是妥协,又或者另寻捷径呢?

司汤达写的书有什么意义(有个叫于连的年轻人决定去死)(14)

于连因为一枚勋章就能丧失自己的原则,他的父亲因为几个金币就能出卖自己的儿子。现实生活中的“红与黑”之间可能区分得并不那么明显,大家或许也都习惯了故意忽略它们的差别。

人若没有坚定的信仰,沉沦只需要一瞬间。

如果只要放弃初心,美女和名利都能得到,成为司汤达题献的那些“少数幸运的人”,你会甘心吗?

每个时代的环境都在变化中,看故事容易看自身很难。这场战争从未停止,怎样时刻时刻警醒又能找到自己应该走的正确道路,这还是让我们多读点书、多想一想再来回答吧。

(我是小小小小的火,与你分享最真实的感动。我需要你的点赞关注,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