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美国通胀预测(美国开启无限34)
当投二君还在辛辛苦苦抽消费券时,身在美国的朋友告诉我,他们从3月开始已经不用上班,但同时可以领取政府补贴,一直没有工作的公民,也能临领取一次性补贴金或者食物补贴等福利。
以投二君的朋友为例,根据过去半年的纳税薪酬,他可以领取将近4000美元的薪酬补贴,跟上班工资差不多,不上班还有钱发,就问你爽不爽!
在大家感叹,还是美帝福利好的同时,你又知不知道,美国政府的钱从何来?
01、美国的无限印钞计划3月底,美联储发布了一个重大公告,计划购买2500亿美元的抵押支持证券和375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以支撑消费者和企业债务。
更重要的是,美联储同时表示,此次QE没有上限,也就是无限量的印发美元。
QE是什么意思?其实就等于我们"央妈"的放水,美国的QE,即Quantitative Easing——量化宽松政策,意味着美国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
一般来说,每个国家都会根据经济情况,实现不同程度的"放水",像中国,一般就是通过降息或者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让银行有更多可掌控的现金,再通过借贷等方式,流向市场。
但这次美国的"放水"方式则直接多了,首先发行国债,然后美联储印钱购买国债,最后这次购买国债的钱,再以失业补助的形式发出去。简单来说,就是美国政府自己兜底,狂印钞票,最终流向全球。
02、美国印钞带来的全球影响
一般来说,别的国家如果敢疯狂印钞,最后肯定会因为通货膨胀而导致国家破产的,大家可以参考津巴布韦和委内瑞拉,但为什么美国敢这么做?
说到底,是因为美元强势,世界上这么多的货币,能做到全球流通,大家都认这个币种的,只有美元了。
美元近年走势
最近受到疫情的影响,全球的贸易流通基本也就归零了,没有任何流通渠道,但之前欠的债还是要还,可人家又只认美元,那怎么办?
于是,大家只好继续疯抢美元,美国印多少钞票,就有全球这个大的市场来接盘。
当然,美国也不是无限量印钞,通过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这部分多出来的货币,放在全球市场去稀释,也就不显得多了。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美元会流入不同的国家,最终被兑换成那个国家的货币来使用。
就像美国印的钞票越多,流入中国的钞票也会更多,最后导致国内的人民币货币总量增加,这笔钱还是或多或少的引起了国内的通胀。
03、我们该怎么保住自己的钱袋子
一开始,大家可能觉得美国印钞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但是看完上面的分析,大家也就都能明白,没有谁能在这一波"印钞"中独善其身的,所以,怎么守住自己的钱袋子,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不要抄美国的底
把这个放在第一条,是因为比起财富保值,提醒大家不要踩坑亏钱更重要。
疫情影响之下,全球经济都不甚乐观,加上美股四次熔断,很多人都在想,美国经济是不是不行了,一旦美国经济持续下行,跟它息息相关的黄金,会不会有投资机会呢?
这几年来,美元一直非常坚挺,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的作用,都被美元抢了去,所以黄金的行情都不太好。但随着最近美元因为疫情的关系,汇率有所松动,"抢金热"又出现了,近期内,黄金确实会有一波行情。
但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不可能被取代,从长远来看,黄金行情不可能出现新高,对不熟悉这个产品的朋友来说,绝对是风险大于收益。
其实,美国的经济跟很多投资产品都息息相关,比如石油、比如美元自身,之所以说不要抄美国的底,就是想提醒大家,当我们看不懂这些产品的时候,千万不要道听途说,今天买某油宝,明天买某金宝,否则,遭殃的可能就是自己。
持有人民币才最保值
坦白说,这次美国"印钞"计划,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虽有一定的影响,但不算大。只要没有配置海外资产,或者购买外汇产品,一般人受到"通胀"的影响,都是有限的。
而且,美元这次"印钞"的操作,对美元的世界地位,美国国债的信誉度,都很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加上美国经济因为疫情爆发导致衰退已成定局,长远来说,持有人民币或许更保值。
作为投资者来说,我们不应该配置过多美元资产,而应该增加人民币资产配置比例,不管是固定资产还是现金,调整好持有比例更为关键。
房产够用就好
每逢货币超发,不少人都会建议大家买房保值,不能说这个观点完全错误,但在"房住不炒"的政策下,在中国,投资房地产已经变成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
未来,只有一二线重点城市,有优秀配套(交通、学位等)的房产,才有可能出现较高的增长空间,不经过仔细调研,贸然购入房产,不仅很难升值,还很可能滞涨或者贬值,大家必须慎重。
美国印钞这件事,看上去来势汹汹,但大家只要保有合理的理财和投资习惯,做好理财,不管全球形式如何,我们都能留有余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