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传统芦笙节(苗家人的不可或缺之物)

芦笙这种音色优美的民族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苗族人民特别喜爱的古老乐器之一。同时也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生活中的重要“媒介”。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家离不开它。

苗家传统芦笙节(苗家人的不可或缺之物)(1)

作为苗族人民常年使用的乐器芦笙,源于禾杆笛,后逐步演变成为苗家成熟的吹奏乐器芦笙。在《苗族简史》里记载:苗族最早的乐器就是芦笙,芦笙曲调是苗族最早的音乐之一。

芦笙的制作技艺是一门非常讲究的手工活,它对手工艺人的要求相当高:既要通晓木工活、铜料的冶炼,还要熟悉专业的音律知识。通常他们使用的工具也不尽相同:有的从市场购买现成工具,有的根据需要自己制作顺手工具。这些各种不同规格大小的工具大致可分为:大小刨、刀具、宰子、斧子、锤子、砧墩等等。

苗家传统芦笙节(苗家人的不可或缺之物)(2)

传统制作芦笙的三大工艺流程为:1、制作芦笙斗,2、制作发音簧片,3、制作发音管。

一、制作芦笙斗。制作芦笙斗的最佳木料叫杉木,属于亚热带树种。成型的杉木木材纹理顺直,质地松软,结构较细,耐腐力强。在王杰峰生活的家乡天星镇附近的山上,就有很多这样的杉木,这为他制作笙斗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苗家传统芦笙节(苗家人的不可或缺之物)(3)

砍下大小合适的杉木,在通风处晾干几天后,王杰锋用斧子将杉木削成笙斗形状。这期间的工艺主要根据自身的经验掌握笙斗的对称,然后再将其抛光刮圆,用木沙布将笙斗反复打磨,使其外表光滑平整。完整的笙斗制作好后,就用刀具将它竖剖为两半,这十分考验制作人的水平。

二、制作发音簧片。制作笙斗的发音簧片,是直接关乎到笙斗的发音环节。其中,制作土炉、冶炼黄铜、制作簧片,每一道工序都极其严格。

制作土炉一般都是从山上挖来了白善泥和石英砂,将两者按照合适的比例调匀,再垒成一个土炉子,这看似很原始的办法,用来冶炼铜水却非常奏效。

同时准备好冶炼黄铜的坩埚、磨具和铅锭。在冶炼的土炉制作完成后,点火将木炭引燃,大火逐渐将木炭一点点烧红,土炉的温度也随之提高,这时候,将平时收集的黄铜料放进坩埚里,开始黄铜的冶炼工作。过去为了保证温度的高温恒定,工匠们还得用尽力气拉风箱,一小口坩埚的铜水往往要耗费大量人工。如今有了电风机,大约经过50分钟左右,黄铜在坩埚中就逐渐软化、变红,化为铜水。

苗家传统芦笙节(苗家人的不可或缺之物)(4)

趁着铜水的高温,将一定比例的铅放入融化。青烟冒起,铜铅合为一体,再将铜铅水倒入事先准备好的磨具中,慢慢冷却凝固成长方形的大块铜板。王杰锋告诉摄制组,加了铅的黄铜在制作簧片时将更加富有弹性和韧性,从而使芦笙的音色更响亮、音质更加优美。

铜板制作成功后,开始锻打和制作的工序。首先要用宰子将铜板切成条形状,然后将铜条放在砧墩上,用小锤反复锻打,将铜条锤平、锤匀,这道功夫讲究的是耐心和细致。

三、制作发音管。挑好竹子做好了竹管,就开始安装发音簧片。一般来说常用的芦笙为6管,最短的一管稍粗,要安装2块发音簧片。王杰锋根据簧片的大小规格,在每一根竹管上进行开槽,使得簧片准确、稳妥的安装在竹管的槽内,并反复吹奏,为了精确,甚至要使用校音器对发音管进行校音。

苗家传统芦笙节(苗家人的不可或缺之物)(5)

由于芦笙制作技艺历来都由师傅亲手教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传承比较困难。现在能熟练制作芦笙的艺人已越来越少,精湛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