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檄文什么意思(看看这一纸檄文两封家书)

现在很流行一种为甲午战争失败者翻案的风气,丁汝昌已经不需要为自己统领的北洋水师一败涂地负责,甚至连方伯谦也被“考证”出他指挥的济远号并没有临阵脱逃,他被清廷斩首,是替丁汝昌乃至李鸿章背了黑锅。

一纸檄文什么意思(看看这一纸檄文两封家书)(1)

咱们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既然说丁汝昌和方伯谦都是“民族英雄”,那么李鸿章奏折中“兹据丁汝昌查明,‘致远’击沉后,该管驾方伯谦即行逃走,实属临战退缩,应请旨将该副将即行正法,以肃军纪。”又当作何解释?两个(如果算上李鸿章就是三个)“英雄”谁在撒谎呢?

其实也没有必要多做解释,因为有些人是选择性失明,只要某个恶人做了一件好事,就会被无限放大,于是恶人也变得完美高大上了。

今天笔者不想就此问题多做纠缠,只想引用三段白纸黑字,剪掉遗老遗少心中的辫子,剥去他们精神上的黄马褂。来让理智的读者诸君认识一下被某些人推崇备至的“清军将领”的真面目,来看看清末的朝廷和军队已经荒唐到什么程度。

我们先来看一纸檄文,这檄文是一位叫吴大澂的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写的。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任湖南巡抚的吴大澂主动请缨参战,并且给日本人写下了战斗檄文:“本大臣奉命统帅湘军五十余营,练习三月之久,现由山海关拔队东征。”

看看吧,训练了三个月在这位统帅眼里就已经是很久了,而且把行军路线都公布出去,果然是“堂堂正正”。但这还不是最奇葩的,我们接着往下看:“……本大臣讲求枪炮,颇有准头。”然后就是对日军劝降:“……念尔日本臣民,各有父母妻子,岂愿以血肉之躯,当吾枪炮之火?……若竞执迷而不悟,拼死拒敌,试选精兵利器与本大臣接战三次,胜负不难立见。迨至该兵三战三北之时,本大臣自有七纵七擒之法。”

一纸檄文什么意思(看看这一纸檄文两封家书)(2)

看了这檄文,还以为是诸葛武侯复生,要把倭寇当孟获七擒七纵呢。可是一打仗,吴大澂先丢牛庄,再失营口、田庄台,三战皆北,五十营(实际只有二十营)湘军折损大半。吴大澂只好写奏折承认自己不会打仗:“臣一介书生,未经战阵……枪械未到齐,训练亦无成效……”,这时候也不说自己“讲求枪炮,颇有准头”了,自己还差点当了被擒的孟获。

清廷可不管吴大澂如何乞求“一息尚存,敢望补过尽忠之意;四夷未靖,犹切卧薪尝胆之忱”,直接给了他“言大无实”四字评语,将他撤职交部议处,最后革职永不叙用。

一纸檄文什么意思(看看这一纸檄文两封家书)(3)

其实吴大澂也不是一个坏人,也不是一点能力也没有,可是让一个进士出身、当过翰林院编修、陕甘学政的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靠着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去跟如狼似虎的倭寇作战,只能说清廷上下从皇帝到大臣脑子都进水了。

文官打仗不靠谱,我们再来看看武将,笔者前天撰文,说晚清将领大多是贪生怕死的混蛋,引起很多人反对,说笔者侮辱了丁汝昌等甲午海战的民族英雄,但是他们可能忘记了,甲午海战是有英雄,但死掉的不全是英雄,逃跑路上被干掉的,有勇气自杀没勇气反抗的,似乎还算不上英雄。

一纸檄文什么意思(看看这一纸檄文两封家书)(4)

我们来看两封家书,这两封家书都是后方家属写给前线统帅和大将的,都很情真意切。

一封是被清廷任命为驻朝鲜“诸军总统”叶志超的夫人写给叶大总统的:“教匪(朝鲜东学党)刻已肃清,俟与日本讲和,即撤兵内渡,闻此甚慰。如果和事说定,固属甚好,否则必动干戈。忆吾夫廿余岁从戎至今,每战必先,人所钦佩。此时年近六旬,精神虽好,较前实差许多。总宜调遣得人,勿身先士卒,是为祈。朝鲜天气过热,祈保重柱石之身,公余之暇仍需节劳。”

叶志超很听老婆的话,不要说“身先士卒”,连指挥作战也不肯了,拥有一万精兵的叶志超,被日军一个混成旅打得逃出平壤,将40门大炮、一万支枪和数不清的粮饷也都丢给了日军。

一纸檄文什么意思(看看这一纸檄文两封家书)(5)

叶志超一路狂奔跑过了鸭绿江,但马上被举报抓起来判了死缓(斩监候),也不能回家去看老婆了。

叶志超的部下有个叫卫汝贵的,也接到了叶志超一样的家书,而且逃跑的太匆忙,同样“情真意切”的家书成了倭寇的战利品,跟叶志超的家书一起成了反面教材,在中日两国广泛流传开来。

现在有人为卫汝贵喊冤,说实际上倭寇缴获的是叶志超的家书,属于叶冠卫戴,卫汝贵背了黑锅。持这种看法的人对叶志超临阵脱逃不持异议,但是却忘了叶志超的夫人可以给叶志超写信,卫汝贵的夫人也可以给卫汝贵写信。并不能说叶志超的夫人写了,就可以证明卫汝贵的夫人一定没写。这段绕口令一样的逻辑问题,换成通俗的比喻,就好像某甲的老婆偷人,不能证明某乙的老婆一定没有偷人一样,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

一纸檄文什么意思(看看这一纸檄文两封家书)(6)

笔者看到的卫汝贵夫人写给卫汝贵的家书是这样的:“君起家戎行,致位统帅,家既饶于财,宜自颐养,且春秋高,望善自为计,勿当前敌……”

笔者承认,卫汝贵很能打,叶志超也曾很能打,他们打捻军的时候都很勇敢,但是这两封家书,连前面的那一纸檄文,似乎都在告诉我们:晚清的将领,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没了“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的勇敢与果决,反倒是惦记着家里的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家属们也没想过效仿“岳母刺字”,扯起后腿来倒是不遗余力,这样的战争怎能不失败?

一纸檄文什么意思(看看这一纸檄文两封家书)(7)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笔者这篇文章并不使人愉快,但是我们要从这种不愉快中进行反思,因为靖康之耻、甲午之羞,我们必须刻骨铭心,这样才能发愤图强一雪前耻。如果只满足于“从前阔”,并且只对“四夷宾服”津津乐道,那我们就成了乾隆,成了阿Q……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