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一中老师抖音(呼和浩特教师回应rap走红)
“本来初中以前,我还非常单纯,根本不知头发长短还有正确错误之分,来到一中第一天,我就犯了错误。”
“什么错误?”
“头发太长,必须马上剃掉。”
……
12月15日,这段拍摄于2004年9月24日、时长仅47秒的视频一发布就“火”了。视频中,穿着蓝色西装的少年用RAP的形式,吐槽学校要求剃平头的规定。看到这段视频,网友纷纷调侃,“越看越上头”“看着着实上瘾”。
2004年,在呼和浩特第一中学100周年校庆晚会上,牛杰和同学们一起表演了群口相声。视频来源于呼和浩特第一中学
而在手机屏幕的另一端,已经长大的蓝色西装少年、呼和浩特第一中学语文老师牛杰则有些“受宠若惊”,怎么也点不完的新消息提示小红点、不断疯涨的粉丝量,都明明白白地告诉他,自己火了。
隔天,牛杰特意发布了一条rap视频回应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师,“出走半生只为分享我的所知”。
牛杰和学生们在一起。图/受访者供图
“连我已经毕业的远在白俄罗斯的学生都给我发消息,说看见我的视频了,甚至看见了盗用我信息的假号。”12月17日,回想起这场突如其来的“走红”,牛杰仍有一种不真实的错觉。
牛杰出生于1987年,是土生土长的呼和浩特人,也是呼和浩特第一中学的毕业生,自2011年起在这里任教。这段视频是牛杰在学校100周年校庆时创作表演的群口相声中的一段,彼时他还是一名高二学生。
在牛杰的短视频平台个人账号中,他的自我介绍是首届国家公费师范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一个爱读书、爱分享的语文老师。在“走红”后,他又加了一个介绍:一个被老师身份耽误的Rapper。
“2023年我们学校就要迎来120周年校庆了,我正好在整理100周年、110周年校庆的资料,看到了这一段,觉得挺有意思的。”负责学校新媒体运营工作的牛杰把这段视频首发在了自己的账号上,“没想到这个视频能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
12月10日,牛杰还在朋友圈晒自己的粉丝数字8888很吉利,心想要是粉丝量能过万自己可就太幸福了,他还悄悄立下了一个flag:粉丝过万就开一场直播。
彼时的他不会想到,短短几天之内,自己的粉丝量将实现二十几倍的增长。12月17日下午6点,牛杰的粉丝量已经涨到了27.2万。
呼和浩特第一中学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官方账号也在第一时间发布了这条视频,同样吸粉无数。事实上,这并不是呼和浩特第一中学第一次走到台前。
2019年6月,在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2019届毕业典礼上,时任校长汤俊文在致辞中因金句频出登上微博热搜,“做题一时爽,一直做题一直爽”“母校爱你们,不止三千遍”。
今年1月,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一位副校长的新年致辞再次走红网络。她寄语学生:希望大家少喝点“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多在体育运动上来点“奥利给”,不要只当“干饭人”,更要有“学习魂”。
学校“自带热搜体质”的背后,都有负责学校新媒体运营工作的牛杰的“手笔”。
从一名吐槽校规的学生到成为学校的老师,牛杰觉得自己是“‘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以青春的心态和正青春的学生平等交流。”
在牛杰看来,自己和学生的关系从来不是“猫和老鼠”,他不希望追着学生去做什么,而是把学生们当成年人一样相处。对于自己的这次意外“走红”,牛杰始终很清醒。在他看来,教书育人才是天职。他让学生们别急着去看网上的视频,别有一夜爆火的急功近利的心态,“有时间还是用来多读书的好。”
呼和浩特第一中学语文老师牛杰近照。图/受访者供图
Rap视频的故事源自个人亲身经历
新京报:为什么会发布这段rap视频?
牛杰:这其实是我们为了学校120周年校庆有步骤地发布的视频。除了担任教学任务之外,我还是学校战略发展中心的主任,负责新媒体运营工作。最近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发现了这段视频,就在个人号上发了出来。
其实我一开始也有顾虑,怕我现在的学生看了说老师怎么这样,然后对我有什么看法。也怕这段“年少轻狂”的吐槽,给学校带来不好的影响。但最终还是发出来了。
新京报:这段表演的背景是什么?
牛杰:那是2004年我读高二的时候,呼和浩特第一中学100周年校庆,我和同学们一起表演的群口相声,这是其中的一小段。
在呼和浩特第一中学读书期间的牛杰。图/受访者供图
我高中在学校上心理课的时候,老师让学生排心理短剧,我现编现演了一个,老师就发现了我的“天赋”,在100周年校庆的时候,让我表演一个节目。
其实这段表演也是一波三折,创作得有半年时间。最开始我想要做一个情景剧,也写了剧本,但是情景剧需要很多群演。那个时候我的表演、导演各方面的能力都还不够,最后进行不下去了。后来在老师的支持下,改成了群口相声,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新京报:虽然是个群口相声,但是网友都在说另外三个同学存在感很低。
牛杰:我也看到了网友的评论。其实这是不完整的视频,后面这三个同学也有吐槽的内容。有同学找我了,跟我开玩笑说把他们的形象都“毁”了(笑)。
这只是我们群口相声的一小段,后面还有说快板,我还写了好几副对联给学校 。高二的学生写长对联,我个人觉得还挺自豪的,但现在已经忘记都写的什么了。
新京报:你高中的时候很喜欢写作吗?
牛杰:喜欢,我也一直喜欢看书。高中的时候写了很多小说,还给《读者》之类的杂志投过稿,不过从来没有成功发表过。
新京报:那这段剪头发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牛杰:是我个人的亲身经历。那是我上高一的第一天,还没开始上课呢,正好学生处的老师在检查仪容仪表,我的头发也不是长得很夸张,但总归是比学校要求的要长一些,所以就被要求剪头发了。
我觉得这就跟写作文一样,得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所以创作时用的都是真实故事。
新京报: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段视频,有什么感想?
牛杰:看到这段视频还是很感动的。对于一所学校来说,100周年校庆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一所学校有几个100年呢?但是学校很支持我们,不管内容是不是吐槽学校,都让我们坚持完成了表演。我觉得这对于一所学校来讲,是很难得的事情,学校一直很包容很大气。
还有就是挺感谢学校那个时候帮助我规范自己。在我看来高中三年是很珍贵的时光,学生不要把本该努力的时间浪费在发型、鞋子、衣服这些外在的东西上。
新京报:突然“走红”,这件事给你造成困扰吗?
牛杰:困扰谈不上,但的确有些受宠若惊。
我自己也分析过“走红”的原因,一方面是整个社会对教育都很关注,另一方面是视频里有很多戏剧性的元素,吐槽学校、身份的转变,这些都有反差。
说相声、排话剧,大学四年“风头出尽”
新京报:你给自己的介绍有一个是“首届国家公费师范生”。你一直喜欢当老师吗?
牛杰:其实我在高中的梦想是考心理学专业。最后高考分数出来,就报考了华中师范大学中文专业。真正学起来对这个专业也很喜欢。
新京报:你的专业课成绩怎么样?
牛杰:我毕业的时候是学校的优秀毕业生,那一届有近4000名毕业生,就选了10个优秀学生,其中就有我。
新京报:那你的大学生活呢?
牛杰:大学生活很丰富多彩,用我同学的话说叫“风头出尽”。
相声那会儿在南方没现在这么火。我上大学的时候就把自己说相声的特长发扬了一下,跟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创办了华中师大第一个相声社团。后来还成了学校三大剧社之一的晨雨剧社的社长。
我还担任华大剧团团长,原创的一部话剧在武汉市第二届大学生戏剧节中获得了金奖,还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表演奖,把能拿的奖都拿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也是我们剧社获奖的最高纪录了。
在华中师范大学读书期间,牛杰充分发挥了自己在相声方面的特长。图/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那是不是有很多表演机会?
牛杰:挺多的。我还记得大学毕业的时候,各个学校都会有很多晚会。我就在武汉各个高校里“跑场子”,好多人都知道华中师大有牛杰这一号人物。
新京报:为什么回到了呼和浩特第一中学教书?
牛杰:2011年我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就回来了,因为是公费师范生,要回到内蒙古。当时也有别的学校要我,各项福利待遇都挺好,但我还是热爱自己的母校(呼和浩特第一中学),所以就回来了,到现在整整10年了。
我已经带了三轮学生,有的学生都已经硕士毕业当老师了。不过,现在因为主要精力放在学校的新媒体运营,我带的学生也少了,目前只带高二的一个理科班。
在华中师范大学读书期间,牛杰在学校晨雨剧社原创的剧目获得了一个金奖。图/受访者供图
师生之间不是“猫和老鼠”的关系
新京报:你还分享了很多抽查学生背诵语文课文的内容。平时会如何引导学生背诵?
牛杰:语文中的很多内容,比如古诗词、文言文,都是需要背诵的,但不能死记硬背。
很多学生背诵不好,要么是方法没用对,要么是心没用到,不是因为不聪明。所以作为老师,我会教给他们一些背诵的方法:首先是理解内容,然后树立自己的记忆大纲,最后按照自己整理的大纲去背诵。
新京报:在你看来,学好语文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牛杰:学好语文没有秘诀,只有“明诀”。语文最重要的是学会积累,高考语文考得很杂很广,所以一定要注重日常的积累。
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语文学习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靠潜移默化,不是突击就能学好的。
新京报:你日常是什么样的教学风格?
牛杰:我一直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上课喜欢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去解读文言文,这样学生更容易加深记忆,接受起来也容易。
讲课就是这样,你越是端着架子学生越不感兴趣。我就希望能通过我的努力让学生们爱上语文,或者因为喜欢老师的上课风格、喜欢老师这个人而喜欢上语文。
新京报:你突然走红,学生们都什么反应?
牛杰:学生们还是挺惊讶的。我走在走廊里,他们会说“牛老师你火了”“头一次离网红这么近”。我跟他们说,火不火我都是你们的牛老师。
我跟学生们说,别着急去网上看老师的视频,也别有一夜爆火的急功近利的心态。有时间还是用来多读书的好。
新京报:从当年吐槽校规的学生到如今的老师,你怎么看待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
牛杰:我更愿意说自己是“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我用这种青春的心态去和现在正青春的学生平等交流。
我对每一届学生都说,老师跟学生之间不是“猫和老鼠”的关系,我不希望追着学生去学习或者去做什么,我把学生当做成年人。成年人的标志是什么?是做好自己的事情。现在的孩子,就应该这样跟他相处。
新京报:关于未来,有什么打算?
牛杰:就我个人的话,没什么变化,按部就班地做老师,教书育人是天职。我从来没有想过在网红的道路上走下去。即使我现在有了一些影响力,也希望能给学校的知名度加一把力,希望更多的人通过我了解呼和浩特第一中学。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张彦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