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获奖最佳动画长片(非虚构写作衍生影视IP)

别忘了答应自己的事,别忘记想去的地方我A不出去,你还关注不了吗

从奥斯卡提名的《三块广告牌》到国语口碑力作《嘉年华》,现实题材电影成观众新宠,电影圈也对非虚构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非虚构写作”这一概念最初由西方提出,也被称为“叙事新闻”(narrative journalism),发源于20世纪前期,20世纪60年代在《时尚先生》《滚石》《纽约客》等杂志上迎来繁盛期。

随着《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黑帮教父最后的敌人》《1986,生死漂流》《生死巴丹吉林》《中国版飞越疯人院:密谋十七年的逃亡》等根据真实事件撰写的特稿先后售出影视改编权,越来越多的“故事制造者”试图把手里的非虚构作品转化成影视IP。

非虚构写作与影视联姻,会是一门好生意吗?下一部《三块广告牌》的出处会不会是特稿写作?好莱坞制片人已纷纷开始竞购特稿作品的改编权,传媒研究(id:xjbcmyj)整理了几个特稿转化为影视IP的案例,一窥国外非虚构写作的变现路径。

奥斯卡获奖最佳动画长片(非虚构写作衍生影视IP)(1)

奥斯卡获奖最佳动画长片(非虚构写作衍生影视IP)(2)

媒体已经在十年前就开始预言长篇深度报道的消亡,你无法怪罪他们——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消息碎片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很少阅读纸质材料,也没有足够的耐心读完长篇大论。越来越少的媒体会投入大量金钱和时间去进行深度报道。

然而,尽管深度报道现状堪忧,但丧钟可能敲响得太早了。2018年不仅是长篇和短篇新闻报道的标志性年份,也是转化为影视IP是非虚构性作品数量激增的一年。虽然这可能只是影视媒体强大的一种表现,而非深度报道复兴的开端。但它恰恰证明了,即使在“标题党”的时代,比一条微博长,比一本书短的长篇报道仍有强大的市场。

奥斯卡获奖最佳动画长片(非虚构写作衍生影视IP)(3)

“假名媛安娜·德尔维”

△左为安娜·德尔维,右为珊达·瑞姆斯

今年最热门的影视IP是《纽约杂志》(New York)发表的一篇关于德国假名媛安娜·德尔维(Anna Delvey)忽悠了大半个纽约上流社会的文章。文章详细地描述了安娜令人瞠目结舌的诈骗过程,她兑现虚假支票,镇定自若地周旋于纽约上流社会,从上层阶级以及财团处骗得金钱,支撑自己奢靡的生活方式。《实习医生格蕾》主创,好莱坞最强编剧珊达·瑞姆斯(Shonda Rhimes)跳槽到Netflix的首部剧将根据安娜的故事改编。为此,狱中的安娜还托人喊话,属意《饥饿游戏》女主——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Jennifer Lawrence)出演主角。

8月7日,《纽约杂志》2015年的一篇讲述前脱衣舞娘策划从华尔街客户那里盗取数万美元的文章,将由著名导演劳伦·斯卡法莉娅(Lorene Scafaria)改编成电影——《舞女大盗》。美国巨星詹妮弗·洛佩兹(Jennifer Lopez)已经签约出演主角。她将饰演一名前脱衣舞女,同时也是一群雄心勃勃的女人的头目,意图带领这些女人改变生活,改变城市的面貌。

同一周,20世纪福斯宣布将根据《每日野兽》(Daily Beast)发表的文章《一个警察如何操纵麦当劳的垄断游戏并抢走数百万美元》( How An Ex-Cop Rigged McDonald’s Monopoly Game And Stole Millions)改编电影,由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执导,马特·达蒙(Matt Damon)主演,两人继20年前的《心灵捕手》后再续前缘,并将共同担任影片制片人。《死侍》系列编剧保罗·韦尼克(Paul Wernick)、瑞特·里斯(Rhett Reese)操刀剧本。

奥斯卡获奖最佳动画长片(非虚构写作衍生影视IP)(4)

《白人男孩瑞克》

△电影《白人男孩瑞克》海报

两部由非虚构写作改编的犯罪电影将于今年九月在美国上映。由美国深度报道网站The Atavist 2015年发表的报道《白人男孩瑞克的审判》(The Trials of White Boy Rick)改编成的《白人男孩瑞克》将于9月14日上映,故事发生在1980年代,14岁男孩瑞克成为当地和联邦执法机构的卧底线人,后逐渐走上贩毒道路。17岁时瑞克被发现藏有17磅的可卡因,被判终身监禁。

奥斯卡获奖最佳动画长片(非虚构写作衍生影视IP)(5)

《老人与枪》

△电影《老人与枪》海报

9月28日,根据《纽约客》(New Yorker)特约作家大卫·葛南(David Grann)2003年的一篇报道改编的《老人与枪》(The Old Man & The Gun)也将上映,报道的主角是一位70岁高龄的抢劫犯——福瑞斯特·塔克(Forrest Tucker),他打从少年时就是个不法之徒,抢银行就是他的职业,进出监狱10多次,还创造了18次越狱的记录。

这一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在人们意料之中,它拥有大卫撰写的故事中所有最好的元素:趣味性与调查性相结合、好莱坞惊悚片般的叙事结构和节奏。大卫有许多文章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他的非虚构类图书《花月杀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的改编版权由奥斯卡影帝莱奥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买下,并将于明年年初开拍;去年上映的由其小说改编的《迷失Z城》(The Lost City of Z)也大获好评。

“哈维•温斯坦性侵事件”

奥斯卡获奖最佳动画长片(非虚构写作衍生影视IP)(6)

△《纽约时报》网站截图

鉴于这一切,一部关于去年最受关注报道的电影正在酝酿中也不足为奇:好莱坞制作人哈维•温斯坦(Harvey Weinstein)被《纽约时报》曝出潜规则女星和公司员工长达30年。受害者大都很年轻,既有公司的女性员工,也有参与过温斯坦电影的女演员。这一报道的改编权由201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出品方布拉德·皮特(Brad Pitt)的Plan B和《猎杀本拉登》出品公司安纳布尔纳影业(Annapurna)购得。

奥斯卡获奖最佳动画长片(非虚构写作衍生影视IP)(7)

△电影《逃离德黑兰》海报

杂志文章改编成电影并非没有先例,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本等3项大奖的《逃离德黑兰》,改编自约瑟瓦·贝尔曼(Joshuah Bearman)在《连线》杂志(Wired)上发表的文章《大逃亡》(the great escape)。

奥斯卡获奖最佳动画长片(非虚构写作衍生影视IP)(8)

《速度与激情》《虎胆龙威》《热天午后》《惊曝内幕》和《美国黑帮》等经典作品均改编自《滚石》(Rolling Stone)《名利场》(Vanity Fair)《纽约杂志》和《纽约客》的特稿。这些作品的版权费最多可以达到六位数,但大多数版权费在5,000美元至75,000美元之间。由于制作电影需要花费大量金钱,实际上已经售出改编版权的文章只有少数能被制作成电影。

然而,今天有更多促进特稿转化成影视IP的举措。贝尔曼和他在《连线》杂志的同事一起创建了在线文学平台Epic,负责处理非虚构作品改编电影的委托并允许作家保留这些电影的版权。发行工作室Condé Nast Entertainment负责处理包括《名利场》和《纽约客》在内的媒体巨头新闻业务衍生而来的电影和电视节目。

由于越来越少出版商会为非虚构小说开绿灯,像Longform和Atavist这样的数字平台便成了让作家投入到耗时的写作中的伊甸园。一些制作公司会融合记者和编剧的工作,比如由制作人兼编剧马克·鲍尔(Mark Boal)与前《纽约时报》编辑雨果·林格伦(Hugo Lindgren)创立的制作公司Page 1:“并不是说我们把作品交给编剧后,他们就离开去进行创作,”马克在2016年告诉《华尔街日报》,“剧本创作需要记者与我们的编剧合作共同完成改编。”

所有的现象证明,虽然现在的特稿远不如黄金时期那样鼎盛,却仍在不断地发展,并没有走向消亡。在理想情况下,这种变现路径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记者与作家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来进行深度报道和撰写文章,而好的报道源源不断地为影视改编提供素材。

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 writing)顾名思义,就是基于“事实”前提展开的写作活动。非虚构写作有许多别名,如新新闻主义、叙事新闻、文学新闻、长新闻、非虚构创意写作、特稿写作等。非虚构写作目前还不是一个严谨、科学、边界清晰的概念。

《韦氏大词典》的第2版中对非虚构写作定义是:一种内容基于现实和事实的文学分支,以叙事散文的方式处理或提供观念,包括传记与历史文章,与虚构文学相对,与诗歌和喜剧相异。美国非虚构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认为“非虚构即是真实,不可编造。”

中国李海鹏认为“非虚构写作”必须符合“真实”和“文学”两条标准,即出现在文章中的所有内容都必须是真实的,包括“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与“真实的现象”等。此外,与传统新闻写作对“事实”的程式化、枯燥化表述相比较,非虚构写作鼓励写作者的自由创造,重视读者的阅读体验。英国文学评论家芭芭拉·劳恩斯伯里(Barbara Lounsberry)在《事实的艺术》中阐明了非虚构写作的四个特征:

第一,记录性。她认为非虚构作品来自于真实世界的“事实”记录。

第二,详尽的研究。非虚构写作要通过观察、调查、采访和文献的验证来建立叙事的可信性。

第三,场景。芭芭拉·劳恩斯伯里强调重建场景的重要性。

第四,细致的写作。优美的语言是非虚构写作的文学特征。

虽然表述不一,但是大多数写作者对非虚构写作是有共识的,即非虚构写作要基于“真实的事件”。非虚构创作手段不是在密闭空间苦思冥想完成,要是要进行深入的采访与繁复的资料研读。非虚构文章里的故事必须是真实的,包涵的事实是被证实过的。

非虚构写作者可以选择和组织事实来实现写作主题,但无论怎么呈现,作者都应该基于“事实”写作。在严苛遵守“事实”的原则下,非虚构写作还要借鉴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比如情景设置、语态、细节与角色发展等。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非虚构写作概念指得是一种基于“事实”的文学创作活动,它借用虚拟对话的形式,采用讲故事的叙事方法反映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在写作内容上,非虚构写作包括了传记写作、商业写作、新闻写作、科学写作、环境写作、生活方式写作、烹饪写作、健康写作、宠物写作、工艺品写作、家庭装饰写作、旅游写作、宗教写作、艺术写作、历史写作等相互交差又有所区别的社会生活领域,一些社会学学术著作因为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如《林村的故事》、《金翼》、《银翅》、《小镇喧嚣》等也可以被归入非虚构作品。与虚构性写作基于“想象”的特点不同,非虚构写作是围绕“采访”建构“真实性”。真实事件、真实经历、真实体验是非虚构写作的基本要求。

非虚构写作的特点

从近年来国内外非虚构写作的实践来看,与虚构文学写作相比较,非虚构写作具有内容真实性、表达文学性、形式叙事性、浸入式与主题边缘性等五个特点。这些特点把非虚构写作与虚构性文本区别开来,也是非虚构写作独特阅读体验与审美特质的成因。

1、内容真实性。

真实是非虚构写作的首要特点和基本标准。美国非虚构作家何伟说“非虚构写作让人着迷的地方,正是因为它不能编故事。看起来这比虚构写作缺少更多的创作自由和创造性,但它逼着作者不得不卖力地发掘事实,搜集信息,非虚构写作的创造性正蕴含在此间。

”近年来,国内涌现的一批非虚构优秀作品,如梁鸿的《出梁庄记》、丁燕的《工厂女孩》、张彤禾的《打工女孩》、杨宪益的《漏船载酒忆当年》、杨显惠的《夹边沟纪事》、喻真的《聂绀弩刑事档案》、齐邦媛的《巨流河》都是在建立在真实之上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成功印证了“真实”的强大力量。

2、表达文学性。

非虚构写作对严谨、古板、克制、枯燥的新闻写作风格改良的表现在于它特别重视文学手法的运用。非虚构写作借助叙事和修辞的写作策略和方法,重视对话、场景、细节和心理描写,以增强作品的可体验性和可理解性。非虚构写作的主要表现手法,如细节、对话、场景重建、人物心理描写、人物关系交代甚至故事冲突构建等,几乎在所有优秀非虚构作品的特质。

在《中国,少了一味药》中,慕容雪村描写传销生活艰辛的细节:每人每天的菜钱只有三毛五,只能买到一些烂掉的黄豆芽,每顿饭的米不能超过一把,盖的是发霉的黑心棉,洗澡被严厉禁止,洗脸只用一点点水,连刷牙的泡沫都不能浪费,全都倒在污水桶里,留着冲厕所”。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作品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3、形式叙事性。

非虚构作品通常都具有良好甚者完美的故事性文本特征。这个特征也是避免非虚构写作概念泛化的一种选择。因此,一般来说,不能把所有的基于“真实”书写的作品都归入非虚构写作的范畴。一篇关于某设备运作的说明文、一篇关于科技发明的学术论文尽管反映的内容是“事实”,但因为它们没有叙事性而不能称之为非虚构作品。

从本质上讲,非虚构写作利用一些叙事策略来报道人物和事件。这些策略包括第一人称叙述、人物和对话的发展、冲突与张力的构建、对事件场景的重现以及对语言的重视。非虚构写作的优秀作品如《迈阿密和芝加哥之围》、《向伯利恒跋涉》、《令人振奋的兴奋剂实验》、《派遣》、《在萨尔瓦多》、《太空英雄》、《月亮上的火焰》、《弗兰克·辛纳屈感冒了》和《激进派时髦》无不具有高超的叙事技巧。

4、浸入式采访。

严谨的非虚构写作活动要求写作者要有扎实、详实的采访过程。为了写作《大灭绝时代》,《纽约客》记者伊丽萨白·科尔伯特亲历全球生态现场,通过大量的采访与考察互动,提出世界面临第六次生命大灭绝的观点。霍华德·格里芬为了写作《像我这样的黑人》乔装成一个黑人,多次乘坐公共汽车穿越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马州和乔治亚州等种族主义区域。甚至在新奥尔良,格里芬先后以黑人和白人的两重身份两次从新奥尔良经过以进行浸入式体验。

俄国非虚构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为了写作《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居民、消防员、历史学家、科学家、官员、救援人员的家人、摄影师等。

美国作家珍妮特·马尔科姆为了写关于精神分析的书,她要听陌生人长达数小时的治疗过程。梁鸿为了写作《出梁庄记》跑遍全国十一个省市,访谈了340余人。慕容雪村为了写作《中国,少了一味药》冒着生命危险卧底传销组织二十三天,向读者展示了传销者如何蛊惑普通人。

5、题材边缘性。

近年来全球媒体的非虚构写作实践来看,非虚构写作者重视宏达叙事下忽略的一些边缘题材,喜欢写作主流媒体忽视的焦点。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细致描写了现今农村生活现状,揭露了农村管理、教育、留守儿童、老人等现实危机问题,书中凋敝的中国村庄、无奈的乡村干部、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心灵危机,农村的宗教问题引人深思。

萧相风的《南方工业生活》用词条的形式记录在南方工厂里的真实生活吗,全景记录了外来工人的打工生活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李天田《相亲记》讲述了一个大龄剩女被迫相亲的8年抗战之旅。

张驰的《一个维吾尔人的家庭史》反应了许多尖锐而真实的问题。关军著有《大脚印儿》、《无后为大》和《打帝国》关注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对人类本性进行挖掘与追索。李娟的《羊道》三部曲写了景色、习俗,在牧场和男男女女的接触。非虚构作家们也把目光聚焦于不被广泛关注的社会底层、边缘人物。

四、非虚构写作在我国兴起的社会历史原因

1、中国剧烈的社会变革浪潮为非虚构写作提供社会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急遽变革。色彩斑斓又异常复杂的中国社会生活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素材与土壤,这一点与美国非虚构写作兴起的社会背景非常相似。美国学者约翰·霍洛韦尔认为,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剧变导致非虚构文学的出现:“一切事情好像都在以比过去高十倍的速度变化着,艺术家缺少能力去记录和反映快速变化着的社会……这一时期里的日常事件的动人性已走到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了。”

很多非虚构作家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有专门表述。何伟认为中国是非虚构写作的“富矿”。特稿作家李海鹏“中国每天发生这么多真实事件,从中可以诞生很多真实的题材”。网易《人间》总编辑关军认为当下中国是“新闻故事的富矿”。

非虚构作家梁鸿的论述与约翰·霍洛韦尔有异曲同工之妙。她说: “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几乎完成了西方400年的历史,在这一巨大的转变下,中国生活经历了犹如过山车般的眩晕与速变。光怪陆离的现实常让人有匪夷所思之感,比虚幻更为不真实,每个人都身处一种被分裂和被分割的生活中,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几种生活、多元观念同时并存,仅仅是一墙之隔,就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生和场景。”社会巨大变革催生的社会现象是非虚构写作取之不尽的题材。

2、现实主义文学与报告文学的功能缺位

非虚构写作兴起的第二个原因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力量的衰落。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强烈的现实主义传统,这种传统在当代遭遇了困境。造成困境的原因既有作协体制造成的弊端,也有社会现象超级复杂化给作家理解能力造成的挑战。

面对剧烈变革的中国社会,传统作家来不及发现、洞悉、分析、沉淀、总结和提炼现实生活,由此造成文学在及时、鲜活、生动、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方面表现乏力。著名作家王跃文曾经针对文学不接底气的弊端指出:“文学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文学必须对现实和历史问题作出思考,文学必须担负起社会责任。”但是,当代大多数作家闭门造车、脱离生活、不接地气的现状很难改变。

另外,一直以来被寄托“反映现实”功能的报告文学也在近些年遭遇了文体老化、作者缺乏与商业侵蚀等问题。新中国建立以来,报告文学以其新闻性、文学性与批判性受到读者的欢迎。

但是在近二十年来,报告文学的文体已经老化,调查技巧单一、表达手段单一,无法满足当代读者对事实深层次的追求。甚至一部分报告文学沦为宣传文体,成了“表扬稿”、“吹捧文学”和“推销文学”,更是失去了现实主义的批判性。

3、读者对传统新闻写作方式与风格的厌弃

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认为,“在这个海量信息涌现的时代,一方面我们对这个世界所知太多,但另一方面实际我们又对这个世界所知甚少,乃至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一种苛求,就要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不仅仅是片断的,零散的,而是深入的,具体的。

我们能够在一个真实的水平上,深入具体地认识这个世界的丰富性和人的丰富性。”传统的新闻文本擅长粗线条地转述新闻事件的骨架与框架情况。新闻写作中的消息题材是新闻写作方式的典型代表。一般而言,消息写作恪守5W的新闻写作写作条律。

具体说来,新闻写作需要交代“5W 1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以及过程如何(How)等事实要素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只要交代了上述事实要素,无论可读性如何,都是一条合格的新闻消息。这种新闻写作的取向往往见“事”不见“人”,新闻故事中的人的境遇与更宏大的制约人的命运状态的文化制度背景不到呈现。

这样的新闻写作取向无法阐释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的复杂性,无助于读者建立对于人物与事件的系统理解。非虚构写作的弥补了这种局限性。非虚构写作文体中的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人物特稿、事件特稿、长报道在恪守新闻“真实性”的前提条件下,不遗余力地挖掘新闻人物、新闻事件背后更为丰富的意义,让读者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从而杜绝简单化、平面化、符号化地解读世界,抵达真正的“真实”境界。

4、国内外写作思潮的互动影响

在美国,尽管非虚构写作作为文学形式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它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小说和诗歌的一个写作桥梁,而不是一种同等地位的写作方式。小说家认为是文学的上层阶级。他们认为,记者的作用是为更作家挖掘信息材料和激发灵感。

然而,近些年来,作家专题讨论会、作家会议、创意写作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非虚构写作发表的媒体也不断增加,如《第四类型》、《河的牙齿》、《非虚构写作》、《佐治亚评论》《纽约时报》等。而非虚构写作的创作者们的杰出作品让非虚构写作的地位更加稳固。一些杰出的作品让虚构作家刮目相看,读者趋之若鹜。

如旅行散文类如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的一年》,弗朗西丝·梅斯的《托斯卡纳艳阳下》,科普读物类像戴瓦·索贝尔的《经度:寻找地球刻度的人》,历史记录类如西蒙·温彻斯特的《教授与疯子》,自然报告文学类如约翰·科莱考尔的《荒野生存》和塞巴斯蒂安·荣格尔的《完美风暴》,犯罪纪实类如约翰·伯兰特的《午夜善恶花园》,回忆录类如弗兰克•麦考特的《安琪拉的灰烬》和玛丽·卡尔的《骗子俱乐部》等,这些作品都提高了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可见性。

在中国,非虚构写作运动与新闻业对西方特稿写作的引进与发展密切相关。最早使用非虚构这个词语的主要是原先关注特稿的一群记者。他们大多数为深度报道或特稿记者,如李海鹏、关军、南香红、蔡崇达、谢丁、袁凌、曹筠武、杨继斌、杨潇、袁小兵、叶三、李宗陶等人。然而,随着纸媒传播方式的巨变,整个行业生态的凋敝,这批记者大多离开体制内媒体继续追求写作梦想,在杂志新闻生产与新媒体内容生产领域大力推动非虚构写作理念。

近年来,伴随着现代新闻媒体的兴起、商业杂志的创刊,中外合资生活方式类杂志的增长,新媒体平台的搭建,非虚构写作却拥有了跟多的发表阵地。近年来,如《时尚先生》、《智族GQ》、《南方人物周刊》、《中国新闻周刊》、《读库》、《中国企业家》、《单读》、《博客天下》、《Vista看天下》、《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媒体等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发表通道。

这些媒体中国,有报纸、杂志、图书,无一不提倡高质量的非虚构写作。与传统文学杂志相比较,上述媒体除了发行收益以外还有广告收入。

另外,一些新媒体平台专门为非虚构写作而开发,如《人间》、《正午故事》、《有故事的人》、《财新文化》、《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地平线》、《谷雨故事》、《人物》、《为你写一个故事》提供非虚构写作的网络平台。这些平台各种传统渠道的兴起,为非虚构写作潮流的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非虚构写作的大众参与性

非虚构写作打破了专业的壁垒,让普通人成为写作的主题。传统文学写作主要由专业的作家主导,新闻写作主要由媒体的记者编辑主导。他们是专业的文本生产者,大众的定位是读者。近年来,非虚构写作不是专为职业作家与记者而准备着,业余的大众也可以参与到非虚构写作中,记录下自己身边的人事。

《有故事的人》《全民故事计划》等非虚构写作平台都是为一般写作者书写自身故事提供的平台。《有故事的人》由凤凰网推出的非虚构写作平台,对非虚构写作的李理念是“每个人都有故事,都可以写出故事”,并且认为非虚构写作者“可以来自名流,来自职业写作者,也完全可以来自贩夫走卒,升斗小民”。

《全民故事计划》旨在“用真实故事,记录中国当下日常风貌,力图去发现并推出日常生活里打动人心的真实故事。”网易非虚构写作平台“人间”的“蓝衣坊”栏目设立了国内第一个专为一线打工者设立的写作工坊。

从中我们既能看到从河北来京打工的郭福来用独特的笔触写下身边那些“鼠辈”之友,也能看到来自原天津港务局消防支队队忍着悲痛纪录下在那次浩劫中逝去的31个消防员兄弟。与专业文学创作、专业新闻写作相比,非虚构写作打破了写作的壁垒,推翻了写作的围墙,拆除了写作的藩篱,让普通人成为写作的参与者。

奥斯卡获奖最佳动画长片(非虚构写作衍生影视IP)(9)

奥斯卡获奖最佳动画长片(非虚构写作衍生影视IP)(10)

奥斯卡获奖最佳动画长片(非虚构写作衍生影视IP)(11)

我A不出去,你还关注不了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