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孤独同行(宁愿和孤独同行)

文 / 杜豆豆


“我宁愿独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话,和宇宙的建设者结伴同行,也不愿混在盛装打扮的人群中招摇过市;我不愿生活在这躁动不安的、神经兮兮的、热闹喧嚣的、鸡零狗碎的19世纪,我宁可站着或者坐着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 ——梭罗《瓦尔登湖》

我与孤独同行(宁愿和孤独同行)(1)

今早,我用1小时10分,完成了亨利·戴维·梭罗的经典——《瓦尔登湖》的阅读,重新洗涤了一下自己那颗被俗事困扰的小心灵。

《瓦尔登湖》,我并不是第一次读。

十几年前读,不能体会,因为自己的心态太焦躁,就像我当时读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一样,只觉得作者这些梦呓般的自言自语,太啰嗦。如今芳华逝去,再读此书,才解出其中真味。

我与孤独同行(宁愿和孤独同行)(2)

《瓦尔登湖》是梭罗用散文笔记体书写的亲身经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非虚拟写作。在这部书中,你可以跟随他细致的生活观察和思考,体验一种不同的生活。

他的叙述是平静的,没有迎合任何人的意图。在这里,你体会的不单单是一种朴素自然的生活方式,更是“你可以做自己”的人生宣言。

梭罗是优秀的哈佛毕业生。大学毕业后,与感情颇深的亲哥哥约翰一起建了一所学院,后来哥哥因病而故。梭罗关了学院,从事了几年其他工作,都不是很顺心。但他始终都还存着对生活的热爱,一心希望能过一种自己想过的生活——简朴但内心富足。

梭罗的创作,据说最早是受了沃尔多.爱默生的影响。梭罗是爱默生的哈佛学弟,爱默生1844年出版了散文集《自然》而声名鹊起,曾鼓励梭罗创作,并给他很多启发。梭罗选择在瓦尔登湖边体验隐居生活,也是因为爱默生购买了包括瓦尔登湖在内的林地。

我与孤独同行(宁愿和孤独同行)(3)

在瓦尔登湖边,梭罗体验了两年多自给自足的隐士生活。

他动手建了一所小木屋,喝着湖水,吃着自己种植的食粮。每天日出而作,晨昏而息,过着一种我们看来似乎是苦行僧的生活。可梭罗并不以为苦,而是——自得其乐。他从对大自然的观察中,理解着宇宙,思考着人生的终极问题,质疑着那些不懂得做减法、努力奢侈却内心空虚的人们。

给我印象很深的一段,是梭罗讲的一个艺术家做拐杖的故事。

他说,有个艺术家,忽然有一天突发奇想,希望做一只最完美的拐杖。于是,他把自己的全身心都灌注到了这件艺术品的制作,他去寻找最合适的材料,一刀一刀雕刻出最完美的形状,忘掉了时日,忘掉了任何浮名浮利,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最后,这位艺术家如愿以偿——创造了一个神奇!

我与孤独同行(宁愿和孤独同行)(4)

人这一生,时日有限。欲望太多,会让人迷失于外在的虚妄。

我们到底要过什么样的日子,有多少人明白?大多数人都在浪费时间和精力,追求那些其实没必要的奢侈。没得到的,终生汲汲于求,焦虑疲惫;得到的,或感叹浮名一场,或欲壑难填,永无止境,至于内心,却并不愉悦。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内在丰泽,颜回怎会计较外在?

只有内在空虚的人,才不停地追求外在的荣耀。

我与孤独同行(宁愿和孤独同行)(5)

从梭罗,我联想到了孔子对曾皙理想生活的赞赏:“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政治理想,名利官场,显然不是孔子内心所向。

我也想到了年少时特别欣赏的三毛,她一生漂泊,活得简单而自得。

还有梅妻鹤子的林逋,隐居孤山,超脱清逸的品格令人敬仰。

更有无畏的苏格拉底,一生追求真理,至死不渝。

每个人都有自己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应当学会“做自己”。

我与孤独同行(宁愿和孤独同行)(6)

我们不必学梭罗的生活模式,但却至少要更为清醒地,去追求自己想过的生活,一种更为神圣和高尚的生活。

就像梭罗在书中所说:

“让我们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地生活一天吧,别因为有坚果外壳或者蚊子翅膀落在铁轨上而翻了车。让我们该起床时就赶紧起床,该休息时就安心休息,保持安宁而没有烦扰的心态;身边的人要来就让他来,要去就让他去,让钟声回荡,让孩子哭喊——下定决心好好地过一天。”

为生活,做减法;为内心,做加法。好好地过一天。

你可以做高尚的自己,不需要卑微地活着。

今天的分享到此,希望对你有价值。和我一起读书吧!我是杜豆豆,倾一生之力,读万卷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欢迎关注我。在浮躁的时代,安心读书写作,养育心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