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科目一答题模板(教资科目一)

中国有句俗语“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当然我们更希望的是大家能够“一战成功”,所以在这里我们先打入敌方内部了解考试情况。

科目一考试时间、分值、模块、题型都比较固定,考试时间120分钟(9:00-11:00),总分值150分,报告分数120分,折合70分及格。考试模块包括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文化素养、基本能力五部分。题型为单选、材料分析和写作。具体分数占比如下:

教资科目一答题模板(教资科目一)(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科目一综合素质考试主要考查三种题型,分别是单选、材料分析、写作。单选题占38.7%,材料分析题占28%,写作题占33.3%,这三种题型分布都较平均,因此都要重视起来。

模块一:

职业理念部分主要包含教育观、学生观(儿童观)以及教师观三大部分内容,这里每年会涉及4道单选题和1道材料分析题,单选题多数考察的是我们正常的三观,材料分析题需要用理论作为支撑,重点备考的知识点有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师行为的转变等。

模块二:

职业道德考察的题型题量和职业理念是一样的,4道单选和1道案例分析,内容主要包含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职业行为两部分,2008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在案例分析中用到的比较多。

模块三:

教育法律法规在考察的过程中主要就是单选题的考察,在考察中大约考察8道题左右,虽然考查相对较少但涉及的法律较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都是综合素质中常考的法律。

模块四:

文化素养在考察的过程中主要是单选题考察,每年占比9道题左右,但是考点繁多,包括文化常识、艺术成就、文学常识、历史常识、科技常识等,这需要各位同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主要靠同学们平时的看书积累,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做好取舍。

模块五:

基本能力部分主要考察阅读理解、逻辑思维、信息处理和写作四部分。其中阅读理解每年出1道材料分析题,逻辑和信息处理各2道单选题,写作1题,但是写作部分占比很大50分,作文这部分很关键因此建议考前写几篇作文,平时将时间更多的用于其他部分。

《综合素质》(小学)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1.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

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的文件精神。

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2.教师职业行为

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文化素养

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了解一定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

了解一定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

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

了解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

了解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五)基本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3.信息处理能力

具有运用工具书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

具有运用网络检索、交流信息的能力。

具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存储和应用的能力。

具有运用教育测量知识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具有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

4.写作能力

掌握文体知识,能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

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

具有布局谋篇,有效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三、试卷结构

模 块 比 例 题 型

职业理念 15% 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教育法律法规 10%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5%

文化素养 12%

基本能力 48% 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写 作 题 合 计 100%

单 项 选 择 题 : 约39%

非 选 择 题 : 约61%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小明在课堂上突然大叫,有的同学也跟着起哄。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

A.马上制止,让小明站到讲台边

B.不予理睬,继续课堂教学

C.稍作停顿,批评训斥学生

D.幽默化解,缓和课堂气氛

(2)“五岳”是我国的五大名山,下列不属于“五岳”的一项是

A.泰山 B.华山 C.黄山 D.衡山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论语·为政》)

【注释】①罔:迷惑、糊涂。②殆:疑惑、危险。

(3)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子看来,学和思二者不能偏废,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B.孔子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

C.光学习不思考会越学越危险,光思考不学习会越来越糊涂。

D.孔子学与思相结合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2.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王林在学校因同学给他起外号,将同学的鼻子打出了血。班主任徐老师给王林的爸爸打电话,让他下午到学校来。放学时,王林的爸爸刚来到校门口,等在那里的徐老师当着众人的面,第一句话就是:“这么点儿大的孩子都管不好,还用我教你吗?”

问题: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角度,对徐老师的做法进行评价。

3.写作题

请以“我为什么要当教师”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08年版)(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

教资科目一答题模板(教资科目一)(2)

在教师资格证的科目一综合素质的考试中,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考点。主要以单选题和案例分析题的形式出现,所以对于教师职业道德这个知识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记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当题中出现教师遵守法律或者侵犯学生权利时,就体现出该教师遵循或违背了爱国守法的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当题中出现教师愿意为教育事业奉献或对于工作内容较认真时就体现出教师遵循了爱岗就业的要求,若题干出现教师敷衍学生则该教师就违背了爱岗敬业的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当题中教师出现侮辱、挖苦、歧视、体罚、变相体罚等类似行为时,就体现该教师违背了关爱学生的要求。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当题中出现教师既教会学生知识又促进学生品德发展或不仅仅用分数去评价学生时,则该教师就是遵循了教书育人的要求。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当题中体现出教师以身作则或发挥了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那么该教师就遵循了为人师表的要求。若教师出现给学生进行有偿补课则违背了为人师表的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当题中教师不断学习并充实自我或反思自己则体现出该教师遵循终身学习的要求。

以上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及在考察时所常出现的一些题干特征表现,在单选题备考中首选需要根据题干的教师表现判断该教师遵循或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哪一条要求,同时也需要能够将教师职业道德中的六条所具备的地位或作用进行记忆,当题中出现地位或作用时能准确选择出相对应的职业道德。在案例分析题中也需要根据题干描述判断教师行为遵循或违背了哪一条教师职业道德,并要能够结合材料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注意分点列答、字迹清晰。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材料题的答题模板

答:**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体现了/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第一,**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体现了/违背了爱岗敬业。材料中**老师……【热爱工作岗位,对学生认真负责,甘于奉献】。

第二,**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体现了/违背了教书育人。材料中**老师……【对于不同学生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既教会了学生知识,又对其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第三,**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体现了/违背了关爱学生。材料中**老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尊重学生】。

第四,**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体现了/违背了为人师表。材料中**老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尊重家长和其他老师,保持与其的良好沟通】。

第五,**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体现了/违背了终身学习。材料中**老师……【主动追求进步,利用空闲时间积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向**老师学习,积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考试中出题方式主要是案例型选择题以及案例分析题的形式出现。侧重理解。备考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1.地位、作用。2.具体内涵。3.表现。

教资科目一答题模板(教资科目一)(3)

【单选题】

1.师范生小王毕业后在某师范小学从教。某天,班里有位学生的家长带着家乡特产去王老师家里探望,并希望王老师以后能多多关照他的孩子。王老师毫不客气地收下了学生家长的礼物,并答应了家长的请求。王老师的做法( )。

A.合理,体现了尊重家长

B.不合理,没有做到廉洁从教

C.合理,老师可以适当收取礼品

D.不合理,违背了终身学习理念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97年版本)。廉洁从教要求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王老师毫不客气地收下了学生家长的礼物,并答应了家长的请求违背了廉洁从教。故本题选择B。

【单选题】

2.文晓妈妈开了一家美容院,文晓上小学期间,班主任王老师在文晓妈妈的美容院里免费做了六年的美容,有时还会带着其他老师一起去。王老师的做法违背了( )。

A.教书育人

B.为人师表

C.爱国守法

D.关爱学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08年版本)。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文晓的班主任王老师免费在班里学生家长的美容院做美容,是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行为,没有做到为人师表。故本题选择A。

三、考题再现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刚接班的宋老师在班上设置了一个“微语”本,要求同学们各取一个呢称,每天可以在“微语”本上写下自己的感想。同学们都非常兴奋,纷纷在本子上留言,坦陈进入六年级后的心声。

一天,宋老师在“微语”本上发现一个署名为“霜美人”的留言,字里行间透出来失落和伤感。霜美人是谁呢?他(她)怎么了?带着疑惑,宋老师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对比字迹,发现霜美人原来是一个大眼时的女生——李小霜。经了解,原来小霜自幼父母双亡,从小就由爷爷奶奶抚养,家庭拮据。但小霜学习十分努力,成绩优秀,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学生,学习之余,她还坚持自己的业余爱好——舞蹈。有一天,宋老师对小霜说:“我刚接手咱们班,对同学们不了解,不如你当我的助手,好吗?”小霜爽快地答应了。在接下来的日子,宋老师对小霜更加关注了,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学习上严格要求;同时,利用班会等机会,让李小霜展示舞蹈特长,慢慢地,小霜在“微语”本上的留言渐渐不再显得忧伤了。在协助宋老师的班级工作上,她也很主动,十分负责,人也自信多了。在学校组织的迎新年联欢晚会上,小霜别具创意的用报纸折叠了一套晚礼服,在舞台上走秀。演出很成功,小霜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宋老师的教学行为。

1.【参考答案】

宋老师的行为贯彻了教师职业道德,值得我们学习。

(1)宋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关爱学生。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材料中宋老师生活上关心照顾,学习上严格要求她,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宋老师的行为体现了教书育人。教书育人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材料中宋老师针对小霜的特点,鼓励她展示特长,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宋老师的行为体现了爱岗敬业。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对工作高度负责。材料中宋老师对待学生存在的问题,认真尽职尽责的处理,履行了自己作为教师应尽的职责。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积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素质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经典考题再现

学生刘某,15岁,男,平时不善言谈,孤独冷漠,不喜欢集体生活,常独来独往,不会关心别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一次餐会上,他把自己爱吃的里脊肉、大鸡腿、排骨、草莓、苹果一股脑儿放在自己的碗中独自享用,全然不顾周围同学们的反应。

请运用素质教育的知识分析以上情况。

【参考答案】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从上述案例看出,刘某孤独冷漠,不善与别人相处,餐会中将自己爱吃的肉全部据为己有,说明刘某的各方面的素质都有待于加强。教师与家长平时应加强对刘某的做人、与人交往等方面的教育,更好的提高刘某各方面的素质。

⑵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从上述案例分析,刘某不懂得礼让与宽容;不懂得帮助别人、奉献爱心、关心别人;不懂得与别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家长平时应加强对刘某德育等方面的教育,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的教学观还要求我们从关注学科转到关注人。从上述案例分析,当刘某表现出种种问题时,老师要更好的做到关注到刘某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养成,进而更好的促进刘某各方面的发展。

综上,我们应该运用素质教育的相关理念和要求,更好的促进刘某的发展。

素质教育发展内涵

一、考情

素质教育的内涵在综合素质里面属于常考考点,主要考查的是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想要考高分,我们就要充分了解它的出题角度。

二、知识点

教资科目一答题模板(教资科目一)(4)

三、题目巩固

1.在开家长会时,郝老师对家长们说道:“以后我们班将不会公布学生的成绩,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应该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和长处,不应该是因为学生成绩低就认为学生一无是处。”郝老师的做法所体现的素质教育的内涵是( )

A.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B.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C.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D.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答案】C。本题考查素质教育的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味着要重视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题干中,郝老师认为老师不应该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应该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和长处,不应该是因为学生成绩低就认为学生一无是处,强调不光看成绩,还能够发展个性特长等其它方面,做到了全面发展。C项正确。

A项: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发展素质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因此,素质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我们强调的是“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因此,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育。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所以答案选C。

2.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时,王老师让学生就“该不该放掉鱼”这一问题充分发表意见并进行辩论,训练思维的多向性。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王老师的做法( )。

A.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B.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C.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D.保障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答案】C。本题考查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题干中,王老师让学生们围绕某一问题充分发表意见并进行辩论,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其实就是鼓励学生给出新的思维和观点,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C项正确。

A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指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融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指素质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学生的受教育权属于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内容,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选C。

教育观、教师观、教学观教育观

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他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素质不同观点的影响,具体的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教育观主要包括素质教育内涵和新课改的教学观两部分。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所以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在单选题中,如果题干描述“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 )”或“素质教育是以( )为根本宗旨”,则考查的是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面向所有人,不能仅仅针对老师眼中的“优等生”和“尖子生”。

出题方式一般是部分老师受一些固化的理念误导,在授课或者课外的时候,对自己在乎的学生关爱有加,忽视了其他学生,这种做法就是错误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是要面向所有人,能让每个人都接收到教育,不区分重点校和非重点校,也不区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要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要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标准的人,就要做到全面发展。我们国家所提倡的全面发展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有机结合。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有些老师会有一些误区,认为只要成绩好就可以,所以比较重视所谓的“主科”,忽视“小学科”的发展。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发展的需求,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协调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基础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做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与人的基本素质大致相同,但是每个人仍然有自己的特点,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个性发展之后,也会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并不矛盾,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在题干中,有些老师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会给学生标准的、统一的答案,不允许学生有其他的想法,这样的做法是在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老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要不断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敢于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若题干中描述“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否定,扼杀学生想象力”等相关描述,则违背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原则。

新课改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于表达自己对知识的见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作为教育者,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再让学生围着老师转,而是老师围着学生转。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作为主体,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发展。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知识只能解一时之困,而学会学习才能终身受用无穷。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的过程和学科研究方法。若题干中以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题干,则体现了该知识点。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新课程改革之前重视教学的结果,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造成了应试考试的弊端。而现在强调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就应该让学生经历过程。学生在经历过程中就会犯错误,这也要求我们老师要能进行容错教育,在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视过程。若在案例分析的材料中体现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或实践过程,说明该教师具有重结论更重过程这一教学观。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新课程改革之前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忽视了人的情感体验。而现在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本身,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若题干中体现教师能关注到学生的家庭情况或心理变化以及情感变化等,说明该教师能做到将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复习时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将内容熟练掌握,同时还要能够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大家在备考综合素质时,要重点识记。

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教师角色转变,另一方面是教师行为转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应试教育强调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和学生学习的督促者或者控制者,而新课改的教师观倡导学生的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统一。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潜能和才能。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课程的关系看,传统教师观体现为教师按部就班地按着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而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并且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传统的教师观将教师看做教书匠、看作知识的传递者,而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研究学生、更新教学方法、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并且能够做出反思性改进和提升。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教师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社区,发挥知识分子的优势和长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该部分在一案例分析题的形式呈现时,主要形式是呈现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需要考生结合材料和相关理论判断教师是否贯彻了正确的教师观,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具体作答步骤如下:

首先,审题找出答题范围。

其次,阅读题干,在材料中找出答题点。

最后,规范作答,需要注意:

1.结构:总-分-总;

2.形式:论点 理论 材料相关内容;

3.要求:层次清晰、合乎逻辑、字迹工整。

以上便是教师观这部分的主要知识内容。下面我们结合几道练习题,来巩固一下这部分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哪项不是新时期我们倡导的教师职业角色。( )

A.管理者 B.促进者 C.开发者 D.建设者

【答案】A。解析:新课程背景下倡导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以及社区型开放教师。

二、判断题

教师只是课程的传递者和执行者。( )

【答案】错。解析:新课程背景下倡导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要提高参与课程建设的能力,锻炼并形成开发新课程的能力和课程评价的能力。故题干说法错误。

二、教师行为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尊严和人格,尤其是后进生,不得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另外,要赞赏和肯定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人无完人,要懂得在学生身上看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尤其是遇到学生进步的、改正的地方,最好能够及时指出,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关注着自己的。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师是教的主体,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启发式教学,达到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效果。教师是在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学习,而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所以要时时刻刻记得,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不能把自己当做教育过程的主体。

3.教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也能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不断的反思,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突破自己,成为更优秀的教育者。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系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练习题】

材料分析练习题

某教师在文章中曾经写到在一次作文评讲课上,让一个男生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位略有口吃的学生遭到了哄笑。

“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然而是自信战胜了一切。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眼前这个男孩难道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吗?不,绝不能。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最后,背对讲台站定,同学们也纷纷趴下头来。终于,我的背后传来了羞怯的声音。那的确是一篇好文章,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他已渐渐进入了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学生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是给予这篇作文的。”

问题:从教师观的角度来评析这位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

这位老师的做法是恰当的,值得赞许的,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践行了教师观的要求。(总)

首先,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在行为上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成长。材料中的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作文水平,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和心理成长,帮助学生避免了由可能的失败带来的挫折,也帮助学生建立了自信。(分)

其次,新课改下教师行为的转变要求教师对待学生要尊重与赞赏。教师背对讲台的行为既是一种教育机智,也是对这位口吃学生的尊重。 (分)

最后,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反思的研究者,在行为上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材料中,

教师用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学生、将教学中的案例写成文章都是其自我反思的方式。(分)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全面全贯彻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用爱心和责任心,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总)

【解析】:首先要审好题,是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教师行为;其次要把教师观的八大点知识从头脑中提取出来,符合题中的有哪几点;最后落笔写答案,要理论加材料,用总分总的形式。

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是常见的考点,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的,侧重于考查类型、内涵和地位等,需要考生对此进行识记和区分。那么,本文在此就以上知识点做出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教育劳动主体的特殊性、教育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劳动目的和任务的特殊性、劳动工具的特殊性、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劳动方式的特殊性、劳动力付出的特殊性、劳动成果的特殊性。教师资格考试时,八个方面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教资科目一答题模板(教资科目一)(5)

教资科目一答题模板(教资科目一)(6)

【习题练习】

某学校举行讲课比赛,青年教师小张认真研读教材,依据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课件,为参加比赛做好准备。在讲课时,评委提问小张对教学知识点前沿研究趋势的认识。依据平时的积累,小张迅速做出恰当、合理的回答,赢得评委赞赏。这主要反映了教师工作的( )。

A.示范性与榜样性 B.复杂性与创造性

C.全面性与细致性 D.主体性与长期性

【答案】B。解析:青年教师校长设计教学课件、认真研读教材、迅速合理回答问题等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学生观

学生观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独一发”。

1.学生是发展的人(发)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2.学生是独特的人(独)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不同领域内各有所长、有所成就的人。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用自己的视角和观念思考和评价学生的想法和行为,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伤害学生的心灵。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的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也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总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要尊重个性,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速记整理

教资科目一答题模板(教资科目一)(7)

三、试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磊磊爱淘气,是班里出了名的鬼灵精,经常在上课的时候说话、乱坐座位、拿笔戳前面的同学,作业做的也乱七八糟。某一天,他又在课上做鬼脸、乱说话,恰好此时班主任老师从教室外面走过。发现了这个情况。非常生气,将磊磊叫到教室之外,对磊磊说:你不要上课了,叫你父母来学校,成绩烂成这个样子,还有脸在上课的时候打闹。你父母什么时候来了,你跟你父母回家好好反省反省。闻听此言,磊磊低着头默默的抹眼泪,不敢言语,更不敢回家,只好尴尬的站在教室外面。校长知晓了这件事请以后,问清原因,先让磊磊回教室上课。事后,校长把磊磊的班主任老师找去,提出了批评。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班主任老师的教育行为。

【参考答案】

班主任的做法是不妥当的,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要求。

第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人。材料中,磊磊上课时说话、乱坐座位,作业做得也乱七八糟的状态,正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表现,班主任只是非常严厉的批评,并没有进行容错教育,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第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责权主体。材料中,面对磊磊这个“鬼灵精”,班主任将其叫出教室之外,扬言让其回家反省,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同时班主任也没有以其行为为基础,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

第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和谐统一的进步和成长。材料中,班主任批评磊磊时,重点批判其成绩糟糕。这分明是只重视智育,没有注重磊磊的全面发展。

第四,“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要做到教育公正。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材料中的班主任,因为磊磊的表现差,经常调皮捣蛋就忽视其教育,还要让其父母将其带回家反省。违背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公正的要求。

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切实做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练习几道题,检验下大家的学习效果:

1.陈老师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上大学,学习上暂时落后不代表永远落后,我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陈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阶段性 B.陈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

C.陈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D.陈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1.【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描述,陈老师的说法体现了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才;同时又看到了学生在同一方面或者不同方面发展时

速度不是匀速的,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要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尊重

阶段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每位学生成长成才,体现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

因此不恰当的是选择 D,因为没有体现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2.材料:

陈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总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各自探索,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由陈老师讲解。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觉得不但收获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

当然,陈老师也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有的同学老是找不到学习方法,也不愿意发言,习惯当听众,王春就是这样的孩子。陈老师有一次点名让王春发言,王春站起来紧张得面红耳赤,陈老师示意王春坐下。课后,陈老师把王春叫到办公室说:“你既然不愿意在班上公开讲,那我们就私下聊吧,现在只有我们两人,你就补上你的课堂发言吧。”在陈老师的多次鼓励下,王春慢慢克服了胆怯,也敢上台发言了。

作为班主任,陈老师号召学生扩大阅读面。他给学生推荐了很多书目,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也包括科技史、通俗哲学读物、成功者的励志故事……他还经常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会,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视野明显开阔了,知识面也明显拓宽了。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陈老师的做法。

2.【参考答案】

陈老师的行为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正确的,值得提倡的。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材料中,陈老师相信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有能力可以学好的,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围绕问题各自探索,让大家组内讨论,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陈老师给予讲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材料中,针对王春这个学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敢在众人面前回答问题,老师给予充分理解,并在课后鼓励说出答案,多次鼓励之下改掉了胆怯的心理,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材料中,陈老师没有硬性要求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来,而是循循善诱,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乐学会学。同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觉学习。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促进学生智力的提高,还注重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培养。材料中,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面,也促进了学生视野的开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5)面向全体学生。材料中老师并没有因为王春一个人不能很好参与发言而忽视他,而是能够耐心细致的帮助他,促进他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汤老师接手3班班主任一个月了。他在课间经常把做作业的同学“撵”出教室,还“异想天开”地让学生自主设计去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察路线,让学生模仿在联合国发言,让学生设计一次公益募捐的方案…… 就在其他老师议论汤老师的这些做法时,他又在“折腾”分层教学。现在他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准备,上课要同时兼顾班上多个小组的学习状态……有老师建议他少“折腾”,还说“你关注大多数学生就行了,何必那么费劲。再说即便你这样辛苦,也不一定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汤老师依然坚持他的做法,在经过多次实验后,他慢慢发现分层教学还有很多窍门,比如可以把分 层教学与“小先生制”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所思所得。例如,在学完《屈原》之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有读后感,有续写、改写,有诗歌、图画、短剧,角度多样,观点鲜明,一段时间之后,汤老师发现学生越来越乐于在作业中另辟蹊径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价汤老师的行为。

答题思路:

1.问题:学生观:广义学生观——全面;公正;二独一发

狭义学生观——二独一发

2.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事件结果

3.自主设计——独立意义 、分层教学——独特、 教师让学生异想天开——发展

【参考答案】

汤老师的行为是正确的,他践行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具体要

求。(评价)

首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理论)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巨大的

发展潜能,每个学生都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理论解释)材料中汤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异 想天开”的让学生设计路线、方案、发言等内容,充分体现出汤老师能够看到学生具有巨大

的发展潜能。同时在分层教学时,让学生总结所学所思所得,关注了学生的发展过程,把学

生看成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材料概况)

其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材料中汤老师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学生的作业类型有读后感、续写、改写、诗歌、图画等多种形式,体现了学生自身的个别差异,充分体现出汤老师能够关注并发展学生的独特性。

再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材料中汤老师通过分层教学和“小先生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设学习内容和作业,充分体现出汤老师能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使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最后,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材料中汤老师能够进行分层教学的学习,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接受有针对性的教育,并且在其他老师的质疑下仍坚持自己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汤老师教学中践行了教育公平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理念。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履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常见问题:

1、理论点睬不准,多写不扣分,没有满分。

2、不结合材料。

3、材料概况重复。

文学常识

要想成为一名教师,除了掌握精深的学科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外,还需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而对于文化知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综合素质当中,考查题型为单选题。通过对历年考题的分析可知,不管是幼儿、小学还是中学,单选题的考题数量为9题,每题2分,共计18分,内容涉及文化常识、艺术常识、文学常识、历史常识、科技常识,其中幼儿还涉及生活常识。本文将对文化素养中文学常识的部分内容进行简析。

一、中国文学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主要考查包括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明清文学等内容。

一、先秦文学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大量运用了赋、比、兴表现手法,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屈原和楚辞

屈原(约前340~前277),开创了“楚辞”这一诗歌样式。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离骚》。

二、秦汉文学

《吕氏春秋》为秦丞相吕不韦门客集体所著,以儒学为中心兼收先秦各家学说,内容以政治为主,涉及广泛,故一向被列为杂家。刻舟求剑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出自于吕氏春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被称为我国第一部“正史”,在史学、文学、哲学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孔雀东南飞》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爱情叙事诗,其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这首长篇叙事诗描写的是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故事,人物刻画地栩栩如生,尤其是焦仲卿的母亲和刘兰芝蛮横的兄长,会引起读者的愤怒,最后他们的爱情以悲剧结尾,但是留下了“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样的名句。

三、隋唐五代文学

1.初唐诗人

“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盛唐诗人

(1)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

王维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送梓州李使君》等。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孟浩然代表作有《春晓》、《留别王维》、《过故人庄》、《岁暮归南山》等。

(2)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著《出塞》等是代表作。

边塞诗人写的诗歌一般都比较豪放悲壮,能鼓舞人心,尤其用边塞广阔的风景渲染战争的气氛,烘托战士和家人们的离愁别绪。

比较著名的诗句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李白(701~762),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诗仙”。后世将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4)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杜甫(712~770),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春夜喜雨》、《羌村三首》以及“三吏”和“三别”。杜甫的作品比较写实,写出了当时的战争所带来的恶果,也写出了民不聊生的平民生活,正因为如此,也体现了杜甫仁民爱物的博大情怀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名句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

四、宋元明清文学

这部分内容要识记宋词中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代表作;宋诗中陆游、文天祥的代表作及经典诗句;宋代散文中欧阳修、王安石的代表作;“元杂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的代表作;明清小说中的四大名著

1.苏轼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江城子》、《水调歌头》等。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2.李清照

李清照,婉约派词人,写诗、词、散文都很擅长,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由于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所以早期的作品往往比较恬淡,而后期由于境遇变化,诗词往往比较伤感。有著名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

3.元代文学——杂剧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被后世称为“元杂四大家”。

4.明清小说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是罗贯中。后人评价三国演义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作者是施耐庵。

《西游记》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神话小说。作者是吴承恩。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峰。原名为《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作者曹雪芹。后人评价红楼梦是“字字写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以上是比较常见的文学常识,多数内容在考生中小学的时候都学过或者见过,在考查的时候也会出现一部分耳熟能详的题目,所以大家可以每天抽出一部分时间来复习,提升自身文学素养。在记忆的时候尽量结合文学常识的基础和一些典故来记忆,切忌死记硬背。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

这部分内容重点识记包括鲁迅、郭沫若、沈雁冰、巴金、老舍、曹禺、徐志摩等在内的著名文学家的代表作及其作品中人物的对应,在考试中经常出现。

二、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包括古典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儿童文学作品等。其中古典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考查几率较大。

(一)古典文学

重点区分哪些故事出自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伊索寓言》,以及识记文艺复兴时期但丁、拉伯雷、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二)近代文学

这部分内容又包括浪漫主义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其中浪漫主义文学要记住雨果、大仲马、小仲马、普希金等的代表作;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要记住司汤达、福楼拜、契科夫、勃朗特三姊妹、马克吐温等的代表作即可。

(三)现代文学

这部分内容以了解为主,了解高尔基、罗曼罗兰、海明威等文学家代表作即可。

(四)儿童文学作品

这部分内容是考试中比较常出现的,大家要区分某一作品的国籍、作者以及故事中主要人物等。尤其是英国的《爱丽丝梦游奇境记》、德国的《格林童话》、法国的《小王子》、丹麦的《安徒生童话》、美国的《绿野仙踪》等。

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作为《综合素质》考试中一个“老大难”模块,是很多考生策略性放弃的一个内容。尽管只有4分,但我们任然希望考生能够抓住。

一:概念推理

1.全同关系:A=B。例:鲁迅——《狂人日记》的作者

教资科目一答题模板(教资科目一)(8)

2.包含关系:A>B。例:医生——儿科医生

教资科目一答题模板(教资科目一)(9)

3.交叉关系:A(A1、A2、B1……),B(B1、B2、A2……)。例:教师——党员

教资科目一答题模板(教资科目一)(10)

4.全异关系:A-B。例:奇数——偶数

教资科目一答题模板(教资科目一)(11)

二、命题推理

1.条件联系

(1)充分条件:前→后。

例:如果通过考试了,那么就一定报名成功了。推理形式:通过考试→报名成功

【常见关联词】“如果……,就……”“如果……,那么……”“一……就……”

“若……则……”“只要……就……”

(2)必要条件:后→前

例:只有报名成功了,才能参加考试。推理形式:参加考试→报名成功

【常见关联词】“只有……才……”“不……就不……”“除非……,否则不……”

2.逆否命题。在原命题基础上,先分别对原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予以否定,再将否定后的条件与结论对调。互为逆否命题同真假。

A→B

原命题

例:原命题为“下雨→地湿”,逆否命题为“没有地湿→没有下雨”

非B→非A

逆否命题

【图解】

教资科目一答题模板(教资科目一)(12)

3.矛盾命题。A和B不能同时发生,那么A和B就互为矛盾的。矛盾命题必有一真一假。找矛盾命题的方法:只要在原命题前面加“并非”即可。

例:原命题为“小明是学生”,矛盾命题就是“并非小明是学生”。

教资科目一答题模板(教资科目一)(13)

三、朴素推理

无需运用形式逻辑专业知识,只需日常经验即可进行推理。此类题目需要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

1.图表法。通过表格或图将元素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的方法。当主要元素只有两类时,通常可以用表格表示来当主要元素超过两类或者需要表现出位置关系时,通常可以画图表示。

2.代入排除法。将答案代入题干进行验证,从而排除不符合提议的选项来得到正确选项的方法。尤其当题干选项涉及元素较多,选项的长度较长时,使用排除法能快速解题。

3.排序法。题干给出的元素有某种顺序特征,在解答时,先列出题干中所给出的元素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一直条件将题干所给出的元素先后顺序对应位置。

四、图形推理

1.图形相似

(1)移动。图形中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向移动一格或者多格。

(2)旋转。图形中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

(3)翻转。整个图形或者图形的某一部分上下或者左右翻动。

(4)简单叠加。叠加后的新图形保留被叠加的两个图形的所有元素。

2.图形相异

(1)线条数。是指图形中的直线或者曲线的总数。

(2)封闭区域数。是指图形中由封闭线条围成的一个个空白,封闭区域内部任何一点与区域外任何一点的连线都和区域的边界相交。封闭区域数是图形中所有封闭区域的个数。

五、数字推理

考察考生的数字敏感度,常见的数字推理的方法:

1.作差。

2.作和。

3.作商。

需要注意一些特殊数字,平方数、立方数、奇数列、偶数列。

历史

文化素养——历史常识部分的相关知识点在教师资格考试中主要是以单选题为主。主要的考查方向是对于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及世界历史常识的积累。出题方式上主要是题干给出某一历史事件,请选出该事件所对应的年代或事件主角。接下来针对这一部分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并且配以习题加以巩固。

一、中国古代史常识

中国古代史要从夏、商、西周时期说起。

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最终统一了全国并制定了一系列统一措施。在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此自称“始皇帝”。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收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在文化方面:将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文字,以后又在社会上流行更为简单的隶书、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二、中国近代史常识

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其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其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2.红军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三、世界历史常识

1.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是指欧洲从15世纪开始,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洲和欧洲的路上通道,从而使得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对外寻找的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运动,而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后,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通道。这里主要的考点有三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达伽马穿越好望角发现印度;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

2.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国爆发的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统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着一个史诗式的转变:过往的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1794年7月27日,宣告了法国大革命中市民革命的结束。1830年7月巴黎人民发动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国大革命才彻底结束。在政变中建立了以热月党人为代表的政权。法国历史进入维护大革命成果时期。

【试题练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对后世产生了深渊的影响,该事件发生的朝代是( )。

A.秦 B.汉 C.隋 D.唐

【参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史常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将百家学说排斥于官学之外的思想措施。他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公社会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不仅巩固了汉朝政权,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凝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风雨兼程已经走过了70个年头,现在在国际上,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取得了巨大影响。回首以往,不要忘记那些屈辱的日子,那些被列强欺压的日子,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旧耻,继续砥砺前行。

第一次鸦片战争—叩开中国大门,开始屈辱之路

19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阻断了英国的鸦片倾销之路,这成为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英国用尖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并开放沿海城市作为通商口岸,中国国家主权开始沦丧,各国列强紧随其后,利用通商口岸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随后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中国社会性质发生转变,由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主权沦丧加剧

1856年英国和法国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英法组成联军侵入北京,疯狂掠夺珠宝并放火烧了圆明园,圆明园—这被称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在侵略者的铁蹄下被付之一炬。之后沙俄趁火打劫,以“居中调停”为名胁迫清政府割让东北及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对列强施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及中俄《瑷珲条约》,令人心痛的是,在此期间,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列强和清政府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它表达了人民大众强烈的反帝反封的愿望。至此,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

19世纪六十、七十年代清政府中央集团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自救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军事和经济,而此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向了近代化道路,开始对外扩张,并把目光转向中国。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开始了侵略中国之路,甲午海战是双方的一场正面对决,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主帅的不抵抗政策,即使出现了邓世昌、丁汝昌等优秀爱国将领,仍没有改变战争的结局,使得原本优于日本军备的中国海军落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甲午战败折射出的其实已经不是单纯的军事力量的角逐,而是先进社会制度与腐朽封建专制制度的对决,很明显,清政府试图在不改变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单纯改革军事的愿望落空了,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了大量领土,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日本攫取的巨大利益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到处损毁电线、铁路、烧毁教堂,威胁各国公使安全,而清政府企图扶持义和团对抗洋人,激起列强不满,英、法、美、德、意等国联合起来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名,行瓜分和掠夺中国之实,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虽然经过了抵抗,但由于国力衰弱,清政府的倒戈,以袁世凯为首的南方各省隔岸观火,最终导致战争失败,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加剧了中国的贫弱,列强在华的政治、经济侵略已发展到极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时代的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旧耻,砥砺前行,为祖国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二十四节气

根据顺序二十四节气进行具体划分,春季:立春、雨水(正月);惊蛰、春分(二月);清明、谷雨(三月);夏季:立夏、小满(四月);芒种、夏至(五月);小暑、大暑(六月);秋季:立秋、处暑(七月);白露、秋分(八月);寒露、霜降(九月);冬季:立冬、小雪(十月);大雪、冬至(十一月);小寒、大寒(十二月)。教师资格考试中大家需要明确节气的先后顺序,避免排序题正确与否的识别。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立春节,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极致。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冬至北半球白昼最短。“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秋分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每个节气都有其不同的含义,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小暑、大暑、处暑中的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白露期间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露凝而白;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寒、大寒时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考试中我们需要大体理解每个节气的含义结合描述能够识别,避免混淆。

小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听过二十四节气歌,我们共同温习同时结合顺序进行记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教师资格考试中二十四节气主要考察形式涉及:一种是结合排序,按顺序识别正确或错误的有哪个选项;一种是给出节气名称,识别属于哪个季节。接下来我们共同运用几道试题进行练习巩固。

1.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中地球绕太阳运行到二十四个规定位置上的日期,各节气分别冠以反映自然气候特点的名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指导农事活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二十四节气的是( )。

A.清明 谷雨 B.立夏 小满 C.中秋 重阳 D.冬至 小寒

1.【答案】C。

解析: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春季:立春、雨水(正月);惊蛰、春分(二月);清明、谷雨(三月);夏季:立夏、小满(四月);芒种、夏至(五月);小暑、大暑(六月);秋季:立秋、处暑(七月);白露、秋分(八月);寒露、霜降(九月);冬季:立冬、小雪(十月);大雪、冬至(十一月);小寒、大寒(十二月)。C选项中秋和重阳是节日,故选择C。

2.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反映气候、物候的变化,用以指导农事。下列节气中,白昼最长的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答案】B。

解析: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点,目前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文化素养

艺术成就中的“第一”:

“画圣”:吴道子

“书圣”:王羲之

“草圣”:张旭

“正书之祖”:钟繇

“草书之祖”:张芝

“天下第一草书”:《自叙贴》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第一次出现“中国”二字:何尊

中国最早的通用文字:甲骨文

“中华第一龙”:红山玉龙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雨过天晴》

中国第一位影后:胡蝶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美术片:《神笔》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最高奖的故事片:《红高粱》

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各个领域都取得过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1.《洛神赋图》顾恺之(东晋)

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和山川景物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整幅画卷展现出一种时空交错的美。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步辇图》阎立本(唐)

这幅画以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整幅画卷中人物形象的线条流利纯熟,富有表现力。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3.《唐宫仕女图》张萱、周昉(唐)

这是几幅画作的统称,唐代是仕女画的繁盛阶段,其中的杰出代表为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

4.《五牛图》韩滉(唐)

这幅画主要描绘的是5头健硕的老黄牛,其用笔之细,描写之传神,牛态之可掬,几可呼之欲出。《五牛图》在经历了漫长的颠沛流离之后,最终回到祖国的怀抱。目前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5.《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五代)

这幅画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用笔细润圆劲,设色浓丽,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6.《千里江山图》王希孟(北宋)

这幅画描绘了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运用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7.《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北宋)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笔墨章法都很巧妙。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8.《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元)

这幅画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但该画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9.《汉宫春晓图》仇英(明)

这幅画主要描绘宫中缤妃生活。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刻画细腻,神采飞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0.《百骏图》郎世宁(清)

这幅画描绘了姿态各异的骏马百匹放牧游息的场面。郎世宁来自意大利,他用中西合璧绘画技法创造的作品色彩浓丽,构图复杂,风格独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法律法规

法律文献类考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① 颁布与施行

颁布时间:1995年3月18日

施行时间:1995年9月1日

② 地位:教育母法、教育根本大法

③ 规定了我国的教育性质与教育方针

④ 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原则。(第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① 颁布与施行

颁布时间:1986年4月12日

施行时间:1986年7月1日

修订时间:2006年6月29日

施行时间:2006年9月1日

② 立法依据:宪法和教育法

③ 教育单行法,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基础教育的法律。

④ 新《义务教育法》指明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根本的方向。

⑤ 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最本质特征。

⑥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① 颁布与施行

颁布时间:1993年10月31日

施行时间:1994年1月1日

② 地位:第一部关于教师的单行法律

③ 立法宗旨:

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 教师的权利:

教育教学权(最基本权利)、科学研究权(学术自由权)、管理学生权(指导评价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参与教育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其中,教育教学和进修培训也是教师的义务。

⑤ 国家实行教师职务制度。(第十六条)

⑥ 教师考核的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第二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① 颁布与施行

颁布时间:1991年9月4日

施行时间:1992年1月1日

②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① 颁布与施行

颁布时间:2002年6月25日

施行时间:2002年9月1日

② 学生事故就其产生而言,可以分为两大类:意外事故和过错是故。

③ 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

④ 学校没有法定的监护职责,而有法定的教育保护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① 颁布与施行

颁布时间:1999年6月28日

施行时间:1999年11月1日

修订时间:2012年10月26日

施行时间:2013年1月1日

② 学校应当聘任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或兼职教师。学校根据条件可以聘请校外法律辅导员。(第九条)

教学类考点

数字类高频考点必背:

凡年满6周岁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推迟到7周岁。(《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

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九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九条)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教师资格条例》第十九条)

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条例》第二十条)

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招用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的不得安排其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八条)

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接送学生的机动车驾驶员应当身体健康,具备相应准驾车型3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最近3年内任一记分周期没有记满12分记录,无致人伤亡的交通责任事故。(《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

文化部门依法禁止在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并依法查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五十二条)

法律责任类考点

《教育法》第七十一条

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克扣教育经费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克扣的经费,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教育法》第七十二条

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教育法》第七十三条

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教育法》第七十五条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举办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予以撤销;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教育法》第七十七条

在招收学生工作中徇私舞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退回招收的人员;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教师法》第三十五条

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教师法》第三十六条

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教师法》第三十八条

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严重妨碍教育教学工作,拖欠教师工资,损害教师合法权益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的经费,并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予以劝诫、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八条

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或者招用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负责部门类考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第十五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师工作。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规定,自主进行教师管理工作。(第五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第七条 )

《教师资格条例》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师资格工作。(第三条)

图片

重点法律条款考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① 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第五十五条)

② 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各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第五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①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第二十二条)

②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第二十六条)

③ 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第二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①【未成年人权利】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第三条)

②【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第三十九条)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追偿权】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中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予以赔偿后,可以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第二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对于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的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第四十四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