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给学生集体过生日(从教19年坚持为班里每一位学生过生日)

2018-04-14 07:05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周琳子 通讯员 夏雯雯

班主任给学生集体过生日(从教19年坚持为班里每一位学生过生日)(1)

“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这里是向全球同步直播的生日晚会现场,您现在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收看,方法很简单,只要打开手机镜头朝向我们就可以了……”一段幽默的开场白后,传来一阵阵欢快的笑声。这笑声为晚自习沉闷的校园增添了别样的生机,使得旁人驻足痴望。原来,瑞安市第五中学高一(2)班的教室里,正在举办一场简单却温馨的生日晚会。过生日的是本班的学生林慧,而策划组织生日晚会的是他们的班主任孙有新老师。

老师为学生过生日较常见,而孙有新从教19年来,一直坚持为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过生日,这样的老师实属罕见。

生日烛光,照亮幸福之路

班主任给学生集体过生日(从教19年坚持为班里每一位学生过生日)(2)

孙有新于1999年在瑞安市第五中学开始教师生涯,并担任班主任。从那时候开始,孙有新就为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过生日。

庆生会虽简单却也不失隆重。一大早,孙有新在教室里就向林慧同学送上生日祝福。晚自习的时候,全班同学为“寿星”举行生日庆祝仪式。同学们送上祝福,并安排她的几位朋友“夸寿星”,回顾了她们之间友情的发展,也赞扬了林慧为班级做的贡献。班里几名学生献唱事先排练的歌曲,为晚会带来了更多的欢乐。接着,孙有新送上亲手写的祝福信,并朗读学生家长发来的贺信。最后,林慧怀着激动的心情发表感言:“在这个班里,我首先要感谢孙老师,他教会了我很多,我和孙老师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这样的庆生会,孙有新坚持了19年。迄今为止,孙有新已经为近800名学生举办过庆生会。为什么要为学生庆祝生日?孙有新说生日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节日,过生日的感觉很幸福。在他读高中时,班主任在班级里为他庆祝生日,幸福的感觉令他终生难忘。进入大学,作为班长的孙有新开始为同学们组织庆生会,不仅增进了友情,也成为大学里珍贵的记忆。正是自己深有体会,孙有新决定为学生庆祝生日。“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说为了将来的幸福而努力,我希望我的学生不仅将来要幸福,在学习过程中也要享受幸福!”孙有新觉得学生学习压力大,对幸福更加渴求。“幸福”是孙有新开展班主任工作的核心理念,班训“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沿用了多年,一直没有改变。现在,班训写成了书法作品,精心装裱后挂在教室的后面。书法作品是2010届学生林浩特赠送的,他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孙老师的感恩,也勉励学弟学妹们做让他人幸福的人。林浩特说:“全班同学在孙老师的组织下为我筹备庆生会,我感受到大家对自己的关心,心里特别温暖、幸福。我也会为别人筹备庆生会,同样能感受到快乐和幸福。”直到踏上工作岗位,林浩特还深深记得这份幸福体验,并在工作中努力为他人创造幸福。

班主任给学生集体过生日(从教19年坚持为班里每一位学生过生日)(3)

在班里过生日,有什么不一样?林慧同学说特别幸福,庆生会不仅有蛋糕和礼物,还有同学之间的真情交流,还有妈妈最真挚的祝福。孙有新认为生日不仅对本人很重要,对父母也是很特别的日子,所以他提倡过生日的这一天向父母表达感恩之情。同时,他会联系家长,让家长发生日贺信。“现在的家长都很含蓄,和子女的交流仅限于学习和生活,很少有真情流露,父母和子女往往存在隔阂。我就借这个机会,鼓励家长把平时想说却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都说出来。”孙有新的想法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家长们借此机会“真情流露”。林慧同学的妈妈在贺信中说:“妈妈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很多时候妈妈也想好好和你沟通,听听你的想法,每次都会因为暴躁的脾气把谈话变成了斥责。”朴素的语言带着深切的爱,拉近了母女间的距离。

从2003年开始,孙有新给每一位过生日的学生写贺信,累计356封,累计达70万字。生日贺信中会写孙有新对这名学生的印象,指出优缺点,鼓励学生努力提升自我。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和学生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一片苦心,更愿意接受指导。孙有新也发动全班同学写一张贺卡,对生日的同学表达祝福。一张张手写的贺卡,成为学生珍藏的礼物。“我搬过两次家,每次搬家都会带到新家去。”林浩特一直保存着生日贺卡。

“一般人庆祝生日就是吃吃喝喝送礼物,我希望学生过生日是一次庄重的成长仪式。”孙有新让学生的生日具有不一样的意义。

授人以渔,传承幸福之魂

班主任给学生集体过生日(从教19年坚持为班里每一位学生过生日)(4)

“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孙有新把这句话当作班训,多年来致力于打造幸福班级文化。他希望学生不仅能感到幸福,更能成为一个让他人幸福的人。他教育学生先让自己的父母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只有让自己的父母感到幸福,才能让周围更多人感到幸福。

学生生日这一天,孙有新会鼓励他亲口向父母表示感恩之情。林慧就在当天下午打电话给妈妈,感谢爸爸妈妈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自己会好好学习,让爸爸妈妈少操心。林慧的妈妈听到后,十分惊喜,在祝福短信中说:“现在你长大了,也懂事了,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处理方式。”母女间的关系,在这一天升华到全新的阶段。

孙有新组织护蛋行动,让每个学生随身携带一个鸡蛋,确保一个星期不坏。新奇的“游戏”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然而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学生从开始的新奇变成苦恼。一个星期过去,学生纷纷表示要保护好一个鸡蛋真累。他们开始体谅自己的父母,照顾孩子多年,其中的艰辛岂是一个鸡蛋可比?“亲子关系测试”是一场特殊的考试,需要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学生们做《关于“我的爸爸妈妈”测试试卷》,家长们做《关于“我的孩子”测试试卷》。做好之后,孙有新把两份试卷都发给学生,让他们批改父母做的试卷,并和自己做的试卷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发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远远超过自己对父母的关心。孙有新还组织学生制作“成长账单”,算一算从出生到现在,花了父母多少钱,除了经济账,还要算情感投入。

通过感恩活动,学生对父母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的父母十分激动,常常对孙有新表示感谢。2017级学生陈环宇的妈妈给孙有新发短信:“环宇这次在家表现更好了,学习很认真,真心感谢您的教导,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班主任给学生集体过生日(从教19年坚持为班里每一位学生过生日)(5)

从2001年9月开始,孙有新经常和学生一起去飞云敬老院开展敬老活动。敬老院里住的都是年纪很大的孤寡老人,大多性格孤僻,对学生的到来有抗拒心理。第一次去的时候,学生们备受打击,心里爱的火苗差点被浇灭。一开始,学生想为老人做点事情,老人都叫学生不要麻烦了,赶紧去盖章,让他们清净一会儿。孙有新鼓励学生不要放弃,多给老人精神上的关怀。然而学生和老人们年龄相差很大,存在着巨大的代沟。老人们只会说瑞安方言,班里能用方言流利表达的学生很少,沟通的障碍加剧了学生与老人之间的隔阂。对部分学生来说,志愿活动变成了走流程。面对困境,孙有新一时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却没有放弃,他始终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没有给学生说大道理,而是以身作则,坚持每个星期和学生一起去敬老院,帮忙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重大节日里,孙有新和学生们带上礼物去慰问老人。孙有新还找出老人们的生日日期,和学生带上蛋糕、鸡蛋和水果去敬老院为老人庆祝生日。老人们又茫然又惊喜,原来他们从来不去庆祝自己的生日,也没有人会给他们庆祝生日。老人们接纳了学生,学生也乐在其中,期待着每个星期去敬老院的半天。

2017届学生鲁越写道:“在那里我们接触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人,他们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而不能得到普通人的待遇。在和他们的相处中,我们发现他们其实和普通人一样,都很善良、纯正,他们不应该得到不公平的待遇,我们也明白要关心这部分社会困难的人,而且在和他们的互动中快乐的不只是他们,我们自己也像回到了孩童时代,无忧无虑,感受到了快乐和幸福。”

生活点滴,创造幸福之源

班主任给学生集体过生日(从教19年坚持为班里每一位学生过生日)(6)

孙有新有个关于幸福沸点的说法:幸福沸点就是对幸福的敏感程度,降低幸福沸点,就能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早上遇到学生问好,我就感到很幸福,有人对我表示尊重,难道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吗?”孙有新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小事中都能感受到幸福。孙有新教的第一届学生毕业时,通讯方式还不发达,有些学生失去了联系,他一直感到遗憾。不久前,一名学生联系到了他,他说此刻他特幸福,好像和多年没联系的亲人重逢那样,感到喜悦。

孙有新曾差点去其他行业,正是一次幸福的体验让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教育。

孙有新在大学里学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认表达能力有限,难以胜任思想政治的教学工作,一度想考研。但大二结束时的一次社会实践,改变了孙有新的人生轨迹。1997年暑假,孙有新随温师院社会实践团来到泰顺县南院乡校。短短二十五天,学生们清澈的眼神让他感受到当老师的幸福。最令他难忘的是一次家访。那天,他和另外两位老师去一个叫朋家山的村子家访,学生们都在家里热情接待。一位名叫魏士辉的学生特别热情,一看老师到来,就叫妈妈泡茶、烧点心。孙有新不愿给家长添麻烦,起身要走。学生怕老师离开,紧紧拉住两位女老师,又叫妹妹抱住孙有新的腿。孙有新等人无奈留下,又经再三劝阻,学生没有坚持烧点心。当天家访结束,他们又经过魏士辉的家,魏士辉拦住了他们,爬到树上摘了三个梨。“三个梨都很大,闻着很香,但我们都舍不得吃。”二十一年过去,孙有新对三个梨依然记忆犹新。社会实践结束,他们要离开泰顺那天,学生们早早来到学校,带着水果等当地特产,一定要他们收下。汽车缓缓启动,学生在车窗外哭着,舍不得他们离开,用颤抖的声音唱起了《祝你平安》,还有些学生追着汽车,跑了很远。

班主任给学生集体过生日(从教19年坚持为班里每一位学生过生日)(7)

25天,改变了孙有新“通过考研,跳出教育”的想法,坚定了献身教育的信念。

1999年9月,孙有新在瑞安市第五中学开始了教师生涯。初到五中,孙有新没有马上开始教本专业的思想政治。学校缺历史老师,安排他教历史。尽管他心里没底,还是服从安排,付出了极大努力,教学成绩优异。两年后,学校又安排他教思想政治,孙有新也坦然接受。在他看来,都是为了教育工作,为了学生的成长。学生能取得好成绩,他就感到幸福。

刚参加工作时,虽然任务重、压力大,孙有新还是主动申请当班主任。他认为班主任是教师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当过班主任,教师生涯是不完整的。一当就是十九年,孙有新看着一批又一批学生成长,走向社会,感到满满的幸福。

孙有新,一名幸福的教育者,一名幸福的传播者,更是一名幸福的践行者。“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质朴又温馨的话语烙印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也回荡在每一位认识孙有新的人的耳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