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匠世家雪花银(杨光宾与他的白色图腾)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的控拜、麻料、乌高等苗族村寨,银饰制作工艺的历史可追溯至400余年前。这个地区的银匠高手甚多,制作出来的银饰造型精美,远近闻名。
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杨光宾就是其中之一。
杨光宾,1963年出生于贵州雷山西江控拜银匠世家,是家族的第五代传人。因生活条件艰苦,两个哥哥很早就参军入伍,杨光宾便成为家中唯一子承父业的银匠师傅。或许在银饰制作的火塘边和敲打声中长大的原因,杨光宾从小就对银饰制作有着特殊的感觉,六、七岁就给父亲打帮手,对苗族银饰的纹样、图案、造型等很早就烂熟于心。13岁正式跟随父亲学习银饰制作技艺,仅一年时间便出师。“尽管正式学习只有一年时间,但对各类银饰的制作我在心里早已打了千万遍。”之后,杨光宾除农忙时回家务农外其余时间都在外乡以打银为生,数十年走遍了贵州雷山县的各个苗族村寨以及广西、湖南等地。
苗族银饰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银匠首先要把熔炼过的白银经过反复锤打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然后利用压、錾刻、镂等工艺,制作出精美纹样,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一件银饰需要经过近30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最难把握的是錾刻与焊接。
錾刻的掌握全凭手上的感觉,用力过大容易将银片錾通,力道不够又不能将纹理的层次感突显,这是检验一个银匠师傅技艺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
焊接时火候过大会造成某个局部熔化掉,这样,前期的制作就功亏一篑。火候过小则焊接不牢靠,造型不稳定,容易被损坏。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杨光宾掌握了一套十分娴熟的银饰制作技艺:一只纽扣大小的吊坠,他通过锻打、拉丝、编结、焊接制作成双面镂空的铜鼓造型,极为精致;一块银锭经他的手反复锤打,可以变得细如发丝,再经他的手编制成一只栩栩如生、振翅欲飞的蝴蝶,做工之精细,造型之巧妙,精湛的技艺由此可见一斑。
很多银匠已经抛弃了苗族传统纹样,而采用一些现代纹样。但杨光宾却不以为然:“我们不应该为了迎合某些现代元素就忘记了最初的传统,我会坚持我的传统银饰工艺之路。”
当你看到自己制作的饰品戴在别人身上或放在博物馆展览时,那一瞬间会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将我们苗族的民族文化传承出去我感到很欣慰,能走上银匠之路仿佛是宿命的一种安排。”
控拜村的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但现在这门手艺已不仅仅是家族传承。杨光宾成立了传承基地,"不管是谁,只要他愿意学,我都很高兴把我的全部所学教给他,不会有任何保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