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的诗有哪些(既包含个人化的抒情体验)

导语

冯至被鲁迅称赞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近年来学术界对冯至诗歌的研究逐渐深入,冯至的文学声誉也日益高涨。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文学社团,浅草社-沉钟社的重要成员,冯至的诗歌创作不仅影响了民国时新文学的诗歌走向,更成为后世很多诗人争相学习模仿的典范

整体上来看,冯至的诗歌风格是多元化的。既有五四新文学抒情达意的创作风格,同时,1930年至1935年留学德国的读书经历,在诗歌方面冯至也受到了德国诗人里尔克的影响

他的创作题材更是多样:既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著名的《十四行集》,也有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和散文集《山水》。接下来,我们就从具体作品来看看冯至从青年时代到中年时代的创作历程,以及他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蜕变。

一、冯至在五四时期的抒情诗书写个人体验

1、冯至早年诗歌受到五四文坛影响

冯至的《昨日之歌》是他早期的诗歌创作,主要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这些抒情诗主要抒写个人化的青春体验,友情、爱情、希望、失望、忧愁、苦闷以及心灵深处的各种细小的悸动,情感忧郁,意境幽婉隽永

冯至的诗有哪些(既包含个人化的抒情体验)(1)

图一·诗人冯至

《北游及其他》增加了一些现实感,诗歌境界也开阔一些,但是,抒情方式大体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是他五四时期诗情的延伸。

冯至早期的诗在形式方面也比较自由多样,但是,最具有特色的是那些具有象征意味的作品。他的抒情诗和五四文坛上很多作品一样,都是表达作家个人的内心独白,描绘的是作家个人的创作心境,只不过不同的作家表达方式不同:或肆意畅达,或委婉内秀。

2、善于从平凡事物中提取诗意

在五四诗坛之中,郭沫若是直抒胸臆、自由奔放,徐志摩、闻一多比较热烈、浓郁,冯至却委婉含蓄,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之中提取诗意

冯至的诗有哪些(既包含个人化的抒情体验)(2)

图二·冯至的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

《绿衣人》写的是乱世哀愁。这是从内心看社会,从一个邮差的平静的日常工作中,想象人的悲剧命运。"谁也不注意他,日日的来来往往。但是在这疮痍满目的时代,他手里拿着多少不幸的消息?当他正在敲人家的门时,谁又留神或想,'这家人可怕的时候到了!'"

一个普通的邮差,传递的却是千家万户的喜怒哀愁,带来的或是功成名就的喜讯,或是马革裹尸的离愁,可以说,邮差是所有平凡人家的情感集合,身负着大街小巷的人生百态。如此,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就被冯至赋予了至高的诗意。

冯至的诗有哪些(既包含个人化的抒情体验)(3)

图三·民国时的邮差

二、冯至早年别出心裁的爱情诗

1、与湖畔诗派不同的创作特色

冯至早年创作的诗歌中,最著名的要数爱情诗。《我是一条小河》、《在郊原》、《蛇》、《默》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些爱情诗和当时以爱情诗著称的湖畔诗派不同,往往能够创造出新颖奇特的意境,情感真挚、精微,或构思巧妙,或使用的比喻、象征能够平中见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冯至的爱情诗中,他所选取的意象大多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却十分贴合诗歌的情感,组合起来更是能创造出特殊的韵味。从这一点上说,冯至堪称是化腐朽为神奇、变平凡为独特的大师。

冯至的诗有哪些(既包含个人化的抒情体验)(4)

图四·冯至的爱情诗《蛇》

2、用比喻创造独特的意境

举几个爱情诗的经典,我们来品味下冯至是如何运用看似平凡的意象表达深沉的情感。《我是一条小河》中抒写的爱情,感情真挚,同时又带有对人生、爱情的难以理清的偶然性感叹。

诗歌的精妙全在一种奇特而恰当的比喻:将"我"比作一条小河,恋人将身影投到了河里则暗示了爱情的发生,把河水的波浪映照着河边的叶影、花影比作是向恋人的爱情表达。小河流入狂风巨浪的大海,则意味着爱情的悲剧。整个爱情悲剧从发生到结局,有一个过程,带有一定的叙事性。

诗中爱情悲剧的原因冯至没有明确指出,但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如若点明悲剧的原因,这场爱情就失去了雾里看花的朦胧美,赤裸裸地摆在读者面前,反而让人失去了探索的欲望。保留这求而不得的悲剧性收场,全诗的感情在达到高潮时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肝肠寸断,如此,既表达了真挚的爱情体验,又暗含着人生难以捉摸的感叹。

冯至的诗有哪些(既包含个人化的抒情体验)(5)

图五·浅草社、沉钟社的关系

三、冯至的叙事长诗歌咏忠贞的爱情

冯至早期在《昨日之歌》中有三首长篇叙事诗,即《吹箫人的故事》、《帷幔》、《蚕马》。三首长诗都取材于民间故事或传说,都以爱情为主题,都具有悲剧性,又具有浪漫、神秘、传奇的特点,形式整齐,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

1、《吹箫人的故事》团圆的结局却带有忧愁

《吹箫人的故事》歌咏忠贞的爱情,但是,故事中这对男女之间的情感历程却相当曲折,同时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一个长期隐居的青年,他的唯一伙伴是一只箫,忽然有一天,梦里遇见一个吹箫的少女,青年于是走向尘世,寻找那个吹箫少女。

在找到吹箫少女之后,少女却被父母定下终身,父母被青年的爱情所感动,少女却大病不起,青年把自己的箫劈开煮了一副药,两个人终成眷属。但是,青年却由于失去了自己的洞箫而一病不起,少女用自己的箫,给青年煮一副药,拯救了青年的生命。故事至此戛然而止。

冯至的诗有哪些(既包含个人化的抒情体验)(6)

图六·《吹箫人的故事》曾改名《吹箫人》

青年与少女之间爱情的产生与发展,似乎处于某种看不见的神秘之手的操纵,本来是大团圆的结局却笼罩着一种更深的悲剧意味:两个人都牺牲了自己的箫而拯救了对方,但是箫对于双方来说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失去了箫的二人真的能得到幸福吗?

在结尾处,相信读者心中已经有了考量。二人的爱情只能在新箫的出现后才能圆满,但这新箫又能否出现呢?我们不得而知,所以,这便是冯至的高明之处,给看似圆满的大团圆结局留下"达摩克利斯之剑",可以说,这是苦味远高于甜味的开放式结局。情节的一波三折,不仅仅是一种叙事意义,其背后更蕴含着对人生无常、生命难以言喻的意蕴。

冯至的诗有哪些(既包含个人化的抒情体验)(7)

图七·达摩克利斯之剑何时落到吹箫人身上,我们不得而知

2、《帷幔》《蚕马》里的爱情悲剧

《帷幔》的爱情悲剧可谓感天动地,这里的确有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控诉,但是其背后仍然存在着对人生偶然性、不确定性的恐惧。少女的悲剧性选择和无法预料的阴差阳错具有密切关系,而那个男青年的选择也出乎人的意料。

一个少女,听说父母要把她嫁给一个又丑又蠢的男人,于是心灰意冷、削发为尼,遁入空门。后来,那个被他抛弃的青年进庙烧香,少女发现,青年不仅不是又丑又蠢,而且非常英俊漂亮。少女悔恨交加,忧郁而病,绣了一幅帷幔,然后死去。那个青年知道真相以后,也削发为僧。

显然,诗歌控诉了封建包办婚姻对爱情的摧残,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同时,诗歌也强调了人生命运的偶然性和复杂性。这里就给人一种人生无常,自我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悲剧感。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被命运所作弄,如此,这首诗就不单单是爱情悲剧,已然升格为人生悲剧。

冯至的诗有哪些(既包含个人化的抒情体验)(8)

图八·《蚕马》的神话原型

《蚕马》取材于干宝《搜神记》中的神话传说,诗歌对神话略有改动。传说中的母亲,在诗歌中被完全删去,其他情节也有不同程度的处理。诗歌突出了骏马对姑娘的情感,也正面表达了姑娘的背弃承诺。爱情的悲剧在于,一方面是至死不渝的爱,另一方面却没有爱。一个人爱上不爱自己的人,也是一种阴差阳错的爱情悲剧。

可以说,这两出爱情悲剧都包含着爱而不得、双双错过的元素,但又不仅仅是为爱情而创作,更多表达的是人生无常、难以把控的哀叹,而这不正是人世间的常态?

四、中年的冯至在现实中抽离出哲学思考

1、冯至受到德国诗人里尔克的影响

30年代冯至曾经留学德国,他不仅研读过克尔凯戈尔、听过雅斯贝斯的课程,而且还对歌德、里尔克的著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著名的《十四行集》就是他自觉学习里尔克诗歌的结晶。1926年冯至就翻译过里尔克的作品,后来又介绍、翻译过里尔克的小说和诗歌,而且不止一次地表白里尔克对他的影响。

冯至的诗有哪些(既包含个人化的抒情体验)(9)

图九·冯至译《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冯至有一篇文章,是纪念里尔克的,他这样评价里尔克:"他开始观看,他怀着纯洁的爱观看宇宙间的万物……一件件的事物在他周围,都像刚刚从上帝手里做成;他呢,赤裸裸地脱去文化的衣裳,用原始的眼睛来观看。"

这种对里尔克的评论,也适用于他自己。冯至也在看,他从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个人物,感受一种大的哲理,有些更抽象,有些则有一定的现实感和历史感。

2、中年的冯至褪去青年时的浪漫

中年的冯至代表作便是哲理诗《十四行集》,此时的他业已脱去青年时代的浪漫心境,不满于新月派那种抒情风格,而走向了里尔克式的冷静沉思的境界

冯至的诗有哪些(既包含个人化的抒情体验)(10)

图十·冯至《十四行集》初版本

这个阶段他的诗歌不再有直接的情感流露,他的所思所想都被遮掩在坚硬的外壳之下,只有反复品味才能得见。如果说早年的冯至诗歌是浪漫主义的抒情达意,此时的冯至诗歌俨然是意识流一派。这并不是说他的诗歌艰涩难懂,而是情感表露不再滞于表面,需要细细体会。

在语言方面,冯至善于将内在诗绪转化为比较平易的语言,有的甚至是口语化的语言。在平易的语言之中,偶尔也具有陌生化的语言。但总体上看,主要是在平易语言之中凸显深刻、玄奥的哲理,以哲理显示诗歌境界的独到。

结束语:

中年的冯至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去感受、体味世界,并提升出关于世界、人生的理念。他以自我的心灵直面世界本身,唤醒人的心灵的感觉和体验,重新认识一个熟悉的世界,让世界焕然一新。诗人以自己的感觉,把握住那些时代文化理性所无法把握的世界和人生,这便是他独特的魅力所在。

同时,冯至的"十四行诗"具有比较严格的格律。冯至早期不喜欢格律的束缚,中年以后却喜欢以有限制的形式表达无限的情怀。但是,冯至却只是大体上遵循十四行诗的形式,在具体格律上进行了一些灵活的处理,以便于进行自我表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