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进宫(奇货可居-吕不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把商业和商人贬得很低,“士农工 商”中,商人的社会地位被排在了最后然而,中国社会真正由 商人来治政,或许会发展得更好些吕不韦从大富商到政治家的 实践,给了我们极强的启示,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吕不韦进宫?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吕不韦进宫(奇货可居-吕不韦)

吕不韦进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把商业和商人贬得很低,“士农工 商”中,商人的社会地位被排在了最后。然而,中国社会真正由 商人来治政,或许会发展得更好些。吕不韦从大富商到政治家的 实践,给了我们极强的启示。

在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带,先秦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名 字叫卫国。这个地方最初是商朝的中心地区,后来周朝建立,周 公推行分封制,就将康叔封于此地,称“卫工

卫国早先是个大诸侯国,但后来逐渐衰微,地盘也越来越 小。到战国中期,已沦落为一个任人宰割的小国。国君的昏庸无 能,奴隶贵族政治的腐败黑暗,使得优秀的人才纷纷外流。而人 才流失越多,国家也就越没前途。这些往外流的代表人物有吴 起、商鞅、吕不韦等。

吕不韦,出生于卫国都城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濮阳地 处黄河岸边,交通十分方便,逆河而上,可抵达洛阳(今河南洛 阳),那里曾经是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战国时,洛阳仍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几个大都市之一;顺流而下,可通往盛产鱼 盐粟帛豆麦的齐、鲁(今 中 山东境内)富庶之乡;向北过黄河,可直达北方大 吕不韦戈 都会赵国的首都邯郸;往南,黄河水与鸿沟水系、 淮河平原上的水道交通网联结了起来。如此优越的地理环境,为 濮阳人经商致富准备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从而造就了一大批商 人,濮阳也成为当时一个相当繁荣的商业城市。

吕不韦的父亲,就是濮阳城里的一位大商人。在吕不韦生活 的年代,卫国已成为秦国与魏国、赵国、齐国争夺的要冲地带。 卫国求助于魏国的保护,在魏的羽翼下苟延残喘。卫国没有太多 的东西可以自夸、自傲;相反,它的风俗还经常遭到别国的讥 议,有人把卫国以及离它不远的郑国所流行的一种音乐,称为 “郑卫之音”,把它归入淫邪一类,属于靡靡之音。

在周围环境的熏陶下,吕不韦继承父业,以经商为主,练就 了一副精明的商人头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濮阳、邯郸、 阳翟(韩国城市,在今河南禹县)之间来回奔波,廉价买进、高 价卖出,成为家产超过千斤黄金的大富商。国势衰微,风雨飘摇 的卫国,早就留不住吕不韦的心。他离开了家乡,到邯郸城里住 了下来,做着更大的生意。

邯郸远比濮阳繁荣。它既是赵国的政治中心,又是南通郑、 卫,北接燕、涿(今北京与河北),东连齐、鲁的交通枢纽,是 当时诸侯国中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这座建造于公元前386年的 赵国首都,规模宏伟,布局严谨。北面和东面为市区和臣民住宅,西面为王城。王城长一千四百七十五米,宽一千三百八十七 米,气势恢宏,为当时各国王城之最。据说,从这座大城市里走 出来的男人,也像这座城市一样,别有一种大气风度。尤其是他 们走路的姿势,步态令各地追求时髦新潮的青年纷纷模仿,结果 有一个愚笨的外地人怎么也学不会,还把自己原来的走路姿势给 忘了,竟然走不了路了,于是趴在地下像狗一样行走,闹了一个 千古笑话。这就是著名的“邯郸学步”的故事。

吕不韦在这座大都市里,做着各种生意,寻找着能够一本万 利的大生意。终于有一天,他找到了这样一种“奇货”。

一天,吕不韦兴冲冲地跑回家,神秘兮兮地对他父亲说: “种田的利润有几倍?”

父亲回答:“十倍。”

吕不韦又问:“做生意的利润又有几倍呢?”

父亲说:“百倍。”

吕不韦再问:“如果立一个国王,利润又有多少倍呢?”

父亲让儿子这么一个没头没脑的问题给弄懵了,过了好久, 才从嘴里吐出几个字:“无数倍。”

吕不韦一笑,一字一句地对父亲说:“当今之世,拼命种 田,死力耕作,到头来也只能弄个吃饱穿暖。如果能买到一个国 王,让他听我的,就不仅一生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还可泽及后 代。我就要做这样的买卖。”

吕不韦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他盯上了正在赵国做人质的 秦昭王的孙子子楚。当时,诸侯国之间结盟时为了防止对方违约,往往把彼此国家的王子、王孙作为相互交换的人质,在本国 违约时,人质就要受到惩处。子楚是秦昭王太子安国君的庶子 (非正妻所生的儿子)。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子楚排行居中, 其母夏姬又不受宠幸,所以被送到赵国做人质。由于子楚在国内 没有地位,再加上秦国又多次进攻赵国,子楚在赵国的处境非常 糟,赵国人很不礼遇子楚,乘用的车辆低劣,日常的费用并不宽 裕,生活困窘,很不得志。

吕不韦却以商人的敏锐嗅觉,意识到这正是“奇货可居, 他决定做一次冒险的但却一本万利的政治投资。

于是吕不韦去见子楚,向他游说说:“我能光大你的门第。” 子楚笑着说:“您暂且先光大自己的门第吧,然后再来光大 我的门第。”

吕不韦说:“您不知道,我的门第要等您的门第光大之后才 能光大起来。”

子楚明白吕不韦的意思,就叫吕不韦坐下来,两人深谈起来。吕不韦说:“秦王年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 安国君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嫡系继承人 的,只有华阳夫人而已。现在你们兄弟有二十多人,您又排在中 间,并不很受宠幸,长久地在诸侯国做人质。如果大王死后,安 国君立为王,那么您也没有机会和长子或其他早晚在大王跟前的 兄弟竞争当太子啊!”

子楚说:“是这样的,那您有什么办法吗?”

吕不韦说:“您很穷,在这里做客,没有什么资本可以奉献 给亲戚和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贫穷,但愿意拿出千金替您到 西边去游说,去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您为嫡系继承 人。”

子楚于是叩头说:“如果按照您的计策成功了,我愿意分封 秦国的土地跟您共享。”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日常的费用以及结交 宾客所需;又拿出五百金去购买珍奇和玩赏的物品,自己带上这 些东西往西游历秦国。吕不韦来到秦国都城咸阳,先去求见华阳 夫人的姐姐,送上厚礼,然后请她把珍宝献给华阳夫人。吕不韦 又通过她传话给华阳夫人说:“子楚贤能聪明,结交的诸侯宾客 遍布天下,并日夜思念太子和夫人。”

华阳夫人听了十分高兴。吕不韦趁机让华阳夫人的姐姐游说 华阳夫人说:“我听说过,凭美色来侍奉人的人,色衰则爱弛。 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很受宠爱,但自己却没有儿子,不如在这 个时候趁早在众多儿子中结交有才能又孝顺的人,推举他为嫡 子,认作亲儿子。这样,丈夫在的时候就更受到尊重,即使丈夫 去世以后,所认的亲儿子继位当王,也不会失去权势,这就是所 谓的一句话就能得到万代的利益。不在繁华时树立根本,那么美色衰退,宠爱松弛之后,即使想再进一言,还有可能吗?现在子 楚贤能,而且自己知道是排行在中间的男孙,依次不得立为嫡系 继承人,他的母亲又得不到宠幸,自己依附于夫人。夫人如果能 在这个时候推举他作为嫡系继承人,那么夫人终生都能在秦国得 到恩宠了。”

华阳夫人听从了吕不韦的建议。就在奉承太子的时候,委婉 地谈到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特别贤能,来往的人都称赞他。接着 又流着泪说:“有幸得缘列入后宫,不幸没有儿子,万望能让子 楚继位来作为嫡系继承人,使我有个托身的人。”

安国君答应了华阳夫人的请求,并刻写玉符作为凭信,约 定立子楚为嫡系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因此送了很多东西 给子楚,并请吕不韦来辅导他。由此,子楚的名声在诸侯国中 盛传开来。

潇洒有钱的吕不韦在邯郸城里要了一个名叫赵姬的姑娘。赵 姬不仅容貌娇艳,而且能歌善舞,很得吕不韦的喜欢,并且已有 了身孕。一天,吕不韦请子楚吃饭,觥筹交错间,请出赵姬歌舞 助兴。赵姬眼角眉梢都是情,又频频为子楚敬酒,弄得子楚神魂 颠倒。酒后子楚拉住吕不韦的手,请求吕不韦将赵姬送给他为 妻。吕不韦很不高兴,子楚则苦苦哀求,于是吕不韦改变了态 度,心想既然已经为子楚破费了很多家财,要保住这个奇货,只 有忍痛割爱了,遂顺水推舟地说:“既然你如此喜爱,我就只能 割爱了,送给你吧!”

子楚千恩万谢,对吕不韦愈加感激不尽。赵姬隐瞒了已经怀 有身孕的事,后来生下一个男孩,名政,这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因此,秦始皇被认为是吕不韦的私生子。秦昭王五十年,派王陇 围攻邯郸,情况危急的时候,赵国想要杀子楚。子楚跟吕不韦谋划,送了六百斤黄金给守城的官吏,得以逃脱,一直逃到秦军的 营地,然后顺利回到秦国。赵国想要杀死子楚的妻子和儿子,因 子楚的妻子是赵国富豪家的女儿,遂得以赎身,因此活了下来。

秦昭王于五十六年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做秦王,华阳夫人 当了王后,子楚成为太子。赵国也护送子楚的妻儿回到了秦国。

安国君继位后,被称为秦孝文王。不知是由于熬白了头才等 到即位这一天,还是因为长期耽于安乐,一旦临朝就被复杂的政

务所击倒。秦孝文王继位不过一年,就猝然而死,魂归西天了。

吕不韦正处在为子楚被立为太子而洋洋自得的兴奋中,没料 想,更惊人的喜讯竟然又接踵而至。按秦国法律,太子子楚登基 即位,是为秦庄襄王。这么多年来,吕不韦苦心经营的,不就是 为了这一天吗?可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这么 突然。

秦庄襄王没有食言,登基后颁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专为吕不 韦而发的“以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以蓝田(今陕西蓝田县 西)十二个县为食邑”(后来又改封河南洛阳十万户)。

这一道命令,把秦国的文武大臣都惊呆了。因为,在当朝的 百官中,没有一人有此殊荣。即使在秦国的历史上,既封丞相又 封侯的也只有二人,那就是魏冉和范雎,他们都是军功卓著之后 被封的。但吕不韦一介布衣,既无战功,又无政绩,竟如此平步 青云,并集官、爵、封地于一身!但人们知道了庄襄王继位的内 幕后,也就不再有非议了。

吕不韦当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罪人,奖赏先王的有功 之臣,以及对平民百姓施行一些小恩小惠。虽说这是历代国王上 台后的一套惯例,作为执政者,吕不韦因新君登基,必须例行这 套老办法;但是,这对吕不韦来说,却更有一种特别的用意。

吕不韦深知,自己任丞相前,无论政绩战功,一无所有,再 就是社会影响、地位,也无从谈起。因此,吕不韦感到,施行 “德政”,用“德”和“义”来感召和笼络臣民,就显得十分重 要。不仅如此,从吕不韦以后的所言、所行看,“德”和“义” 在他的治政思想中,还确实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吕不韦给长期 倡导“严刑峻法”的秦国,带来了新的思想色彩,统治手法也有 所改变。

秦庄襄王也只做了三年国君就死了。随后由年仅十三岁的太 子嬴政即位。吕不韦继续任相,并以“仲父”身份辅政。如此一 直到嬴政九年,即公元前238年秦王赢政二十一岁亲政。在吕不 韦担任秦相十二年的时间里,秦国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他的手中。

吕不韦在当政期间,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 就。首先在武功方面,秦国在中原地区稳步发展,并最终在战国 后期的整个战局中,确立了主动与绝对优势的地位。吕不韦武功 平天下的第一步棋就是灭亡了在巩地(今河南巩县)苟延残喘的 小国东周。

战国前期,在周王室的领土内分裂出了两个小国:东周及西 周。公元前256年,秦昭王灭西周,同年,周赧王死。从此,挂 名的周天子不存在了。但东周仍遗存着,东周的统治者称周公。 周公虽不称“天子”,但毕竟是周王室的残余。所以,他的存在, 被秦国统治者认为是统一华夏的一大障碍。然而,无缘无故地去 消灭他,又会受到道义上的谴责。

秦国正愁找不到借口,没想到东周竟自己向秦国的刀口上撞 来。公元前249年(即庄襄王元年),东周不自量力地联合各诸 侯国图谋进攻秦国。吕不韦抓住时机,亲自率兵轻而易举地征服 东周,将其领地并入了秦国版图。接着吕不韦又下令:将周公迁 到阳人(今河南临汝西),让他奉其宗祀,延续着有名无权的周 人宗室。

吕不韦的这一措施,表现出他不同于以往君王的政治眼光, 消灭东周的实体,但又不绝其宗祀,这正符合儒家“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思想。一百多年来,秦国以武力征伐东方各 国,在东方各国中留下了非常恶劣的印象,人们常斥之为“虎狼 之国”、“凶残暴虏”、“仁义不施”等,人们的口头禅都是“暴 秦”。吕不韦这一举措既铲除了走向统一的一个政治障碍,又为 自己树起了崇奉“礼”、“义”,施行“兴灭”、“继绝”的善举形象。这种形象,对于嬴政得天下土人的好感、吸引他们投奔秦 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吕不韦一下子就显露出了政治家的眼 光。这是和范雎之流所不同的。

在灭东周的同一年,吕不韦又派将军蒙鹫率军进攻韩国,韩 桓惠王被迫将成皋和荥阳(均在今河南荥阳境内)一带割让给秦 国。秦随即在那里建立了三川郡。成皋和荥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 地,秦国取得它们,便控制了关西通向关东各诸侯国的一条要 道,也为秦国的东进开辟了牢固的前沿阵地。至此,秦国的东部 边界正逼近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秦军的锋芒可由三 川郡直指魏国的心脏。

公元前248年,赵、魏联合向北进攻燕国。吕不韦趁其后方 空虚,派蒙鳌率军向赵、魏两国进攻。很快,秦军就攻占了赵国 的太原(今山西太原)、魏国的商都(今山西晋城北)和汲县 (今河南汲县附近)。随后,秦军又在赵国的西部地区展开了大规 模的攻势,先后取得榆次(今山西榆次)、新城(今山西新城)、 狼孟(今山西孟曲北)等三十七座城池。

公元前247年,吕不韦令大将王船进攻韩国的上党郡(今山 西西北地区),将其全部占领,并重建上党郡。同时,又在越国 故地太原及其附近一大块土地上,设置了太原郡。

从庄襄王死到秦王嬴政亲政这段时间内,吕不韦仍然实施 “近攻”的战略,即将韩、赵、魏作为主攻目标。公元前245年, 秦攻取魏国的卷(今河南原武城北),斩首三万。公元前244至 公元前243年,秦军又接连攻占韩国十三个城邑及魏国的田易、 有诡二邑。公元前242年,蒙警率军大举征伐魏国,一连占领了 酸枣、燕、虚、桃人(均在今河南延津、长垣一带)、长平(今 河南西北)、雍上(今河南札梁)、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东南)等二十座城邑,并在那里设立东郡。公元前241年,秦又攻占了魏 的朝歌(今河南淇县)。至此,韩、魏两国的绝大部分与赵国的 西部,都归入了秦的版图。

同年,为秦国的东进形势所迫,赵、楚、魏、韩、燕五国再 一次联合起来,向秦国进攻。然而五国联军是如此地不堪一击, 遭秦军稍微反击,便迅速瓦解。自此,东方诸国再也无力反击, 只有等待秦国将其一个个灭亡。

公元前238年,秦军又向魏国发动多路进攻,占领了垣、蒲 阳(均在今山西境内)、衍(今河南郑州北)。昔日兵强地广的魏 国,此时只剩下残兵败将和大梁以东的小片地区了。

如果说吕不韦执政时期秦国在军事上的胜利,是借助了以往 几十年打下的基础,并有相当一部分功劳应归功于秦军将士的英 勇善战的话,那么在这一期间,秦国在文治方面取得的成就,就 紧紧地与吕不韦联系在一起了。吕不韦给秦国的思想文化开创了 一个崭新的局面,写下了一段辉煌的篇章。如果没有吕不韦,秦 国历史上就极可能会缺少这么光彩的一页。吕不韦的文治成就, 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有《上德》一篇,其中写 道:“为天下反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行义,不赏而民 功,不罚而邪止。”就是说,以“德”和“义”来引导天下,可 以收到不用“赏,“罚”手段以使民心归善、邪恶不生的功效。 这种德、刑并用的思想,与秦国专用刑罚的传统有着很大的不 同。这反映到对东方六国的兼并策略上,就形成了刚柔相济的两 手,除使用武力彻底消灭外,有时还加以笼络、安抚,如对东周的方法。

秦国虽有任用外来人才的传统,但长期以来,为秦国所欢迎 的,主要是持法家观点的人物。这使秦国的文化十分单一而贫 弱。吕不韦任秦相后,广泛地从东方吸收、引进人才,诸子百家 各派人物都 欢迎。一时 间,天下之 士争相入秦 事秦。据说 聚集在吕不 韦门下的宾 客有三千之 多,包括了法、纵横、兵、农,各家各派门徒。这些士人在吕不韦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 的人才库,并担负着智囊团的作用。如后来为秦的统一和秦帝国 的建立做出重要贡献的李斯,最初就投在吕不韦门下。

吕不韦执政时期,全国统一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朗,当时一些 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在研究完成统一中国的军事和政治策略,以 及统一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统治的问题。吕不韦也在思考。他采取 了兼收并蓄的方法,来建构他的理论体系。他认为,人和物都有其长与其短,只有善于吸收和利用别人之长补己之短者,才能得 到天下。由此,他组织手下的宾客,发挥各自的特长,著书立 说,集百家为一家,编写出了先秦杂家的代表性著作《吕氏春 秋》。

秦国早先地处岐山以西,为戎、狄杂居之地。由于地理和种 族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迥别于中原的社会风俗,民性强悍,崇尚 武功。加上地处西陲,与其他地区交流较少,造成了思想文化上 的落后状态。比如,战国诸子百家的著名人物,没有一个是在秦 国的土地上培养出来的。因此,吕不韦招揽各国人才,对各种学 派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实在是秦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 一件盛事。而反映战国末期各派思想互相渗透、百家合流特点的 杂家著作《吕氏春秋》出现在秦国,更是为秦国的统一做了思 想文化上的准备。由于吕不韦在文化上进行的这项工作,使秦国 可以毫无愧色地担当起统一天下的大任。

下面我们着重谈谈《吕氏春秋》。

关于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的由来,《史记•吕不韦列 传》是这样记述的: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 有孟尝君,这战国“四公子”都注重礼贤下士,以养着众多宾客 而著称于世,当时的士人都十分钦佩和向往他们。吕不韦任秦相 以后,意识到秦国虽然强盛,但多的是武士,文士却奇缺。吕不 韦为此感到羞愧。于是他也广招天下士人,厚道地礼遇他们,门下聚集了食客三千人。吕不韦又仿效当时著书立说的风气,让他 们编撰自己的所见所闻,合成一辑,取名为《吕氏春秋》,全书 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余万言。

《史记》中的这些记载,使我们对《吕氏春秋》成书的情 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不过,关于吕不韦养士、组织编撰 《吕氏春秋》还有两点值得说明:

一是战国“四公子”养士主要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而吕 不韦养士,则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图。“四公子”养士没有编过什 么书,而吕不韦却让他们编撰了一部著名的《吕氏春秋》,这是 “四公子”所不如的。汉代王充说:“六国之士出齐齐轻,人楚 楚重,为越越完,叛魏魏伤。"(《论衡•效力》)这就意味着战 国之时,士人的向背,对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关系重大。从东方 而来的吕不韦,当然明白在争夺人才的这一 “战场”上,秦国并 不能占优势,因而他要广泛罗致文士以弥补秦国文化上的不足, 为统一做文化和人才的准备。当然,他也有吸引人才以扩大自己 势力的意图。从以后的历史看,吕不韦所网罗的人才,也确有为 秦始皇所用,成为秦的栋梁之材的。

二是在《吕氏春秋》成书以前,虽然已有诸子百家的许多 著作问世,并流传天下,但是像吕不韦那样有组织、有计划、 集体编写文章的,却是第一次。而且,在现存的先秦诸多著作 中,像《吕氏春秋》这样的体裁,也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个 意义上,《吕氏春秋》的编纂和问世,实在是中国思想文化 史上的一大创举。

《吕氏春秋》的概貌,全书分“十二纪”、“八览”、“六 论”三个部分。由于是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写,所以在形式上十分 整齐。它原来的面貌为:“十二纪”以“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 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 冬”、“季冬”十二个季节为“纪”,每一 “纪”有五篇文章,共 计六十篇。

“八览”是“有始览”、“孝行览”、“慎大览”、“先识览”、 “审分览”、“审应览”、“离给览”、“恃君览”,每“览”有八 篇文章,共计六十四篇。

“六论”为“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 “似顺论”、“士容论”,每“论”有六篇文章,共计三十六篇。

另外还有一篇“序意”(即序言)。这样,全书共有一百六 十一篇文章。后来,《吕氏春秋》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遗失和 错位现象。现存《吕氏春秋》中的“有始览”只有七篇,“序 意”也残缺不全。

在整齐的篇章形式下,《吕氏春秋》包容了相当繁杂的内 容。汉代历史学家班固说它是“兼儒墨,合名法”,清代有一位 学者汪中认为它是先秦“诸子之说兼而有之”。的确,参加编写 《吕氏春秋》的学者来自各方,带来了各种不同学派的观点。但 是,仔细分析《吕氏春秋》的内容,可以看到它还是有自己鲜 明的思想倾向的。它并不是机械地照搬儒家、道家、法家、农 家、兵家与阴阳家等原有观点,而是按照当时的政治需要有所选 择和扬弃。

《吕氏春秋》首先对法家的一些有用观点作了肯定。法家提 倡求实,“法后王”即注重当前现实,反对空谈“法先王”,效 法先王。在《吕氏春秋》中,《离谓》、《当务》、《察今》、 《不二》等篇都阐发了这些观点。法家主张法令划一,君主必须 控制权柄和谙熟权术。《吕氏春秋》中的《有度》、《慎势》、 《具备》、《任数》、《勿躬》、《知度》等篇,就专门谈到了 以法治国及人君面南之术。

但《吕氏春秋》在主张法治以外,又倡导加强礼义教化。 “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功,不罚而邪止。”为此,《吕氏春秋》 十分赞同“君臣议”。它举了两桩史实说明这一道理。其一是:

春秋时代晋国的贵族智伯被赵襄子所害,晋国的一部分也被赵国瓜分。智伯的一个 臣子豫让决心为智伯报 仇。他把自己的胡子眉 毛全剃光,全身涂黑, 又弄得断肢残手,穿上 破烂衣服,回到家中向 妻子行乞。他的妻子见 来人模样像讨饭的,可 开口说话的声音却像自 己的丈夫,十分生疑。 见此,豫让离开后又吃 木炭,把嗓子搞坏,让 妻子也分辨不出他的声 音。伪装成功后,豫让 准备去暗杀赵襄子。这 时,豫让的一个好朋友见他如此残害自己,就问他:“你怎么想 出这样的主意?”

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

这位朋友批评他说:“可是,你这样做简直是白受罪,不会 有什么结果的。你的精神固然可嘉,却极不明智!以你的才能去 投奔赵襄子,赵襄子必定会重用你。到那时,你再想办法杀死 他,不是方便得多吗?”

豫让却反驳说:“此言差矣!照你说的这么去做,简直是 出卖新朋友报答旧朋友。为旧君而害新主,违背君臣之义,还 有比这种事更严重的吗?这和我报仇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我 所以要为智伯报仇,正是为了维护和发扬君臣之义,而不是要走什么捷径。”

《吕氏春秋》用来说明“君臣之义”的另一个故事是:春秋 时莒国的柱厉叔是莒瞥公的大臣。柱厉叔发现莒鹫公并不怎么信 任自己,就知趣地辞官而去。然而有一天,有消息说莒鹫公被敌 人围困,十分危急。柱厉叔立即向友人告别,准备去莒警公处与 其同死。有人劝他说:“当初,因为莒警公不信任你,你才离 开。现在你却要去与他同死,这岂不是对你信任和不信任都没区 别了吗?”

柱厉叔却严厉地驳斥说:“不对!以前,因为他不信任我, 我才离开他。现在他有难,我若不去,那就恰恰证明他当初不信 任我是对的。我就要在这个时刻去与他共患难,用这种行为警示 那些不能识别忠臣的君主,让他们内疚、自责。这样,后世的忠 臣就不会像我一样被误解。忠臣不为君主所误解,那么,君王的 地位就会永远稳固了。”

从这两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吕氏春秋》维护君臣之义 的目的。

《吕氏春秋》对道家和“无为而治”思想也作了发展和运 用。它认为,君主只要在用人上下功夫,别的事就似“无为”, “贤主劳于人,而佚于治事”(《季冬纪•士节》)。

《吕氏春秋》还有许多墨家的观点,宣扬“尚贤”、“非 攻”、“节葬”等思想。

身为秦国丞相的吕不韦,以杂家的形象出现,说明他认识 到单纯地用某一家一派的观点来治理国家,是有缺陷的;而秦 国只用法家的主张进行统治,也是不行的。所以,他提出兼采 各家,尤其倡导融会儒、法两家的政治策略,以有利于统治和管理。《吕氏春秋》 其实是吕不韦的一个 施政纲领。

然而可惜的是, 《吕氏春秋》问世没 多久,就被秦始皇打 入冷宫。秦国依然沿 着峻法治国的道路 走,使秦国的统一如 昙花一现。郭沫若曾 在其《十批判书》 中指出:“假如沿着 吕不韦的路线走下孟子 去,秦国依然是要统一中国的,而且统一了之后断不会仅仅十五年便迅速地彻底崩溃。”这虽属推测,但从汉代统治思想的变化及效果看,此话是有道理的。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唯—位走到宰相的政治地位,并在思 想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商人。因为商人出身,又以政治投机起家,所以历来对吕不韦多有诟病。然而,从吕不韦为相和他的《吕 氏春秋》看,或许他的商人出身正是他在政治思想上有所建树 的原因。

商人奔波于天下,见多识广,能够和社会上的各种人、事 打交道,并了解人们的生活习性,从而能够包容百家,极少具 有狭隘的门户之见。以这样的人格素质来治理国家,才能使天 下走向和谐繁荣。今人所须清除的,反而是那些传统社会对商 人的偏见。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提出一种“哲学王”的主张,认为 哲学家来当王是理想社会的模式之一。其实,从人类的终极价值 层面说,“商人王”似乎才是最理想的。当然,能够为王的商 人,绝不是那些“小商人”,而只能是“大商人”,以天下为己任 的大商人。这一篇“商人王”的哲学,不知道将由谁来完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