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五大读书方法(毛泽东的五大读书方法)

毛泽东的五大读书方法

文/张泽晖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他一生博览群书,精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传统国学,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造诣,在党内罕有其匹。毛泽东的治学方法有很多独到之处,值得新时代的人们学习借鉴。

一、重视积累

毛泽东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过程,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为同学萧子升自订的读书札记本《一切入一》作序,写道:“予维庄生有言:吾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今世学问之涂愈益加辟,文化日益进步,人事日益蕃衍,势有不可究诘者。惟文化进矣,人之知慧亦随而进,则所以究诘者,仍自有道也。顾究诘也同,而有获有不获,则积不积之故也。”

在阐述了学问的积累和收获之间的关系后,他讲了积累学问的重要方法,他说:“今夫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万石焉。学问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在乎人之求之而已。等积矣,又有大小偏全之别,庇千山之材而为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取精用宏,根茂实盛,此与夫执一先生之言而姝妹自悦者,区以别矣。

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直到1976年9月9日去世前一天,他还在病床上坚持读了十几分钟书。李锐在《青年毛泽东》一书中说“他的求知欲是不能满足的!”,诚如斯论,毛泽东的一生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典范。

二、不动笔墨不看书

历来有成就的大学问家,都很重视写读书笔记的。“札记之功,必不可少;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绪,皆如雨珠落大海矣!”读书做笔记,好处是很多的,比如能增强人的记忆力,能开启人的妙悟和灵感,能和作者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长久坚持,如鱼游水,冷暖自知。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是很推崇徐特立老师的“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读书方法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写了很多读书笔记,如在研读德国伦理学家泡尔生的名著《伦理学原理》时,他就在书上写了12000多字的批注,其中标注十分精细,包括了他自已的见解和观点。在延安时,毛泽东不仅发愤攻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而且还读了许多哲学和历史书籍。在读姚学垠的历史小说《李自成》和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时他都作了摘录。建国后,他读了《二十四史》并且写了大量批注,这已为世人所熟知。前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曾将《毛批二十四史》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和来宾。

三、反复读书法

对于重量级的图书,如古典名著和历史典籍以及经典著作,毛泽东都是反复阅读探寻真义的,比如宋代司马光的名著《资治通鉴》,毛泽东就读了三十八遍,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教时,毛泽东就向当时的农民运动领袖澎湃推荐过这部书,晚年时他还给护士孟锦云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四、重视读“无字之书”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在《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万事万物间学之”,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但他从不死读书,也不读死书,他在文章里,会议上,讲话中时时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各种名言典故,成语故事,如数家珍,引人入胜。而且他特别重视调查研究,《毛泽东选集》中的名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等都凝聚着他实际调查研究和实地分析的心血。他在《湘江评论》上曾写道:“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1917年暑假,他和萧子升一起,历时一个多月,行程900多公里,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5个县的很多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1918年8月,毛泽东走出三湘大地,前往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途中游历了三国的魏都许昌等。毛泽东通过自已的实际考察写下了很多笔记,并把这些笔记整理成通讯,登载在湖南《通俗日报》上,让更多人了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艰辛。

五、持之有恒

毛泽东在长师第一师范求学时,为了勉励自已学习贵在坚持,改写了明代学者胡居仁的一幅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他认为学贵有恒,贵在坚持,纵观毛泽东一生,这正是毛泽东成为一代空前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的秘诀。

作者简介:

张泽晖,笔名“彬熹”,甘肃省甘谷县人,甘谷县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楹联协会会员,北京暹华文化研究院兰州工作站站长,2018年荣获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国学传承人”荣誉称号,2022年荣获“中国好文章”组委会“文化摆渡人”荣誉称号,文学爱好者。

毛泽东的五大读书方法(毛泽东的五大读书方法)(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