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象数通论(象数辨之续篇)

声明:此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周易象数通论(象数辨之续篇)(1)

“象数”辨之续篇——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从拙作《“象数”辨——重读《左传·僖公十五年》》中可以确定两汉以后流行的“象数”含义与两汉以前《易经》中的“象数”含义已经是大相径庭了。在两汉以前的《易经》中“象”乃是“典型”的意思。那么《易经》作者为啥要将“典型的事情”在经文中发表呢?《易传》作者在《系词上》中将这个问题交代得非常清楚,现详细翻译如下:

【原文】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译文】老师说:“某一种专著不可能将作者的意思都表达出来,因此记载下来的也不可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意思。”既然如此编纂《易经》的圣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难道就不能够完全看到了吗?老师说:“编纂《易经》的圣人决定用典型的事情去表达他的全部意思,创立了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用来体现全部事情的变化,与占测符号联缀在一起的文辞认为都是他要表达的内容。 文辞中的事情合情合理并且可供众人共同实际施行因为这些事情对全天下人都有利; 文辞中的典型事情能鼓动人设法觅取到这部书因为书里面都是治国经典。国家可要整治其动乱不安的,阴爻“--”、与阳爻“”完成组合排列,接下来治理国家的《经》文就布置在六十四卦之中了,将阳与阴废除,就没有办法看到《易经》了,《易经》不能够看到,那么国家也许接近于灭绝了。所以典型受到崇尚是因为这些典型能起到引导作用,典型在《经》文中发表是因为对这些典型重视。将有感化;转变人心作用的典型写作到易经之中是因为这些典型都是合情合理的;实行并且传布这些典型是因为这些典型是可以实际施行的;将列举的典型推行到天下的民众中去因为这是治理天下的政事。所以那些象,是编纂《易经》的圣人有介绍天下实际情况的办法,他打算将天下众多实际情况中的典型的人或事在经文中介绍,进而类比这些典型选择其中最适宜的事情,所以称这些被选中的典型的事情为象。

此段《系词》篇幅较长,以下将其分段详细注解:

【原文】子曰:“书(1)不尽(2)(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9)乎?子曰:“圣人(10)(11)(12)(13)(14)(15),设(16)(17)以尽情(18)(19),系(20)辞焉以(21)尽其(22)(23);变(24)(25)(26)(27)(28)尽利(29),鼓(30)(31)(32)之以尽神(33)。”

【译文】老师说:“某一种专著不可能将作者的意思都表达出来,因此记载下来的也不可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意思。”既然如此编纂《易经》的圣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难道就不能够完全看到了吗?老师说:“编纂《易经》的圣人决定用典型的事情去表达他的全部意思,创立了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用来体现全部事情的变化,与占测符号联缀在一起的文辞认为都是他要表达的内容。 文辞中的事情合情合理并且可供众人共同实际施行因为这些事情对全天下人都有利; 文辞中的典型事情能鼓动人设法觅取到这部书因为书里面都是治国经典。

注释:(1)“”特指某一种专著,如占兆书、历书等。《尚书·金縢》:“乃卜三龟,一习吉。启籥见书,乃并是吉。”

(2)“”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尚书·盘庚上》:“重我民,无尽刘。”

(3)“”表达。《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

(4)“”记载。《左传·隐公元年》:“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5)“”《百度百科》意思,文字、言行等所表达的内容。《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红楼梦》第二回:“子兴道:'依你说,“成则公侯败则賊”了?’雨村道:'正是这意。’”

(6)“然则”既然如此。《孟子·滕文公上》:“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7)“圣人”编纂《易经》的人。《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8)“”表诘问。相当于“岂,难道”。《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9)“”看到。《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10)“圣人”编纂《易经》的人。《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11)“”确定;决定。《后汉书·郎顗传》:“恭陵火灾,主名未立。”

(12)“”典型的事情。《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形:通“型”。模型;楷模;典型。)

(13)“”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去”“用来”“目的在于”等。《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14)“”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尚书·盘庚上》:“重我民,无尽刘。”

(15)“”《百度百科》意思,文字、言行等所表达的内容。《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红楼梦》第二回:“子兴道:'依你说,“成则公侯败则賊”了?’雨村道:'正是这意。’”

(16)“”创立,建立,开创。《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之所设。”注:“设,施也。”

(17)“”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说文》卦,筮也。按,所以筮也。

(18)“”实情,情况,情态。《论语·子张》:“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19)“”通“讹”。改变;变化。《楚辞·刘向〈九叹·怨思〉》:“若青蝇之伪质兮, 晋骊姬之反情。”

(20)“”联缀。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21)“”认为……是……。《史记·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2)“”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的。《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23)“”表达。《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

(24)“”《汉语大词典》 通“辩”。正当。(合情合理。)。《礼记·礼运》:“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

(25)“”连词。表示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并且,有时也可不译。《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6)“”共用(用:施行,实行。实际施行。);互通。《礼记·内则》:“外内不共進,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

(27)“”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作用,无实义。《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

(28)“”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9)“”有利于,对……有利。《老子·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30)“”鼓动(用语言、行动、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庄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3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尚书·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32)“”设法觅取。《康熙字典》又变弄也。《前汉·张汤传》:舞文巧诋。(变弄:谓设法觅取。《红楼梦》第三六回:“宝官道:'才出去了。一定就是龄官要什么,他去变弄去了。’”)

(33)“”《汉语大词典》犹治。《荀子·王制》:“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夫是之谓大神。”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释诂》:神者,治也。然则大神谓大治。”《易·系词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冒:统括;天下:国家;道:治理。)

【原文】乾坤(1)(2)(3)(4)(5)(6)。乾坤(7)成列,而(8)(3)(9)乎其(10)中矣。乾坤(7)(11),则无以(12)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1)(13)几乎(14)(15)矣。是故形(16)(17)(18)者谓(19)(20)(21),形而下(22)者谓之器(23)。化(24)而裁(25)之谓之变(26),推(27)而行(28)之谓之通(29),举(30)而错(31)(32)天下之民谓之事业(33)

【译文】国家可要整治其动乱不安,阴爻“--”、与阳爻“”完成组合排列,接下来治理国家的《经》文就布置在六十四卦之中了,将阳与阴废除,就没有办法看到《易经》了,《易经》不能够看到,那么国家也许接近于灭绝了。所以典型受到崇尚是因为这些典型能起到引导作用,典型在《经》文中发表是因为对这些典型重视。将有感化;转变人心作用的典型写作到易经之中是因为这些典型都是合情合理的;实行并且传布这些典型是因为这些典型是可以实际施行的;将列举的典型推行到天下的民众中去因为这是治理天下的政事。

注释:(1)“乾坤”国家;江山;天下。 《敦煌曲子词·浣溪沙》:“竭节尽忠扶社稷,指山为誓保乾坤。”

(2)“”表祈使。译为“可要”、“当”《左传·成公十六年》:“子其勉之!”

(3)“”治,整治。《孟子》:“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又“《》”是可用来设立典章制度,安民立政。见《系词上》:“夫《易》开物成务。”(开物:设立典章制度;成:安民立政。

(4)“”其、他的。 《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

(5)“”动乱,不安,骚乱。《法言·孝至》:“齐桓之时缊。”

(6)“”表示判断相当于“也”。《庄子·天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

(7)“乾坤”阳与阴的总代表。“阴阳”古代哲学概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 ”阳“-”两个对立(相向而立;并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楚辞·屈原·涉江》:“阴阳易位。”

(8)“”表示递进关系。《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设置(布置;放置。);设立。《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10)“”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的。《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11)“”废除,除去。《礼记·杂记上》:“至于庙门不毁墙。”

(12)“无以”没有(办法)。《孟子·梁惠王上》:“无已人,则王乎。”

(13)“”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左传·宣公三年》:“天或启之,必将为君。”

(14)“几乎”接近于。《宋书·孔琳之传》:“近孝武 之末,天下无事……几乎家给人足。”

(15)“”灭绝;消失。《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16)“”《汉语大字典》通“型”。模型;楷模;典型。《汉书·王莽传上》:“仪形虞、周之盛。” 《潜夫论·德化》:“仪形文王,万邦作孚。”型:楷模;典型。《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

(17)“”表示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并且,有时也可不译。《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8)“”崇尚,提倡。《诗经·魏风·陟岵》:“上慎旃哉!”《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19)“”通“为”。因为。《列子》:“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

(20)“”代词。指代事物。《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21)“”后作“导”。引导。《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22)“”发表,宣告。《战国策·齐策》:“令初下。”例:下命令;下指示。

(23)“”重视。《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器之。”《后汉书》:“朝廷器之。”

(24)“”感化;转变人心。《公羊传·桓公六年》:“正月实来化我也。”。注:“行过无礼谓之化。”

(25)“”写作。杜甫《江亭》诗:“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26)“”《汉语大词典》 通“辩”。正当。(合情合理。)。《礼记·礼运》:“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

(27)“”实行,推行。《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28)“”传布。《后汉书·樊凖传》:“时羌复屡入郡界,凖辄将兵讨逐,修理坞壁,威名大行。”

(29)“”施行;实行(实际施行)。《史记·秦始皇本纪》:“当此之世,贤智並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

(30)“”提出;列举。《论语·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1)“”通“措”。施;推行(推广施行)。《易·序卦下》:“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李鼎祚集解引干宝曰:“错,施也。”

(32)“”往,朝某方向走,到……去。《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33)“事业”政事(政府的事务。);事务。《荀子·君道》:“故明主有私人以金石珠玉,无私人以官职事业。”

【原文】是故(1)(2)象,圣人(3)有以(4)(5)天下之赜(6),而(7)(8)(9)(10)(11)(12),象(13)其物(14)(15),是故谓(16)(17)象。

【译文】所以那些象,是编纂《易经》的圣人有介绍天下实际情况的办法,他打算将天下众多实际情况中的典型的人或事在经文中介绍,进而类比这些典型选择其中最适宜的事情,所以称这些被选中的典型的事情为象。

注释:(1)“是故”因此;所以。《论语·先进》:“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2)“”指示代词,表示远指,相当于那,那个,那些。《左传·僖公三十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圣人”编纂《易经》的人。《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4)“有以”有……办法。《战国策·燕策三》:“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之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5)“”(旧读xiàn)推荐,介绍。《左传·昭公二十年》:“初,齐豹见宗鲁于公孟,为骖乘焉。”

(6)“”古与“啧”通。实情,实际。《康熙字典》《释文》赜,京氏作啧。按徐铉说文叙辨俗书譌谬,不合六书之体者,以赜为假借之字,当通用啧。(啧:《古代汉语词典》实情,实际。《荀子·君道》:“斗斛敦槩者,所以为啧也。”)

(7)“”他;他的。《韩非子·二柄》:“为人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

(8)“”设计,打算。《文心雕龙·情采》:“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

(9)“”众多;各。《左传·文公七年》:“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嬴。”

(10)“”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的。《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11)“”《汉语大字典》通“型”。模型;楷模;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汉书·王莽传上》:“仪形虞、周之盛。” 《潜夫论·德化》:“仪形文王,万邦作孚。”型:楷模;典型。《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

(12)“”《汉语大词典》介绍,关说,引荐。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居十日而不敢进者,诚以左右无先为容。”

(13)“”类推;类比。 《孙子·用间》:“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14)“”辨识;选择。《左传·昭公七年》:“度厚薄,仞沟洫,物土方。”

(15)“”正当的道理;适宜的事情或办法;适当的地位。《国语·晋语四》:“守天之聚,将施于宜,宜而不施,聚必有阙。”

(16)“”称为。《论语》:“谓之文也。”

(17)“”代词。指代事物。《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